为古典文学名著“造像”——访上海中国画院名画家马小娟

2018-0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上海夏天奇热.上海中国画院女画家马小娟冒着大暑完成了100幅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系列绘图,终于松了一口气,身心竟也凉快了起来.近年

今年上海夏天奇热。上海中国画院女画家马小娟冒着大暑完成了100幅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系列绘图,终于松了一口气,身心竟也凉快了起来。

近年来,马小娟沉迷于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造像"。一部《红楼梦》绘图令她声誉雀起。虽然在马小娟之前,已经又不少丹青名家画过《红楼梦》,但是,马小娟还是以她独特的画风为这部不朽名著别添了一番风采,赢得圈内外一片喝彩之声。

一年前,马小娟接手创作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系列绘图。与《红楼梦》相比,《金瓶梅》以往甚少入画。如何用中国人物画独有的艺术方式展现《金瓶梅》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马小娟紧扣"《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这一题旨,抓住书中主要人物的外部神态和内心变化,从具体的生活形态、生活细节入手,通过许多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和场面,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金瓶梅》所处的那个社会的黑暗,和处于这一时代中人性的普遍弱点、扭曲和丑恶。

令人观后深受震撼,长叹不已。这100幅充满强烈写实批评精神的《金瓶梅》绘图甫一亮相,便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不少评论家认为,马小娟的这部《金瓶梅》绘图,比前一部《红楼梦》画得更为放松、精彩、成熟,对原作的意蕴和人物把握得更为准确、到位,在艺术上显得更为丰富、更具魅力。

难得的是,马小娟那略带夸张变形的画风与原作的风格十分吻合,视觉的形象与抽象的文字几乎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这部作品的问世,不仅标志着马小娟本人绘画创作的一大突破,上了一个台阶,也是海上画坛在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创作方面的重要收获。马小娟能够今天能如此成功创作出《金瓶梅》绘图,并非偶然,是她几十年的艺术学养、人生阅历、创作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生的"果实"。

是淑女更是才女

江南出淑女,也出才女。马小娟不仅是淑女画家,更是才女画家。她的绘画创作之路是如此顺利,顺利得有些令人嫉妒。马小娟出身于六朝故都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在"文革"那个无聊的年月里闲得发慌,也许是受爱好书画的父亲的影响,打小她就喜欢随便涂鸦,整天与画笔为伴。

初中毕业她进入了南京市文化局美术设计公司。因为工作单位的关系,她认识了德高望重的老画家亚明,成为亚明得意的女弟子。马小娟每星期到亚明家学艺两次。名师的指点加上本人的悟性,马小娟的画艺突飞猛进。

"文革"结束的1978年,马小娟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她选择了名气更大的中国美术学院。读完四年本科,后来又回到学校做了三年研究生。马小娟不仅在画艺上日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画风,而且也寻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归宿,完成了从少女到妻子的角色转换。

丈夫刘亚平是马小娟同校的版画系同学,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现在也是一位知名的水彩画家和油画家。研究生毕业,马小娟随夫到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后来,又调往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一位专职画师。马小娟清纯恬静的画作越来越引起国内美术圈内外的关注。

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马小娟笔下有疏影横斜,有一帘幽梦。她喜欢画江南女子。她笔下的江南女子,眼睛都高高的,额头几乎成了"斜坡",比明代画家陈老莲画得还怪,但是,从中却分明透出清高、古雅、柔和、内敛、幽静之美。这些美女往往处于江南园林的环境中,弥漫着朦胧的水气和无法言说的氛围。

马小娟画的江南女子恰如她的南京同乡、名作家叶兆言所说,是水做的骨肉,柔情蜜意,仿佛春天的彩蝶,是水中月,是镜中花,具有最快乐的天性,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生性不愁,最适合居家过日子。

马小娟的江南仕女画在艺术上也与众不同。当外界都热衷与写意画时,马小娟独钟工笔画;当外界在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时,她却在营造比古典更古典的柔美。但她的工笔画并不"纯粹",而是糅合了写意画的灵动、抒情和含蓄。

最重要的是她画得很真实。马小娟说她对生活非常容易满足,也没有大的起落。这既是缺陷也是优点,所以,她画画始终那么从容不迫,不紧不慢,丝毫没有浮躁之气。近年来,她的画风有所变化,开始关注起上海大都市女性的生活,但是,那些走出江南园林的淑女们尽管穿上了旗袍时装,背景也可能变换成时髦的"新天地",但是骨子里还是马小娟式那不变的古典风韵。

真所谓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随着创作的日趋成熟,马小娟的艺术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她不断开拓新的绘画题材,不断向自己发出挑战。最近,她特意到西部写生,创作了一组少数名族人物题材的作品,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