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谈生态治理 郑杭生:民族团结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题
民族团结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
——在2014年兰州“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第五届)开幕式上的致辞
郑杭生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社会学同行和参会学者,各位媒体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表示我们的欢迎和感谢。这就是对各位光临参加“2014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届论坛顺利召开做出贡献的承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协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及其负责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西北民族大学的校长赵德安教授、副校长何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参加了我们的两个论坛的开幕式,并将给我们讲话。他们的出席和讲话,本身就表明他们对两个论坛的大力支持,为会议的成功举行增加了光彩。我们还要感谢,那么多知名学者应邀来参加我们学术论坛。
其次,请充许我简要汇报一下两个论坛,即“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和郑杭生基金会及其“青年学者论坛”的相关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学发展、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可以说,如何更大程度上助力中国社会转型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社会学发展繁荣一直是中心不断求索和实践的。
“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学术年会,每年举办一届,今年已是第五届。这个论坛是我们实现上述宗旨的一个平台。在此以前,我们中心也每年与各高校合作,举行过类似的学术会议。
“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一方面继承了这一优良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又把它发展为系列化的论坛,力图做成一个学术品牌。2010年第一届高层论坛在内蒙古的海拉尔市成功举办,主题为“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2011年第二次是在云南昆明举行,主题为“社会管理与社会学的使命”;2012年第三届是在浙江临安,以“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学功能的提升”为主题展开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2013年高层论坛是在上海举行,主题是“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新型城市化的关键议题”。
今年2014年第五届在兰州在西北民族大学美丽的校园里举行,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社会治理”。我相信这又将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一次盛会。从“社会转型”、“社会管理”到“包容性发展”,从“社会学使命”到“社会学功能的提升”,从“社会建设”到“新型城镇化”到“民族团结和社会治理,每一届高层论坛的主题虽然不断变换,但都始终围绕“中国社会学如何服务好中国社会发展”这一主线,体现的是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这个论坛得到社会学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学界的一个高质量的重要的学术会议,每次都有重量级的著名社会学家应邀光临高层论坛,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都是对这个高层论坛的大力支持,没有这样的支持,高层论坛就不可能越办越好,越来越有吸引力。这里我要对论坛做出贡献的社会学界同行,表示深深地感谢!
从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就与我们基金会资助的青年学者论坛一起举行,今年也是这样,这两个论坛还是一起举行。所不同的是,第一届青年论坛是与高层论坛同步举行,这使得青年学者无法听取参会的社会学大家们的发言。从2013年开始,我们接受了青年学者的意见,青年学者论坛提前一天举行,以便青年学者也能够接着继续参加高层论坛,聆听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发言,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昨天主题为“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提升: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应用与创新”夫人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北民族大学和中国民族大学主要领导关怀下已经成功举行。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着重汇报一下基金会三年的社会评价、社会影响和今后的一些设想。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到今年已经整整运行三年了。效果如何,社会评价怎样?在社会公信力低落的情况下,用事实回答这些问题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各位受到资助的名声,也关系到基金会进一步发展。
第一,基金会的社会评价是正面的。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诉各位,特别是基金会的资助者们,今年北京市有关管理机构组织了第三方的正式评估,他们一行五人仔细审阅了我们所有青年学子和青年学者的项目以及其他项目、审查了所有有关账目。他们的结论是:我们基金会很清楚,很干净;基金会有一定的活力,影响在不断增加。这些结论,我们觉得是符合我们基金会的实际的,它使我们的资助者放心,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珍惜这样的社会评价,把它看作是我们继续前进,把基金会搞得更好、把实施的项目做成品牌的动力。
第二,基金会的社会影响确实在增加。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青年学子、学者项目的申请人数在增加,如博士生项目,出现了一个高校有6-7人申请的情况,竞争开始激烈起来。如青年学者项目,第一年就有112人申请,第二年也差不多,今年第三年做事120篇左右。前两次会议很成功。这里,我不得不对基金会负责这些项目的学术委员会负责人杨敏教授、工作人员黄家亮副教授、方舒讲师、李锁成办公室主任等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可以想象,从接受120篇左右投稿中遴选出30篇,整个学术委员会、特别是学术秘书、行政秘书,要付出多大的辛苦,而且他们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是志愿者、是义工。
第三,作为三年运行的总结之一,也为了增加基金会的活力,进一步把这项项目做成品牌,我们打算对34个博士生项目、30个硕士生项目、资助的90位青年学者的90篇论文进行一次评奖。评奖额为初步打算十分之一,也就是博士生项目、硕士生项目各评3项,青年学者论文评9项。奖金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这个想法已经得到资助者的响应,已经有企业家表示愿意资助。这件事情也希望大家广为转告。
第四,现在我们也在探讨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办法,不能老靠我到处化缘,化缘仍然必要。现在持续发展的探讨有进展。我们成立事业发展部主要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再次,我想说说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民族团结与社会治理”。我在2010年初曾经写过一篇《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做了社会学分析,指出:在中国民族团结的内涵中,关键性的“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主要方面,或者说,由两个主要方面构成:一是各个民族之间互助合作的平等关系,简要地说,就是平等的民族互利;二是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共同意识,简要地说,就是广泛的民族认同。民族互利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分配的问题;而民族认同则涉及各民族之内、之间、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那种谁也不能离开谁的休戚相关的民族感情。对民族团结来说,民族互利和民族认同这两者缺一不可。民族互利如果没有民族认同,是不牢固的;而民族认同如果没有民族互利,则是不实在的。所以,也可简要地说,民族团结就是民族互利与民族认同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我还指出,这样的民族团结,不是自然而然的到来的,而是要我们努力争取、倍加珍惜,像爱护自己眼睛那样爱护,才能达到的。这是因为,国内外民族分裂的势力还存在,支持他们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国际敌对势力还存在,它们相互勾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同时,因为历史等种种原因,民族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民族团结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问题,相反,民族团结正是在妥善解决各种民族矛盾中达到的。对于实际生活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种种民族矛盾,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这也就是说,民族团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正是我们做这次高层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民族团结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原因。我希望,各位专家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学术交流,以便对国家制定相应的适合现实情况民族政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最后,我还有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中心的工作,以期取得大家的支持,这里着重说说“《社会学评论》和《社会建设》两本学术刊物的进展。
我们中心,除了继续每年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每年继续有选择地进行城市和社区两个系列的实地调查外,2013年10月我们申请的社会学学术期刊《社会学评论》正式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现在,《社会学评论》已经出了九期,已经上了知网和社科基金网,已经被人民大学评为C刊。《社会建设》也在2014年3月正式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今年9月份、11月份出创刊号和第二期。这些稿子已经准备就绪,相关的学术大佬们都贡献了文章,我起草的发刊词也已经写就。《社会建设》范围很广,现阶段先以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为重点。这两个学术刊物是我们社会学界的共同平台。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这两个学术刊物,一定办成高质量的学术刊物。这次我们专门邀请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王文军教授出席我们的会议,他将在会议的“编辑与学者座谈会”上,指导我们学术刊物如何进入C刊。这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
预祝本次年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