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院士逝世 个人简历背景及数学地位如何

2018-06-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月7日,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先生仙逝.吴文俊对数学的贡献有多大?有外行曾经问他在顶级刊物上发过多少论文,他的同事回答:"吴先生已

    5月7日,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先生仙逝。吴文俊对数学的贡献有多大?有外行曾经问他在顶级刊物上发过多少论文,他的同事回答:“吴先生已经是数学史的一部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为了这个目标,吴文俊直到90多岁还在努力。让大师精神传承下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的数学家。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嘉兴,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文俊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2月,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吴文俊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吴文俊个人资料

中  文 名: 吴文俊 

外  文 名: Wu Wen-tsün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  生 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9年(己未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 2017年5月7日 

职  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交通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 

主要成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 

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年)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56年) 

代表作品: 《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数学机械化》

    数学大师中的“老顽童”走l ,他的故事和事迹却依然影响着人们。他的故事应该从他的经历开始说起,说起这个吴文俊院士的经历,那堪称精彩伟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5月12日,吴文俊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嘉兴,因战乱迁至地势高、远离战乱的青浦县朱家角。吴文俊自幼受父亲民主思想熏陶。他是长子,下有两妹一弟。他4岁时被送到弄堂里的文蔚小学读书,课程简单,因此有许多空余时间。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吴文俊被送回浙江嘉兴老家,躲避战

    乱。半年之后,他返回上海继续读书。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秋,吴文俊就读于正始中学,这才是他正规读书生涯的开始。吴文俊高中毕业时,其实兴趣在物理而不在数学。一次物理考试题很难,他却成绩出色。毕业时校方讨论保送,物理老师却以他独特的目光推荐他学数学。他认定自己物理考得好的原因在于数学,而攻读数学才能使他的才能得到更好更多的发挥。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吴文俊被保送至交通大学数学系。大三学实变函数论,他以自学为主,读经典著作。有了实变函数论的基础,很快进入康托尔集合论,钻研点集拓扑。

    1940-1945年,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南洋模范女中、之江大学教书;期间曾失业半年。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年初,到上海临时大学任郑太朴教授的助手;同年8月,陈省身吸收吴文俊到数学所任助理研究员。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完成一项重要拓扑学研究,证明Whitney乘积公式和对偶定理,1948年在Annalsof Math上发表;同年10月,由于成绩斐然,他经推荐去欧洲,到巴黎留学,在Strassbourg大学跟随C.Ehresmann学习。

    1949年,吴文俊去苏黎世访问,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应H·嘉当邀请入巴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工作。

    1948年,开始参加CNRS研究工作初任Attaché de recherches,1951年升为Changé de Recherches。

    1949年,完成“论球丛空间结构的示性类”的博士论文,论文于1952年单行本发表。

    1950年,与Thom合作发表关于流形上Stiefel-Whitney示性类的论文,后通称为吴类与吴公式。

    1951年8月,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授。

    1952年10月,到新建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4年,开始非同伦性拓扑不变量的研究,由此引入示嵌类并开展复合形嵌入、浸入与同胚的研究。

    1956年,赴苏联参加全苏第三届数学家大会做Pontrjagin示性类报告,受到好评。

    1956年,随同陈建功、程民德教授访问,始同国外学术界恢复联系;同年,随同苏步青教授访问保加利亚。

    1958年,到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课。

    1958年期间曾赴巴黎大学讲课系统介绍示嵌类的工作,对于Haefliger等人有很大影响。

    1960年-1965年,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第三届学生负责人。

    1967年,完成“示嵌类理论在布线问题上的应用”。

    1972年,美国拓扑学家Browder,Peterson,Spencer等访华,获得他们与其他国外学者如Smale等赠送的资料,使拓扑研究重新开始。

    1973年,数学所拓扑组开始关于有理同伦论的讨论班,吴文俊开始其I*函子理论的研究。

    1974年,开始对中国数学史感兴趣,进行一系列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并以顾[古]今用的笔名,写成“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一文,明确推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该文发表于数学学报1975年第18期。。

    1976年末,开始定理机械化证明的研究,于次年春节期间取得成功

    1977年,首次发表定理的机械化证明的论文,由此开辟全新的方向。

    1978年,撰写“数学概况及其发展”一文,发表于科学出版社的《现代科学技术简介》一书,文中提出了脑力劳动机械化,但于刊印时被删去。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关肇直创建系统科学研究所,吴文俊离数学所去系统所,任副所长。

    1980年,中国国内开始举办双微会议,在首次会议上做报告“初等几何和微分几何的定理机械化证明”。

    1981年秋,去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讲学。

    1982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首批博士生毕业答辩。(参加答辩的18位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1984年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开设数学机械化机器证明理论的课程。

    1990年8月,成立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同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92年,任国家科委攀登项目“机器证明及其应用”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同年8月,去奥地利参加AAGR,对RISC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1993年3月,随科学家代表团访问台湾。

    1995年5月,接受香港城市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2月,去新加坡参加第一届亚洲数学科技会议,作大会报告“几何问题求解及其现实意义”。

    1996年,任国家科委攀登项目“数学机械化及其应用”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1998年,将1997年以来关于数学机械化的工作总结成书,书名为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Geometry Theorem Proving,Geometry Problem-Solving and Polynomial Equation-Solving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21日,被聘为华中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同年11月6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纪念关肇直先生八十诞辰的学术研讨会。

    1999年12月15日-20日,去德国访问,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

    2001年2月19日,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吴文俊颁奖。

    2002年6月,在清华为祝贺杨振宁80寿辰而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Frontiers of Science”上作“Some Reflections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Mental Laborin the Computer Age”。

    2003年11月19日,在中国智能学会2003全国学术大会、可拓学创立20年庆祝大会、中韩智能系统学术研讨会上作“计算机时代脑力机械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报告。

    2005年9月26日,被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荣誉教授。

    2006年4月25日至28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芜湖市进行了考察,参观了安徽工业大学、马钢第一钢轧总厂、安徽华东光电研究所、奇瑞公司等单位,并受聘为安徽工业大学荣誉教授。

    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吴文俊天资聪慧,有数学天赋。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工作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及独创性。他从事数学教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贡献卓著……他的名言也被很多人奉为金句,下面是他的主要言论。

1.一个问题有原始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提出的答案,这答案也是用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原始数据和结论数据是用某种形式的关系联系起来的,这个关系就是方程,建立起关系就是建立起方程.

2.在这种意义下,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3.解决各种问题就变成解决各种方程,因此解方程成为中国数学2000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4.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出多项式方程、差分方程、不定式方程,但到真正解决微积分的时候,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的各种原因,就停顿下来了,在解析几何微积分的大门口止步了.但是,中国的差分方程实际上是一种最适合计算机时代的方程. (名人名言 www.bufuzao.com)5.中国古代数学在解方程的发展过程中,线索分明,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概念和方法,由此使得数学理论得到相应发展.

6.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上,为了解决问题而解方程,为了解方程而发展出我们的数学理论,发展了我们的基础数学,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数学方法的优越性.

7.我是从中国古代数学受到启发和指引,结合现代西方的某些技术,用计算机来证明几何定理,最后形成了经常提到的数学机械化.

8.现在的中国数学经常跟着外国人的脚步走.

9.我倒有一个“怪论”,不要老讲什么大师.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好像是梁启超还是谁讲过这么一个意思———英雄都是在落后国家出来的.

10.人少,偶尔出一个,大家都很崇拜,而当真正整体发达了,大家都差不多时,就不会特别觉得谁英雄了.

11.将来的数学,应该是走中国古代数学道路,而不是国际道路,这是一条总的趋势.

12.在上学时我最喜欢物理,因为离现实的事物更接近.

中国传统数学强调构造性和算法化,注意解决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提出的各类问题,往往把所得到的结论以各种原理的形式予以表述。吴文俊把中国传统数学的思想概括为机械化思想,指出它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吴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为近代数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6年吴文俊第二次被邀请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介绍这一发现。

20世纪70年代,吴文俊曾在计算机工厂劳动,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的极大发展潜力。他认为,计算机作为新的工具必将大范围地介入到数学研究中来,使数学家的聪明才智得到尽情发挥。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是相通的。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必将使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机械化数学的发展必将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吴文俊身体力行,在数学机械化的征途上奋勇攀登。在机器证明方面,他提出的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方法(国际上称为吴方法),遵循中国传统数学中几何代数化的思想,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显现了无比的优越性。他的工作被称为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并于1997年获得“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

在授奖辞中对他的工作给了这样的介绍与评价:“几何定理自动证明首先由赫伯特格兰特(HerbertGerlenter)于50年代开始研究。虽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在吴方法出现之前的20年里,这一领域进展甚微。”吴文俊的工作“不仅限于几何,他还给出了由开普勒定律推导牛顿定律,化学平衡问题与机器人问题的自动证明。他将几何定理证明从一个不太成功的领域变为最成功的领域之一。”在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的方向上,他建立的吴消元法是求解代数方程组最完整的方法之一,是数学机械化研究的核心。80年代末,他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偏微分代数方程组。他还给出了多元多项式组的零点结构定理,这是构造性代数几何的重要标志。

吴文俊特别重视数学机械化方法的应用,明确提出“数学机械化方法的成功应用,是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生命线。”他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如控制论、曲面拼接问题、机构设计、化学平衡问题、平面天体运行的中心构形等,还建立了解决全局优化问题的新方法。他的开拓性成果,导致了大量的后续性工作。吴消元法还被用于若干高科技领域,得到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包括曲面造型、机器人结构的位置分析、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信息传输中的图像压缩等。数学机械化研究是由中国数学家开创的研究领域,并引起国外数学家的高度重视。

吴方法传到国外后,一些著名学府和研究结构,如Ox-ford,INRIA,Cornell等,纷纷举办研讨会介绍和学习吴方法。国际自动推理杂志JAR与美国数学会的“现代数学”,破例全文转载吴文俊的两篇论文。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前主席W.Bledsoe等人主动写信给中国主管科技的领导人,称赞“吴关于平面几何定理自动证明的工作是一流的。他独自使中国在该领域进入国际领先地位”。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由中兴通讯公司牵头捐资。共设有科学技术成就奖、科学技术创新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奖一次。其中,成就奖和创新奖主要奖励个人,进步奖主要奖励项目。,均可通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官网平台申报该奖。

吴文俊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开创的数学机械化在国际上被誉为“吴方法”。此后人工智能、并联数控技术、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背后都有数学机械化的广泛应用。

第一届

2012年5月14日,首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

第二届

2012年11月1日,第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杭州举行了颁奖典礼。

第三届

2013年10月29日,第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此次共评出20名获奖项目成果,包括成就奖1名、创新奖9名、进步奖10名。

第四届

2014年11月11日,第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上海揭晓:本次共评出成就奖1名,创新奖7名;进步奖13名。

第五届

2015年11月30日,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浙江义乌揭晓,本次共评出创新奖11名、进步奖12名。

第六届

2016年12月16日,第六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揭晓,本次共评出包括共评出成就奖1名,创新奖13名,进步奖14名,共计28个项目摘得这一中国智能科技的最高奖殊荣。

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2月,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长期以来,吴老站在数学科学的前沿,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就,特别是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国家、为民族争了光。他的数学地位是没办法估量的。他的贡献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以及“吴公式”的建立。

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所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