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属于哪个文学派别 归有光有几个妻子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具知名度的一篇文章,也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他在文中抒发的母子、夫妻、兄弟之情十分真挚感人。这也不禁让人好奇:归有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归有光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
归有光9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非常有名。不久以后拜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
1540年(嘉靖十九年)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1543年(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江上,读书讲学。
在这期间作《冠礼》、《宗法》二书,学生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他考察三江古迹,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许多方面均采用了归有光的建议。
1555年(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
1566年(嘉靖四十四年)60岁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任期间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
因为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
1570年(隆庆四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归家虽是一个大家族,但到了归有光父亲这一代已渐渐衰败,其父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穷学生,其母十六岁嫁到归家,生了七个孩子之后,在二十五岁去世,此时,归有光还只有八岁。
困窘的家境使归有光读书特别发愤,他极为聪明,十岁就能写洋洋千余言的文章了。二十岁参加童子试时考了个第一,接下来的考试却特别不顺,直到三十五岁才考中举人,六十岁才考中三甲进士,到长兴当知县。
一到长兴,归有光就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
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之人顶罪,归有光用计擒获盗首,将狱中被错判死刑的三十多人释放,还为无辜入狱的一百多人平了反。
归有光办案也很有特色,每次审案子,都让妇女儿童围一圈,不用官话而用当地方言审讯,让老百姓听得懂,有机会申诉。他审案很少定罪,常常是案子一审完,犯罪嫌疑人就可以走了。
有一个犯了重罪的囚犯,母亲死了,归有光让他回家奔丧,这囚犯回家料理完丧事,别人都唆使他趁机逃跑,他有感于县令的信任,自动回到监狱,一时传为美谈。
归有光少时酷爱读《史记》,下过深功夫,常用五色笔在上面圈点。他写文章和做人都不同程度受到《史记》的影响,他心地正直,一心想做汉朝的循吏,对于上司的命令,常常不执行,只想实实在在为百姓做几件好事。
这样,上司不高兴了,把他拉下马,做了顺德通判,专门管辖马政(相当于到现在机关管小车)。明升暗降,他很气愤,几次想撂挑子退休,上面却不批准。
六十六岁,归有光病逝,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
归有光在文中经常称誉的那位妻子是他的原配夫人,即魏氏。这位妻子是归有光任凭父母之命而娶回家的,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很好,而且在出名后世的“项脊轩”中留下了很多甘美事迹。所以,归有光当时是很幸福的。
可是,二人相伴的时间只要四五年,当他们的女儿只要四岁、儿子尚在襁褓当中时,魏氏便早早地离世了,而归有光因而伤心不已,并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都写进了那些喜闻乐见的散文之中。
归有光的第二位妻子是王氏,是一位出身很好的女子,与他成亲时年仅十八岁,与他相差十多岁。在归有光与王氏相守的十六年时间里,二人享用过快乐光阴,也品味过灾难生活,可谓是同甘共苦的老夫老妻。可是,贤惠的王氏最终还是先归有光而去,由于素日里过于劳累,那时归有光曾经年近五十了,这种打击不可谓不大。
然而归有光不久就娶了新夫人,她就是费氏,不过这位归夫人留下的资料不多,就连在归有光的文章中也找不到记录。总而言之,在归有光心里,最怀念的妻子还是原配妻子跟第二任妻子。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归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共四十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七百七十四篇、诗歌一百一十三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归有光还著有《三吴水利录》四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归太仆文集》两卷[23-24] 。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归有光全集》。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寒花葬志》是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妻子魏孺人已经离开人世,而魏氏的陪侍丫环寒花也过早去世。文中通过追忆寒花的生前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文章虽仅112字,但作者捕捉了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节特征,细致入微而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的娇憨之态,表达出作者浓郁诚挚的情感。寒花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女仆,颦蹙间皆透着不明世事的纯真。归有光一定非常宠爱她,或宠爱她的容貌,或宠爱她的心地,或二者皆是。
在此文中,寒花的形态,情态,神态,家庭情趣,情味,情绪,使得作者回忆所至,恍若在即。疏淡几笔,表现具足。只是文字换节后,文情意绪猛遇峭崖,遂成瀑流:“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又是十年。这似乎类似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痛。也类似于纳兰容若:“十年踪迹十年心”的无奈与酸涩。而归有光这一情绪的喷发,是在前面深情回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起落和跌宕,就分外感人。犹如梦幻,往事回顾,越是逼真,动人,则梦醒后就越觉惆怅,空虚,缱绻不尽。岁月忽忽,光景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有十个春秋。
而今,爱妻病故,娇仆早夭,大有人去楼空之感。短短十字蕴含这难以排解的空虚感,难以申说的沉痛感。经过蕴蓄遂形成新的喷发,一声声腔悠长的“吁”,有多少岁月和人生的感伤情调。拖长的语调尚盘旋在纸面,顷刻便凝结成“可悲也已”的哽咽吞声和掷笔长叹。其实是借写婢女寒花,来写他的妻子,魏孺人。
《沧浪亭记》是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作者应佛徒文瑛的请求而写的一篇专记。全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胸怀。
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