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铭哪里人 伟人毛泽东与自贡卢德铭

2018-0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千年盐都,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我们重讲自贡卢德铭与毛泽东的故事目的:一是搜集到卢德铭新的相关宝贵文史资料;二是纪念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

千年盐都,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我们重讲自贡卢德铭与毛泽东的故事目的:一是搜集到卢德铭新的相关宝贵文史资料;二是纪念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现在,我们以摆龙门阵的形式给读者讲自贡卢德铭与毛泽东的故事,以飨中国读者。

一、自贡德铭

在我军近80年多的光辉历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将士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最早为革命捐躯的我军将领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即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时年仅22岁。卢德铭考入黄埔军校后未回过家,牺牲较早,烈士留下的遗物资料不多,家里及家乡人民知道卢德铭已牺牲很晚(建国后才知道),生命虽短暂,业绩炳千秋,他是我党早期的具有将帅之才的优秀青年军事指挥人才。

卢德铭,字邦鼎,号又新,又名继雄,生于1905年6月9日(农历五月初七日),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仲权镇(现为自流井区仲权镇)竹元村1组狮子湾人(原属四川省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卢安炳在自流井"有道生"盐业商号管帐,卢安炳有子女7人,卢德铭最幼。

二、立志报国

卢德铭出生在双石铺狮子湾—今沿滩区仲权镇竹元村1组,烈士旧居是一正两横的小青瓦土砌农舍,座东向西。卢德铭在家乡读了7年私塾, 1919年改进了离家七十华里的白花高等小学堂,学堂设在叙府白花场的新文庙内。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热爱劳动,爱护群众的品行也为人们所称道。

1921年卢德铭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公学。卢德铭在成都公学期间,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生活简朴,喜爱体育,特别喜欢踢足球,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学校重视他,同学尊重他。他穿的是粗布长衫,用的东西非常简单。每年到成都上学返家,都是步行,往返一次,就要半个来月。"

卢德铭在成都公学读书期间,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课外,他认真研读了《共产主义ABC》、《响导》、《中国青年》、《新青年》、《洪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追求革命真理。有一次,同窗好友熊瑞文借到了一本英汉对照的精装《马克思传》,卢德铭知道后,立即拿去,关门读起来。

读了三个晚上才读完,还写了读书笔记。卢德铭在课外还博览了《左传》、《国语》、《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古籍书。并且对《曹刿论战》、《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孙子吴起列传》、《李将军列传》等有关战争韬略的文章都有圈点,对《孙子》兵法一书,还有一些注解和三言两语的心得。

在校期间,卢德铭就多谋善断,胆识过人,遇事常有独特的见解,正确的论断。

三、报考黄埔军校

1924年初,卢德铭决心投入到革命的熔炉黄埔军校。但卢德铭的父母受到"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观念影响,不愿意让儿子上军校,舍不得他远离身边。卢德铭从母亲被绑票、父亲经营盐业之艰辛说起,谈到如今军阀当道、列强横行、民不聊生,最后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军报效国家。卢德铭入情入理的肺腑之言,说得父母点头同意。后来卢安炳常对子孙称赞说:"老幺有见识,有抱负,有出息!"

卢德铭怕父母爱子心切,思想有反复,他又拜托父亲的好友李铭忠(又名李镜吾,老同盟会会员,李仲权烈士的父亲)做父亲的工作。李铭忠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经过李铭忠的相劝,卢安炳更加赞成和支持卢德铭报考黄埔军校。

1924年春节后,卢德铭从双石铺狮子湾老家出发,到宜宾与同学刘丕绩、刘文波一起告别熊瑞文,乘船顺江而下到重庆找到李筱亭先生,拿了介绍到黄埔军校的信函,又乘船出夔门,过三峡,到武汉,换乘火车,到达向往已久的大革命摇篮——广州。卢德铭经孙中山先生面试,1924年8月,考入了黄埔军校二期。他学习的资料,现存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档案处。

卢德铭在二期步兵队里,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在军校就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6日军校第二期毕业,即被留校任政治部组织科科员。正如中央军委聂荣臻副主席办公室1977年12月30日的信函所说:"据聂荣臻同志回忆,卢德铭同志在黄埔军校时,就是共产党员,表现比较好,这是肯定的。"

四、在北伐战争中

1925年11月,党中央派周恩来亲自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虽然名义上隶属第四军,但是干部的调动、任命和人员的补充,都由共产党独立负责。叶挺同志任团长。连以上干部多是共产党员。成立之初就有二十多名党员。卢德铭任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驻防广东西江、高要县一带,反击地主武装,帮助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已是军阀混战的第十五个年头。烽烟遍地,炮火连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两湖,更是深受战乱之害。以叶挺同志率领的独立团,孤军远征,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险的。北洋军阀吴佩孚,手下有数十员纵横南北的猛将,几十万精锐善战的北洋军主力,盘踞着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独立团在叶挺同志的指挥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皆捷,进展神速,为战争史上所罕见。6月2日在攻占攸县的战斗中,卢德铭虽然没有得到上级的命令,但他主动掌握战机,率领全连乘胜追击敌人。对这种作战的机动灵活性,叶挺同志称赞不已,他常说:"战功是大家努力得来的,我们的每次战斗,都是得力于你们。比如攸县的占领,就是第四连连长卢德铭在指挥我,而不是我在指挥他。"这是对卢德铭极高的赞誉。

往后,在攻克醴陵、平江的战斗中,卢德铭带领四连绕到敌人背后,向敌人薄弱环节袭击,对敌造成夹攻之势,使守敌大部被歼。特别是攻打天险汀泗桥和著名的贺胜桥的关键战役中,卢德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指挥果断,立下了累累战功。

由于他表现突出,升任为第二营营长。不久又调任第一营营长。由于独立团长驱直入,所向无敌,威名远扬,故有"铁军"之称号。独立团团长叶挺同志驰名中外,成了我国的名将。而卢德铭也屡建战功,成了我党早期的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独立团攻下武昌后,在洪山建立烈士墓。墓碑上要刻写:"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八个字和已知的一百九十多个烈士的姓名。当时,第三营营长张伯簧等以国共合作为理由,强烈反对。卢德铭坚决支持叶挺等人的意见,主张碑上应写上"无产阶级的牺牲者"。

他说:"我们的队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不少成员就是劳苦大众,即使不是劳苦大众,也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者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在碑上刻‘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就是要把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士的无比英勇昭示于国人面前,就是要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大旗,在气势雄伟的洪山上高高地竖立起来!

反对写这八个字,是不符合事实,是违背无产阶级利益的。"经他解释终于都同意。

最后报经上级批准,将"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刻上了烈士的墓碑。1927年3月,独立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卢德铭继许继慎后任团参谋长。驻地在武昌南湖。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