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为什么叫陆先生:《罗曼蒂克消亡史》陆先生原型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杜月笙为什么叫陆先生:<罗曼蒂克消亡史>陆先生原型 <罗曼蒂克消亡史>采取的是非线性叙事,也就是把时间打乱,通过重组不同的时空片段来呈现整个故事.观众在电影中会看到几个不同的时间段落,包括1937年.1934年.1941年.1945年等,但整个故事并不难理解.虽然涉及的人物众多,但最主要的是三个--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以及章子怡饰演的"小六". 1934年,电影明星吴小姐(袁泉饰)出演了<花好

杜月笙为什么叫陆先生:《罗曼蒂克消亡史》陆先生原型

《罗曼蒂克消亡史》采取的是非线性叙事,也就是把时间打乱,通过重组不同的时空片段来呈现整个故事。观众在电影中会看到几个不同的时间段落,包括1937年、1934年、1941年、1945年等,但整个故事并不难理解。虽然涉及的人物众多,但最主要的是三个——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以及章子怡饰演的“小六”。

1934年,电影明星吴小姐(袁泉饰)出演了《花好月圆》。而在戏外,其丈夫(吕行饰)跟卢师长的三姨太在一起时被发现。为救丈夫,她向陆先生(葛优饰)求助,陆先生帮她体面地解决了此事,并把她引荐给更高权势的戴先生(片中未出现)。

同年,陆先生的道上大哥王老板(倪大红饰)的太太小六(章子怡饰)想离婚,陆先生答应小六让她演《花好月圆》女主角,取代原主角吴小姐,以求让她安分点。后因小六跟电影男主角(韩庚饰)勾搭上,让王老板很没面子,她被要求离开上海,陆先生的妹夫渡部(浅野忠信饰)将她送往苏州。途中,渡部杀死了同行者并强奸小六,把她带回家囚禁成为性奴。其间,王妈(闫妮饰)把吃苦耐劳、不苟言笑的车夫(杜淳饰)引荐给了陆先生做贴身侍卫。

1937年,淞沪战役前夕,陆先生出面跟周先生(赵宝刚饰)谈判,解决了罢工事件。日本为进一步瓦解上海,企图跟黑帮大哥王老板、老二张先生以及陆先生谈银行合作。日方察觉陆先生有意打消张跟他们合作的意向,于是计划把陆先生杀死,身为间谍的妹夫渡部同意杀死陆先生,结果陆的家人全部被杀。

1941年,陆先生在香港通过报纸看到了张先生跟日方合作成立银行的新闻,于是委托远在上海的老五(钟欣潼饰)和车夫,杀掉当年背叛的老二。同年香港沦陷,戴先生委托陆先生照顾吴小姐一起逃到重庆。

抗战结束前夕,陆先生来到上海收容所找到被囚禁的小六,并与她一起前往吕宋岛。佯装成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车夫,当面杀死了渡部的大儿子,小六同时举枪击毙渡部。

1949年,陆先生独自一人去了香港,从此销声匿迹。

在创作《罗曼蒂克消亡史》剧本的同时,程耳也在写同名小说集。同名小说集收集了七个短篇小说,其中《罗曼蒂克消亡史》、《童子鸡》、《女演员》这三个故事和电影息息相关。电影中有好几段对白,和小说文本一模一样。

在以下对本片的几大疑点解析中,不仅包括小说中的内容,也包括导演的阐释和演员的看法。

虽然导演在多次采访中表示,整个故事纯属虚构,但热爱历史的观众也能找到对应的人物。历史上,上海青帮三大巨头分别是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同名小说中,葛优饰演的陆先生,直接写的就是杜先生。马晓伟饰演的老二张先生对应张啸林。而倪大红饰演的王老板,在小说中写的是黄先生,对应的是黄金荣。

有意思的是,倪大红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演的这个角色,写的应该就是这位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样的人挺难演,没有他的经历记录,但又家喻户晓,这分寸不好把握。”葛优则说,他在拍戏前确实参考了一些资料,但不必把陆先生直接跟杜月笙对应,“只要把陆先生看做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就可以了”。

导演表示不单这个人物是绝对虚构,整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因为所有核心事件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渡部放走陆先生,是因为他知道陆先生会帮他抚养两个孩子长大。

在一场饭桌戏上,渡部俯身捡起小六的手帕,拍了拍放在桌上。导演说,这个动作是为了和后边的剧情产生联系,但不一定是爱慕,更多的是一种留意。而在车上强奸了小六之后,渡部拿她的手帕擦干净血迹,他犹豫了两秒,最后还是扔了。这犹豫的两秒,说明他对小六动过心。此外,渡部对小六临时起意,不仅因为正好遇上了载有日本兵的军车,还因为看见了她耳朵上的樱花耳环,这两点刺激了他。

小六当上《花好月圆》女主角后,试镜时念了几句台词:“导演,我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呢?还是被别人杀呢?”在庆祝她当上女主角的饭桌上,小六还说了一句:“我可能没死,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活了下来。”这句话是理解这个角色的关键。她先是真花痴,但也有过真感情。小六是大哥王老板的人,陆先生心中对她是有情的,但不能表露。在接受采访时,葛优也说,陆先生对小六确实是有爱的,“反正心里有事儿”。而小六委身于渡部的地下室三年,除了做爱就是吃饭,更多的是求生的本能而不是爱。有一场戏中,小六的眼角默默流下两滴眼泪,那表现了她最后的绝望。

在王妈引荐车夫给陆先生之后,对他有过一番告诫,比如不要东张西望、眼神要活络。从车夫敏捷的身手来看,他的出身并不简单。而王妈在大家庭中有地位,就连戴先生也让她去给吴小姐当说客,说明她的身份也不简单。导演说,如果今后有机会拍续集,会拍关于王妈和车夫的故事。所以不妨大胆猜测,王妈和车夫都是军统派来的人?

本来陆先生只是交待小五为车夫准备一张通行证,并把枪放到水桶里即可离开。车夫知道会发生命案,因此让小五赶紧走,并不代表他和小五之间有感情,可以说他俩都是陆先生的人。而小五选择留下开枪为陆先生报仇,是因为她爱陆先生。钟欣潼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小五对陆先生是真爱:“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比爱更珍贵。”此外,在小说里,小五在陆先生去香港后为他生过一个儿子,但儿子并不认他。

片中,陆先生在吕宋岛盟军战俘营找到渡部是在1945年,渡部的大儿子已经19岁。小说中提到原因之一是陆先生为了逼渡部从战俘营出来,这样才能让小六开枪击毙他。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则补充说,大儿子已经是成人了,而陆先生的儿子也是被渡部杀死的,两次枪杀的背景音乐也一样,他认为这能够体现战争的荒诞性。

一是埋下伏笔。电影里吴小姐第一次露面是在戏中戏的默片中。因为丈夫在外拈花惹草,陆先生帮她体面地解决了这件事。这也为后来陆先生帮小六得到《花好月圆》的角色埋下了伏笔。二是调侃当时的电影,吴小姐的历史原型是胡蝶。片中,吴小姐和王妈有一段关于看不看得懂电影的对话:“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而如今21世纪的观众看的正是20世纪的故事。三是启发了陆先生。电影里戴先生让陆先生带吴小姐飞往重庆,吴小姐说在重庆快饿死了:“这里的东西样样都难吃,大概是不喜欢这个地方,所以不喜欢吃这里的东西,喜欢上海,所以喜欢吃上海菜,大概是喜欢什么地方就会喜欢吃哪里的菜。”陆先生听完想起了渡部的日本餐厅,意识到他是间谍。此外,导演认为吴小姐和丈夫的故事代表了片名的字面意思,呈现的是罗曼蒂克从有到无的过程。

有影评说童子鸡是年轻时的陆先生,其实并不是。电影里,童子鸡的故事停留在他对霍思燕说:“我养你。”但在小说中,童子鸡其实是活得最久的:“作为这群人中的最长寿者,卒于1968年10月。现在的一切都还只是起点。”导演解释说,电影没有继续讲童子鸡的故事,是因为不想让所有的罗曼蒂克都消失:“我让罗曼蒂克留在片中最小的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不想让电影过于残忍。”霍思燕也补充说:“我救了他,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我坏了行规。但我觉得这是浪漫的,罗曼蒂克其实并没有消亡。”

这只黑猫其实什么都知道,它也是影片的视点之一。它不仅知道小六一直被圈养在地下室,也见证了鸿门宴的枪战。一直到渡部出发执行新的任务,小六重新回到地面,小黑才不再出现。导演说,这只猫的演技很好,非常配合:“我们在不开机的情况下一直拍它,大概拍了两个小时的素材。它串起整个故事,知道一切。”

问:影片的音乐用了舒伯特的《冬之旅》,还有重新演绎的《卡门》以及原创英文歌,有观众认为片中的音乐好像有点太满了,另外梅林茂的音乐也让不少人想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

程耳:片中章子怡出场,到她和浅野忠信坐车离开,只有这段音乐是梅林茂做的,其他音乐是由年轻作曲家郭思达做的。片中钢琴曲由赵胤胤演奏,《卡门》的小提琴曲由柴亮演奏。至于艺术上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的感觉是音乐用得刚刚好、很合适。我们回避了苏州评弹以及那个时代的上海老歌,因为这两种手法以前都用过了,而且那个年代西洋音乐已经出现。我们用英文歌是希望带给观众一种跳出去的全新的感受,至少在美学上显得不那么拘谨。片中的两首英文曲子,第一首《带我回家》用了两次,分别是陆先生儿子被杀以及日本人儿子被杀的戏。我的初衷是体现宗教感和立体性,有对战争的反思。第二首是插曲《带我去上海》,表达了小六对自由的向往。

问:片中有大量对着人物的特写镜头,构图也遵循严谨的对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有观众感觉像在看《布达佩斯大饭店》。

程耳:我一直偏爱对称,无论是叙事还是构图,都讲究对称,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在拍摄前,我们会尽可能做规划和准备,除了固定镜头和俯拍镜头,我们基本没有用移动镜头。我们希望让观众有种“凝视”的感觉,呈现出一种端庄、雅致的氛围。

问:不少影迷在片中看到了昆汀的暴力美学,看到了《教父》、《美国往事》、《花样年华》等多部经典作品的影子,这是有意为之吗?

程耳:影片并没有致敬《教父》的意思。但在上学时,《教父》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电影,我吸收了他们的营养。我个人非常喜欢昆汀。不光是暴力美学,昆汀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