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长周昆 解读中国工农红军10位军团长

2018-03-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中,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外,其他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中多使用了军团长的职位,共十位军团长,是红军高级的军职指挥员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中,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外,其他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中多使用了军团长的职位,共十位军团长,是红军高级的军职指挥员。在建国后,红军军团长有三位被授予元帅军衔,一位被授予大将军衔,一位被授予上将军衔,另外五位红军军团长中多数在革命战争岁月里献出了宝贵生命。今日回想起这十位红军军团长,从中会使人们深刻地感悟到人生的艰难。

第一位是红一军团长林彪(隶属于红一方面军)。林彪是在一九二五年经其兄林育南的好友恽代英的介绍,到黄埔军校就学,为四期黄埔军校生。在北伐革命战争中,林彪在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当年叶挺团长善于打夜战、近战、击溃战,善于使用“三猛”战术(即猛冲、猛打、猛追。

),在印斗山的战役中,叶挺独立团仅有两千余人,借着夜色潜伏在离敌人阵地仅有两百米的地方,在拂晓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击溃两万敌兵,气得吴佩孚暴跳如雷,从此北洋军阀大伤元气,北伐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指日可待。

叶挺的这种作战风格和印斗山的战役对林彪影响很深,以至于林彪在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中,始终保持叶挺的那种靠勇猛冲锋便可击溃众多敌兵的作战风格,用简单话说,就是“击溃战”。

在北伐革命战争结束后,林彪升任七十三团(原叶挺独立团)连长,跟随部队参加南昌起义,由于七十三团是一支铁军部队,又是主力部队,所以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后,别的部队被击溃,而七十三团没有被击溃,这支部队特别有战斗力,在朱德和陈毅的指挥下,发动了湘南起义,而后上了井冈山。

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时,林彪任二十八团(原叶挺独立团)连长,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林彪升迁的比较快,他从一名连长升任营长,是在七溪岭战斗中形成的,营长牺牲,林彪在无人顶替营长的情况下,主动代替营长指挥战斗,取得胜利,战斗结束后,林彪被任命为营长。

在一九二八年夏秋季节,二十八团长王尔琢被叛军枪杀,按理说二十八团长应由副团长周子昆(抗日期间任新四军参谋长,皖南事变中牺牲)担任,论资历周子昆与林彪都在叶挺独立团干过,又都是黄铺军校毕业生,北伐时周子昆是连长,林彪是排长,周子昆比林彪高一格,但王尔琢牺牲时,由于副团长周子昆在井冈山养伤,无法带兵打仗,所以林彪直接从营长的位置上升任到二十八团长。

毛泽东率领部队从井冈山向南转移时,部队进行整编,取消团的编制,二十八团编为第一纵队(原叶挺独立团),林彪任纵队司令,一九三0年时年二十四岁的林彪升任红四军军长,在一九三二年林彪任红一军团长。

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历次红军反围剿的过程中,红一军团都立有战功,尤其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别的部队在打败仗时,红一军团还在打胜仗,体现出红一军团的作战风格。

在长征的湘江战役中,红一军团浴血奋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掩护红军大部队转移,功不可没。长征中红一军团一直是红军的先锋部队,始终战斗在最前沿,突破乌江天险,进逼贵阳,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进军陕北,红一军团的功绩显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他指挥部队对日军作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林彪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他在部队推行“三三制”、“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的战术原则,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林彪一生,在军队从未做过副职,一级一级的提拔,始终是正职,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九七一年投敌叛国,折戟沉沙,坠机身亡,死在蒙古温都尔罕。

第二位是红二军团总指挥贺龙(隶属于红二方面军)。贺龙家境出身贫寒,二十岁那年,不满当时黑暗的统治,两把菜刀闹革命,刀劈桑植县芭茅溪盐局,组织农军,打出讨袁护国的旗号,自任总指挥。在北伐革命战争中,林彪任北伐军排长时,贺龙已是北伐军第二十军军长,在南昌起义中,林彪任起义军连长时,贺龙是南昌起义的军事总指挥,统管指挥军、师两级部队。

与林彪相比,林彪是从基层一级一级提拔起来的,而贺龙自进入军界以后,历来是独当一面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南昌起义军在南下失败后,贺龙革命决心已定,决不更改,以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回家乡湖南桑植,发动革命起义,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一九三0年任红二军团总指挥。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贺龙率部长征,这时毛泽东率红一、三军团已到达陕北已一个月了。

贺龙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他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路线,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抗日的方针,为红四、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做出很多有意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贺龙任八路军一二0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贺龙任西北军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

第三位是红三军团长彭德怀(隶属于红一方面军)。彭德怀家境出身贫寒,早年加入湘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北伐革命战争时,任北伐军团长,一九二八年率部举行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后又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任红四军副军长。

一九三0年组建红三军团,彭德怀任红三军团长,在攻打岳洲战斗中,与阻扰红军作战的外国海军作战,采用炮轰的方式,打跑了外国海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唯一与外国部队作战的将领。

而后又率部攻占长沙城,占领长沙城十天,由于反动军队组织大量兵力反扑,彭德怀率部主动撤出长沙,彭德怀是中国工农红军唯一占领省会城市的将领。在红军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多次立功,在红军长征中,红三军团是主力军团,打了许多硬仗、恶仗,在湘江战役中、土城战役中、会理战役中,红三军团都首当其冲,立了大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红军长征途中,红三军团牺牲的人数最多,到陕北时,红三军团仅剩下一个师,不得不取消军团番号,这个师编入了红一军团。

毛泽东曾用诗词赞扬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抗美援朝时期,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

第四位是红五军团长董振堂(隶属于中央红军)。董振堂原是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的旅长,这支部队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矛盾极深,在围剿红军时,蒋介石将这支部队派到了前线当炮盔,想借用红军之手,消耗异己军事力量。

这支部队从山东开往江西“剿共”,多数士兵心中不安,对蒋介石不满,有的士兵甚至提出:“回北方打日本”的要求,董振堂在这种情况,于一九三一年率部举行宁都起义,参加起义的整体部队共一万七千人编为红五军团,董振堂任军团长。

在红军长征途中,红五军团也是红军的主力部队,承担后卫任务,在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构成军事防护三角,红一军团在右前方,红三军团在左前方,分别阻击围堵的敌人,红五军团在红军大部队的后面英勇地阻击尾追的敌人,董振堂手持大刀片到前沿阵地上指挥战斗,仗打得很惨烈,在红军大部队通过湘江封锁线之后,红五军团几乎陷入敌人的重围,董振堂指挥部队向西边打边撤,但是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没有撤出来,被敌人从四面包围,师长陈树相率部开始向红军长征的相反方向东面冲杀,师长、政委及整个一个师几乎全部牺牲,他们为护卫红军冲破湘江封锁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被编为左路军,董振堂与张国焘的分裂路线作坚决斗争,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后,红五军团被编为西路军,进行西征。红五军团在董振堂的指挥下,勇敢地与国民党马家军作战,打了许多胜仗,攻占了高台县城。

马家军集中兵力攻打高台县城,在红五军团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董振堂决定率部突围,但是张国焘的亲信黄超派人送来一封信:“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的重要据点,必须死守,如高台失守,当以党纪军纪论处。

”董振堂只好率部死守高台城,在马家军十余日的围攻下,红五军团几乎弹尽粮绝,绝大多数官兵壮烈牺牲,董振堂与警卫班的战士及伙夫、马夫、文书也参加了战斗,直至董振堂中弹倒在血泊中,高台县城才被敌人攻破,敌人将董振堂的头颅割下示众,红五军团长董振堂就是这样死在敌人的手里。

第六位是红七军团长寻淮洲(隶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早年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勇将,打起仗来不要命是他的作战风格,在红军队伍里,曾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寻淮洲任红七军团长,一九三四年六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为了减轻红军被围剿的压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北部调动敌人的兵力,中央决定派红七军团打到外线作战,发展游击战争并创立新的苏区。

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六千人,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的领导下,临危授命,重任在肩,从瑞金出发东进,到达连城以北,后进入闽中,开始向敌军重兵之地开拔,以便于解中央红军之围。

这支部队在赣东北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继续北上,经常与敌人作战,在一九三四年底部队不料陷入敌人重围,军团长寻淮洲在突围战斗中牺牲,时年二十三岁,是红军军团长中寿命最短的一位将领。红七军团北上,吸引了敌人的兵力,有利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这是红七军团长寻淮洲的最大功劳。

第七位是红八军团长周昆(隶属于中央红军)。在红军长征前,为了增加红军兵力,组建了红八军团,周昆任军团长,这个军团最大的特点就是绝大多数是由新兵组成,战斗力很弱。在红军长征的湘江战役中,红八军团整个部队被打散,周昆成了“光杆司令式”的军团长,他只好随中央机关部队转移。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谋长,任职期间擅自脱离革命队伍,下落不明。

第八位是红九军团长罗炳辉(隶属于中央红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曾上映一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这部影片主要是反映罗炳辉的光辉一生。罗炳辉是一个孤儿,很小的时候给富人家当奴隶,后来在云南当兵,早年参加北伐革命战争,他由于作战勇敢,多次立功,由一名士兵成长为国民革命军某部团长,一九三0年在江西吉安率部起义,起义后任红十二军军长,在红军反围剿中任红九军团长。

他所指挥的红九军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行军速度特别快,被称为“飞毛腿”部队,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红九军团常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路,“将敌人肥的拖瘦了,瘦了拖垮了。

”敌人看见了红九军团,就是追不上,而红九军团常常将敌人引到红一、三军团的伏击圈,致使敌人受到致命的打击。

在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中,红九军团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活动在贵北的山地中,开展“大游行式的”行军,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时而打着军旗唱着军歌前进,时而又偃旗息鼓地后退,在大山里与敌人转圈子,弄得敌人侦察飞机难以掌握红军主力部队的踪影,弄得敌人数十万大兵跟着“溜圈”,却找不到红军主力作战,气得蒋介石一个劲地骂娘。

红九军团为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红九军团随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罗炳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副司令,于一九四六年六月,罗炳辉到山东鲁南峄县前线带病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突然患脑充血,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第九位是红十军团长刘畴西(隶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刘畴西早年参加革命,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在一九二五年参加讨伐陈迥明的东征中负重伤,截去左臂。在一九二七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参谋,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营长、团参谋长。

南昌起义失利后,于一九二九年到苏联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一九三0年八月回国,被派往中央苏区,同年冬,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红一方面军在龙冈设伏,担任红三军第八师师长龙芝道阵亡,红军总部立即命令刘畴西接替指挥,接着他率领红八师马不停蹄,于东韶拦腰截住敌人,对保证战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红军总部表彰红八师“追如猛虎,守如泰山”。

后率部参加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他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屡建奇功,被中央根据地人民誉为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

不久一九三一年三月任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为红军培养大批军政干部。一九三二年七月调任红二十一军军长,率部转战闽赣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一九三三年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军军长,率部支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一九三四年七月,中央决定由寻淮洲率领的红七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等省行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的发展。

十一月红七军团与刘畴西、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会师,两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继续北上,十二月红十军团在浙赣边界的怀玉山遭到数万敌人的围攻,他率部反复冲杀,浴血苦战,仅有的右臂又被敌人打伤,终未突出重围,部队伤亡严重,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刘畴西被俘。

刘畴西在狱中坚贞不屈,对严刑拷打无所畏惧,坚定革命信念,保持了革命者的气节,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他对难友说:“脖子伸硬一些,挨它一刀,临难无苟免!”,八月,他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临终时三十八岁。解放后,刘畴西的家乡政府给刘畴西的遗孀送去“伟大英烈”的金匾。

第十位是红十五军团长徐海东(原徐海东所部归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在徐海东率部到达陕北组建红十五军团后,隶属于红一方面军)。徐海东是矿工出身,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参加过黄麻起义,历经百余次战斗,身上留下了十七处伤痕,是十位红军团长中身上伤痕最多的将领。

徐海东指挥作战特别勇敢,在他任鄂东警卫二团团长时,红军受到敌人的围攻,仗打得很艰难,为了打破敌人的围攻,徐海东赤膊上阵,身先士卒,手握大刀,带头跳出战壕,领先冲锋,战士们看见团长冲在前面,各个争先恐后,勇猛地向敌人杀去,将敌人打得狼狈逃窜,很快扭转了战场的局面,红军由被动变为主动,敌人不得不溃逃。

徐海东在任红二十五军长时,经常有利地打击敌人,蒋介石对徐海东的部队最头疼,国民党军用飞机撒下的传单写到:“凡击毙徐海东者,前来投诚我军,当赏大洋十万。

”但事实上,徐海东的军队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强大。于一九三四年九月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自河南罗山地区出发西征,西征途中,经常受敌人的围堵,徐海东身体带着伤,指挥作战,到达陕北后,与刘志丹所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师,组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

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徐海东率部积极接应,还将自己部队仅有的七千“大洋”送给中央红军,帮助中央红军解决经济给养的困难,建国后,毛泽东每当提起这件事,就说“徐海东对革命是有大功的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海东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由于徐海东身上多处受伤,解放战争以后,多年在旅大市疗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文革”期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