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铭的子女 秋收起义的主要部队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卢德铭领导的武装起义]
震动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即将爆发。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党的“八七会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会后,党中央派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和彭公达到湖南,负责改组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8月16日,湖南省委改组,彭公达任省委书记。18日,在长沙市郊召开省委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讨论秋收起义的计划,确定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第一步袭取湘东各县,第二步攻占长沙。
起义的领导机关是党的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前敌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书记,由各军事负责人组成。行动委员会以易礼容为书记,由起义地区各地方党负责人组成。
关于暴动的依靠力量问题。当时党内普遍的看法都认为暴动主要应该依靠工农武装,军队只能起次要的作用,否则便是“军事冒险”。毛泽东不同意这种见解,他明确提出:“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
这次秋收起义目的也逐渐清晰起来,共产党人的民众基础在农村更为深厚一点,那么久利用这一点。所以毛泽东到达井冈山之后,建立了第一支工农军队,并且制作了旗帜。由此处开始,共产党人的正确革命道路逐渐清晰,共产党人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带领革命走向胜利。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会师以后,前委会议讨论决定,沿湘赣边界南下,向湘南退却。但是,后来在南下途中改变了退却终点,选择了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这一重大决定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作出的呢?许多年来有几种不同说法,其实,到井冈山落脚的问题最先是在三湾提出来的。其理由是:
除了这些参加秋收起义的将军,不能忘记的还有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普通群众和党员,他们的英魂值得后人去纪念歌颂。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被派往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在湖南给众人开会的时候,毛泽东决定这次的起义要彻底的与国民党划清界限,完完全全冠上共产党的名号,以此来号召群众。同时也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想法,之后便开始进行秋收起义。
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推进中国革命,在湖南和江西边界发动的武装起义。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议在湘鄂粤赣4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八七会议后,彭公达、毛泽东奉中央命令回湘改组省委,制定秋收暴动计划,并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为暴动的领导机关。
参加暴动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分布在修水、铜鼓、安源等地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浏阳等县的农军和安源的工人武装,总计5000余人。
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共中央于8月3日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动秋收起义。要求四省“以农会为中心”,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中共中央在给湖南省委的多次指示信中还指出,秋收暴动与南昌起义一样,“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动土地革命”。
同时要求湖南的秋收起义,要在以衡阳为中心的湘南地区和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同时发动;在以宝庆(今邵阳市)为中心的湘西南地区,如有可能,也可同时发动;湘西地区也要有相当的准备,以备湖北省某一部队能到湘西时举行大暴动。
民国16年(1927)8月中旬,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特派员、湖南省委常委的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中共安源特别区委改组为市,组织行动委员会,为秋收暴动作准备。8月31日晚或9月1日,毛泽东到达安源讨论暴动军事问题和布置安源、萍乡、醴陵、济阳、平江工家群众暴动问题。安源会议中决定,将驻
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军事的帮助,有一两团兵力,否则终归于失败。”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于暴动的区域问题。中共中央要求湖南举行“全省暴动”,但当时湘南同长沙事实上已被隔绝,毛泽东坚决主张缩小暴动区域。湖南省委经过反复讨论,认为“以党的精力及经济力量计算,只能制造湘中四围各县的暴动,放弃其他几个中心,湘中的中心是长沙。”
会议还决定,以萍乡、安源为退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萍、安,以防敌人断了起义的退路。关于暴动日期,会议决定,关于暴动日期,11日安源、修水、铜鼓一齐发动,18日进攻长沙。按照湖南省委发布的暴动命令,9月9日,株萍铁路工人和粤汉铁路工人开始破坏铁路,断截敌人交通。
11日凌晨,工农革命军第二团从安源出发攻打萍乡县城,但是由于敌人早有察觉,加强防守,革命军的攻城计划受阻。为了不延误省委所定16日合攻长沙的计划,于是决定放弃萍乡县城,一部分回安源留守,大部分转攻醴陵县城。
在攻打醴陵的的战斗中,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当第二团11日攻打萍乡县城时,按计划当地工农武装开始暴动,以期夺取武器,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并配合第二团攻打醴陵县城。
12日凌晨暴动队伍占领株火车站,同时攻打团防局,夺取步枪12支,占领株洲镇。当即召集数百人的群众大会,宣布暴动胜利。13日,第二团决定决定避敌锐气,放弃原定经株洲攻长沙的计划,改为北上攻取浏阳县城,以期取得浏阳农民的帮助,并与第一、三团会合。
14日凌晨,第二团撤出醴陵县城,少部分回安源增援,其余的七、八百人则下经老关北上浏阳。16日上午一举攻克浏阳城。17日下午,敌军重兵包围突袭,第二团因为连克两城而产生轻敌思想,所以仓促应战而被打散。21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向萍乡退却,当天在萍乡桐木宿营。
起义的行动部署是:首先,在各县农民起义的配合下,第1团攻取平江,第2团攻取萍乡、醴陵,第3团攻取浏阳;尔后,各团齐向长沙推进,在各县农民武装起义和长沙工人武装起义的配合下夺取长沙。
诗词
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兴奋地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彭公达前往湖南省,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发动秋收起义,并指定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彭公达为省委书记。8月中旬,彭公达、毛泽东先后由武汉到达长沙。8月18日至30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多次开会讨论发动秋收起义问题。
会议认为,武装起义不能单靠农民的力量,需要有一两个团的军队作骨干;武装起义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帜,而应直接打出共产党的旗帜。毛泽东在会上强调说: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关于暴动区域,经反复讨论,会议接受毛泽东提出的缩小暴动范围的主张。认为根据湖南省的主客观条件,暴动的区域不能过多过大,而应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以省会长沙为中心,包括湖南省的湘潭、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岳阳和江西省的安源等7个县(镇)举行起义。
关于起义时间,定于9月9日开始破坏铁路,11日各县同时起义,15日长沙起义,16日各路起义武装会师长沙,夺取长沙。会议决定,毛泽东到湘赣边界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秋收起义。
当时,由我党领导和掌握的能够参加起义的武装,分驻在湘赣两省边界的修水、铜鼓和安源等地。9月上旬,毛泽东先后到达安源和铜鼓,多次召集湘赣边界一些县市共产党组织和军事负责人会议,讨论制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的行动部署。
中共湖南省委前委将位于修水、铜鼓、安源等地的武装,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全师共5000余人,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3个团:第1团,位于修水,由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和湖北省崇阳、通城两县农民自卫军组成;第2团,位于安源,由安源工人纠察队、安源矿警队和安福、永新、莲花、萍乡、醴陵等县部分农民自卫军组成;第3团,位于铜鼓,由浏阳工农义勇队和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各一部组成。
秋收起义部队名称沿革
秋收起义开始的原因在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地革命叛变,并且对共产党人的大肆屠杀,导致合作无法进行下去。之后共产党人召开会议,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为了挽救革命事业,决定开始秋收起义。而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也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想法,之后毛泽东被派往湖南,领导秋收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