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陈素琴杀庙 在上党梆子《西沟女儿》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
在上党梆子《西沟女儿》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
曲润海
一、关于选材 这个戏的选材看出晋城市、高平市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在决策上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对艺术规律的尊重。西沟在1943年就成立了互助组,50年代初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成为全国四个农业"金星英雄"之一。几十年西沟人一直坚持植树造林。
但西沟是干石山区,不但缺水,而且缺土,要种树是十分艰难的。但他们硬是把石头撬开缝,把树籽草籽和黄土放进去,等待天雨,让种籽发芽。就这样西沟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荒山变成了绿林。80年代初我到西沟的时候,树都长得比碗口粗了,每棵树每年自然增长10元,现在就是100元了。西沟成了干石山区的先进典型,李顺达、申纪兰一起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更当了十一届。
李顺达、申纪兰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们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那种盛气凌人的派头。我到过申纪兰家,是极平常的排房,家里摆设也很简单。申纪兰言语不多,以普通的农家主人接待我们,然后领着我们到各处参观。在南沟,他特别引我们看了一家人。这家人都是弱智人,只有一个孩子上了学,成为家里的"会计",财务收支都由他掌握。我们是跟着当时的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晓琴去西沟的,申纪兰领着我们看望这样一户人家,使我至今不忘。
选取申纪兰的故事写戏,太值得了!
西沟现在属于长治市,如果按现在领导艺术创作的习惯,是宣传了人家,是不容易通过的,可是晋城市、高平市却通过了,这在当今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其实艺术创作本不应过分强调地域性,只要适合剧团、演员演,不论是本地的还是外面的故事和人物,都可以写,都可以演。
上海的戏剧创作,就历来不强调地域性,于成龙是山西人,就是由上海京剧院写成、演成的。福建的剧本创作在全国居重要的地位,他们也不强调地域性。黑龙江龙江剧院白淑贤的三部曲,都不是黑龙江的故事和人物,谁都承认是龙江剧和黑龙江的品牌。因此我特别赞成晋城市、高平市的选材决策。 二、选团选人
选下了题材,还得有人去搞。本子选的是由张宝祥、张华写。张宝祥是山西现在不多的坚守着戏曲园地的剧作家之一。三十多年写了三十多个剧本,《两地家书》、《借粮》、《收书》、《赵树理》在省内外颇有影响,而且推出了演员。《佘赛花》和《斩花堂》还拍成了戏曲艺术片。请他写本子,放心一些。
导演是通过康式昭、姚欣请的上海京剧院的王青。王青虽然没有全国一些大腕名气大,但她已经参与或独立给京剧、秦腔、白剧、陇剧、琼剧、五音戏、粤剧、淮剧、粤剧、豫剧排导了不少戏,特别是京剧《孙悟空大战盘丝洞》、《廉吏于成龙》、秦腔《大树西迁》、陇剧《官鹅情歌》、白剧《白洁圣妃》等,参加了全国性的不少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她不是"飞行导演"、"电话导演",她是实实在在的坐镇导演。她也没有大腕那种习气,把什么作品都要搞成自己的东西,尽显自己,而没有了剧种、作品本身的特点。他绝不会把申纪兰搞成王青。
高平人民剧团,曾参加过民间职业剧团的"映山红"戏剧节,陈素琴获得了梅花奖。有人曾经问我,这个梅花奖是不是含金量低一些?我说,参加梅花奖评奖的演员,"映山红"组委会推荐的,淘汰率是二分之一,而其他是三分之一,就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陈素琴是货真价实的梅花奖。这个剧团不是草台班子,是一个较好的整体。
孟之争是山西省歌舞剧院的作曲家,他的歌剧《摇篮曲》,三十多年前演出时相当感人,我至今不忘。冯来生是专为上党梆子演员量体裁衣设计唱腔的,与孟之争配合得当,也不亚于演员的默契配合。
这样一批人才共同搞这个戏,不是普通的小剧团拉戏,而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成功的系数会高一些。 三、演出效果
昨晚的演出是成功的。
张宝祥仍然采取了《赵树理》的写法,从平凡中写申纪兰的不平凡。剧本初稿我曾看过,昨天看演出,发现做了不少变动。原有的申纪兰与刘胡兰母亲胡文秀的戏、与川妹子的戏,删掉了。虽然那些部分也动人,但留下就太满了,删掉可以集中笔墨写家庭人员之间的戏。特别是申纪兰与婆婆、与丈夫之间的戏,是很感人的。
这些变动,建立在导演对剧作家意图理解,对演员了解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对整体展现的要求基础上,因此立在舞台上,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戏,是活生生的申纪兰。
陈素琴比较充分地显示了她的演唱实力,每一个唱段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对每个时期的申纪兰的动作,也能明显地看出区别。扮演婆婆的李琴玲兼具青衣、老旦两行,喷口有力,咬字清楚,唱得颇有味道,坐在我旁边的上海市原文局长马博敏两次跟我说,这个演员好嗓子,也会唱。上党梆子须生张庆春,扮演了一个"模范丈夫",虽然是个复杂的人物,但基本上完成了编剧导演的规定。这三个人物的戏基本演出来了,戏也就基本上完成了。
戏曲音乐唱腔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个整体,既有作曲、唱腔设计,又有配器、指挥、演奏、演唱、伴唱、音量控制,只有把这诸多部分协调控制好了,才能算一部好的戏曲音乐作品。孟之争在控制协调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经常感到梆子戏的音乐唱腔幽雅舒展不足,不是演员喊得嗓子沙哑,便是乐队喧宾夺主。但《西沟女儿》却没有这种毛病。伴唱也似乎是进行过训练的。 四、不足和建议
《西沟女儿》初步成功了,但作为一个精雕细刻的作品来要求,还有一些不足。一是剧本还需要做些调整。全剧突出了申纪兰作为一个先进而朴实的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大可歌颂也很感人,但总觉得有些绷得紧,起伏跌宕不够。
申纪兰和丈夫张德良之间,虽然分多聚少,但他们还是有了一对儿女,他们有维系感情的纽带,因此德良不仅仅是隔河的"牛郎",也是靠实的码头。如果把这一面也适当表现,就有喜剧色彩了。我希望德良能有喜剧色彩的一面。
申纪兰服侍婆婆到93岁,是很不容易的,能不能有一点婆媳之间感情戏?90岁的婆婆和70岁的媳妇坐在一起,就很容易出戏。"清晨起,要下地,先给婆婆来梳洗","九十的婆,七十的媳,两头银丝互珍惜",不也动人吗?
二是音乐唱腔不必都"高平"。常见一些好嗓子的演员总喜欢甩高腔,而不注意中音区的吟哦板式,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我们山西"高平"的把式,高而平,抑扬顿挫少,听得累。我希望高平的演员首先不要成为高而平的"高平"把式。
建议一些唱段改为念白。如申纪兰动员婆婆把两万五千元钱捐出去打井,暂不盖房,就可以用道白:"你看那金灯寺的房子有多旧,神仙才住哩"。或者中音吟唱,说得婆婆开心了,夸奖纪兰一颗好心,一片好嘴。这样喜剧气氛也出来了。
三是两处小的建议。第二场撒了树籽不出苗,主要不是被鸟儿全吃了,而主要是干旱不发芽。大家正着急的时候,申纪兰忽然发现一个草窝子里有一棵小松树,大家激动起来,围着这一棵小苗载歌载舞。申纪兰发现有土有草才能长出树来,于是决定挑土上山。
可把现在的场面设计为载歌载舞的《种树挑土歌》: 西沟女儿来种树,怀抱树籽草籽肩挑土。 为何挑土不跳水?干石山没水也没土。 掀起石头撬开缝,挤进树籽草籽和黄土, 雨后种籽发了芽,挤破石头长起树。
最后一场打井场面的舞蹈不够明快,不妨改为《打井背水歌》。因为打机井要用水,不能干钻。西沟没水,只好男女齐上阵,到沟外背水: 打井来,打井来,男女老少一齐来。
打井找水先背水,打出水来希望来。 打井来,打井来,西沟精神抖起来。 一打打了六百米,井水如油涌出来。 今年是建党90周年,《西沟女儿》正好是扣题之作,希望反复磨练,精益求精。
也希望紧抓高平不放,不必每个团都得有直接献礼之作。晋城市上党梆子团则应该紧抓不放《长平悲歌》,"纸上谈兵"的分量不轻,具有警世价值,未必不能献礼。 2011年1月9日 看高平人民剧团上党梆子《西沟女儿》 西沟女儿好平凡,一生守土不出山。
人大代表十一届,本色如初老纪兰。 西沟女儿不平凡,自强不息六十年。 党风民性育骨血,铁打铜塑好党员。 2011年1月9日座谈会即兴草 种树挑土歌 西沟女儿来种树,怀抱树籽草籽肩挑土。 为何挑土不跳水?干石山没水也没土。 掀起石头撬开缝,挤进树籽草籽和黄土, 雨后种籽发了芽,挤破石头长起树。
2011年1月9日座谈会即兴草 打井背水歌 打井来,打井来,男女老少一齐来。 打井找水先背水,打出水来希望来。 打井来,打井来,西沟精神抖起来。 一打打了六百米,井水如油涌出来。 2011年1月9日座谈会即兴草 看《西沟女儿》赠陈素琴 问我此梅含金量,答曰金量绝不低。
昨夜一曲西沟女,清亮婉转谁不迷。 2011年1月9日座谈会即兴草 看《西沟女儿》赠李琴珍 这个婆婆格外好,媳妇当作女儿瞧。
更加唱念都有味,高朋脱口评价高。 2011年1月9日座谈会即兴草 看《西沟女儿》赠张庆春 女儿矢志守家乡,男儿甘愿做牛郎。 党魂铸就憨性脾,今日依然动情肠。 2011年1月9日座谈会即兴草 赠晋城城区二簧剧团 梆子声腔融五脉,二簧依旧独自存。 天下一团名不假,保护传承好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