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翔的父亲 中共政坛清华帮揭秘:1932年入中文系的蒋南翔是“教父”
如果说,校风熏陶与政坛明星成长的关系看不见、摸不著,那麽更具体更切实的缘由,是清华的掌门人蒋南翔。 1932年入清华中文系、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蒋南翔,对于"清华帮"的贡献,主要是两点:第一,在北平"12?9运动"期间,他是清华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率先喊出"中国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著名口号,将一大批清华人培养、锻炼成坚定的革命者,后来担任中共高级职务。
除最后升到政治局常委的学弟姚依林和宋平之外,还有曾任中共石油部长的康世恩,曾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荣高棠,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李昌,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于光远,等等。
在那批清华人中,出了著名的"南北两乔木"。"北方乔木"是中共的老笔杆子胡乔木,曾担任毛泽东的祕书,也曾担任刘少奇的祕书,还担任过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最后成为中共政治局委员、官方意识形态的"理论沙皇"。
"南方乔木"是乔冠华,他写文章的笔名是"乔木",抗战期间,在陪都重庆长年主持中共喉舌《新华日报》笔政,后来成为中国外交界继周恩来之后最有才华、最有魅力的干才。
蒋南翔的第二点功劳,就是中共建政后他长期担任高教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他1952年11月出任清华校长,随后于1956年5月兼任清华党委书记,直至"文革"爆发,在长达13年半中,成为"清华帮"开山帮主。
在中共开国功臣中,清华人虽然出众,人数却有限,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政坛的清华人就越来越多了。
蒋南翔不同于北大校长马寅初是党外学者,也不同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谢觉哉是党内夫子,他极有心计地从高教界、教育界开始,由近及远,向各级各界培植和扩展清华势力。他从清华同期、前后期校友中,提拔输送了大量干部到各个关键岗位,使清华大学在高教界的影响根深蒂固、咄咄逼人,以致人们一提高教部,就习惯性地称之为"蒋管区"。
对于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他也非常重视,因为他再清楚不过:"今天的桃李,就是明天的栋梁。
" 这位老校长1988年以75岁高龄去世前的临终弥留时,对亲属说:"我一生没有给后人留下什麽,把我那笔小小的存款交给(清华)学校,作为学生奖学金吧。" 继蒋南翔之后,清华校长何东昌又出任教育部部长,八十年代教育部升格为国家教委之后,他担任副主任,掌握实权。
他本人思想保守僵化,在"六四"中更声名狼籍,但是却不遗馀力地巩固"清华帮"的影响;何东昌下台后,清华又一任校长张孝文又调任国家教委第一副主任;国家教委另一位副主任滕藤,是清华大学1951年毕业生,也担任过清华副校长。
清华毕业的旅美学者迟延昆结合亲身经历,解释何以相当多的高级官员出身于清华:"我认为这主要是蒋南翔的教育思想的结果。蒋南翔有三个培养人才的法宝:因材施教、文体社团、政治辅导员三大制度。
因材施教是从分专业开始,选出一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加担子、创条件,使之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用蒋校长的话说:‘天才的头脑是肥沃的土壤’。
可惜文革打断科研的部署,这一条没有可见的成果。但至少有一个好处:加了担子,开阔眼界,骄气无形之中消退了不少。大张旗鼓把文艺社团和体育代表队作为培养人才的一大渠道,我当时并不理解——清华总不是体育学院。
但渐渐地明白了这些课外活动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 迟延昆特别强调第三条:"政治辅导员制度完全是蒋南翔的创造。即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低年级的辅导员,实际上有点像中学的班主任,此外还包括团委、学生会的半脱产的主要干部。
这些辅导员晚毕业一年,在作辅导员其间给一定的津贴。这一渠道明里说是‘双肩挑’的集中表现,实际上真正的目的是要培养懂业务的领导干部。……我所认识的政治辅导员除一人在加利福尼亚外,都从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