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遇害照片 杨虎城解放前遇害 死后惨遭镪水毁容
核心提示: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当时杨虎城的是身份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许多史料更多记载了张学良的故事。但海峡两岸不少学者认为,在这场震惊中外的事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杨虎城。
凤凰卫视11月23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2013年11月26日,是杨虎城将军诞辰120周年,众所周知的是,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当时杨虎城的是身份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许多史料更多记载了张学良的故事。但海峡两岸不少学者认为,在这场震惊中外的事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杨虎城。
米鹤都(历史学者):基本上每天要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要听人读报,然后给他讲,讲的过程中他一般都听,但是他有时候不明白的问题,或者说他有进一步想了解的问题,他就要提问了。那提问,你读报这个人还不能说是我只知报纸上讲的一二三,我还能答出四五六来。他个人的记忆力非常强,而且理解能力很强,他能从很纷繁复杂的现象当中,找出那些主要的东西,这个可能是他对中国政治的了解,对世界政局的了解。
解说: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拥护孙中山的陕西国民军成为军阀吴佩孚的心头大患,他委任刘镇华为"陕甘剿匪总司令",组织十万"镇嵩军"消灭陕西的国民军。此时,驻守西安的是原国民革命军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杨虎城的部队则驻扎在距西安三十公里外的三原县。
杨瀚(杨虎城之孙):李虎臣就给杨虎城打电话,他们两个人都叫虎臣,陕西人有个特点叫"对点","对点"就是名字相同的人,互相称"对点"。那个人就说,"对点"你来不来?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就逼杨虎来下这个决心。
姬乃军(西安事变纪念馆研究员):杨虎城大概当时的话有个5000多人吧,进入西安的部队,李虎臣的部队有3000多人,然后还有一个卫定一,他的部队大概有2000多人,就是守城的部队的话一共有一万多人。而当时进攻西安的镇嵩军,就有10万多人。
解说:为支援北伐,配合全国革命形势,杨虎城毅然决定率部五千人,开进西安城,支援李虎臣。
杨瀚:进了西安以后,很快刘镇华近十万人就把西安包围住了,然后围绕西安守城中间发生了有几次保卫战,城墙被突破了,杨虎城身先士卒,亲自带着部队上去,亲自在前线打,打退了。然后刘镇华又挖地道,西安那个城墙又高,又有护城河,又挖地道准备爆破。但是由于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告诉他们对方挖地道了,所以他们就采取了措施来监听,发现暗道,然后采取反措施。然后反对投降,中间李虎臣曾经动摇过,而且那边派人来诱降,杨虎城把那个代表给打跑,就使得李虎臣守城的信心更坚定下来。
解说:但是困在城中有十万西安百姓,八九万难民,再加上一万军人,二十万人的粮食岌岌可危。
姬乃军:就在守城期间,杨虎城的部队甚至就到了和老百姓一块吃油渣,有的甚至把自己的骡子,就是战马都宰杀了,让这些骡子肉和马肉来给大家充饥。
杨瀚:挖老鼠洞,把老鼠洞都挖了,把战马都杀光了,然后干的变稀的,稀的变有一顿无一顿了,成了这么一种,这样大批的人都饿死。作为杨虎城本身也是,他因为在榆林的时候得过伤寒,身体就很弱,好几次战斗中上城墙,都是被人架上去的,就这样他坚持巡视,来鼓舞士气。
米鹤都:城里有人就要求投降,当时他就把主降派杀了,而且他发誓就说,如果说西安城破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在钟楼前自杀,以谢民众。而且他的老母那时候还在蒲城,实际上北洋军阀要想抓她也非常容易,他就向他的部下严令,不准任何人向他提及他母亲的消息,因为他怕这会动摇他的决心,动摇整个,以致动摇军心。
解说:经历八个月的艰苦守城,1926年11月28日,冯玉祥、于右任率国民军打到西安。此时,西安城内弹尽粮绝,树皮草根都被老百姓剥食一光,饿死的人数以万计,白骨累累。
姬乃军:当冯玉祥的部队进入西安城以后的话,守城的部队有很多人在欢迎国民军联军的时候,已经都站不起来了,他们是靠在地下,所以当时有一首歌谣就是,迟开五天饿死半城,迟开十天饿死全城,西安围城斗争前后死的大概将近有七八万人。
解说:"二虎守西安",拖住北洋军阀十万大军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在欢迎冯玉祥进入陕西的欢天喜地中,杨虎城率部队悄然撤退,隐居起来,此中有他对西安百姓的愧疚。在埋葬死难群众尸骨的革命公园,杨虎城送去一幅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1930年,杨虎城受命主政陕西,回到离开多年的老家,部队官兵都欢天喜地,但此时的陕西正经历灾荒,死亡人口超过350万。这一年于右任的调查报告中,称陕西的灾情300年一遇,据说连于右任家的房子都被灾民挖掉。杨虎城一面向中央申请赈灾,一面提出了八大政纲,第一件事就是兴修水利。
姬乃军:因为他对陕西非常了解,他说是你要稳定陕西的话,只有稳定关中,所以他要发展关中的水利事业,他就请回了他的同乡,蒲城同乡李仪祉先生。请回了李仪祉先生,然后让李仪祉先生开始主持修建泾惠渠。
解说:李仪祉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水利专家之一,杨虎城几经申请,蒋介石才同意让李仪祉回陕。十年来,李仪祉一直期待政府能投资水利,直到杨虎城上任,杨为此筹集了50万大洋。
杨瀚:他一方面朝外面,国际上申请华侨的支援、贷款,这是一方面资金。再一方面,他就把军费拿出来,作为支持水利工程开工的经费,这样一年时间就把这个水渠就修好了,而且派大量的部队去帮助修水渠,就是速度非常快。
解说:杨虎城还亲自跟着水利勘探人员一起爬山越岭,勘测设计路线。15个月,泾惠渠建成发水,灌溉55万亩农田,有农村老太太请人写了杨虎城、李仪祉牌位,菩萨一样供在家中,杨虎城任上的几项水利工程,让陕西人受益至今。
被称为"粗人"的杨虎城,聚集了李仪祉这样大批知识分子在其麾下,为发展教育,他削减军费成立教育基金,让这些知识分子来决定基金使用。
杨瀚:杨虎城是蒲城人,当时县里面没有一个像样的高中,他就在这办一个民办的中学,这是他自己出资,然后集社会一些人的资搞的一所民办中学。这个学校是一个股东制,专门有理事会,他为了使这个学校能长期发展,专门设了教育基金,然后设了校产,他当时买了一些地,而且投资了一些工厂,作为专门的教育基金。所以最后他虽然被蒋介石关了,这个学校能够延续跟这些基金运作都有关系。
解说:1934年,杨虎城参加了尧山中学的开学典礼,为了表示对学校的支持,他特别把在西安读中学的长子杨拯民转到了这所学校。
1934年4月25日,时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宋子文到陕西考察,杨虎城亲自陪同,这是当时拍摄的一段珍贵影像。此时的陕西在杨虎城的主导下,大力植树造林,修建了铁路、公路,有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儿童电影院,陕西图书馆,设立了医院。宋子文还特别视察了改变陕西经济的水利工程,杨虎城以微薄的财力,细致地为发展陕西奠定基础。但三年之后,蒋介石在毫无预先通告的情况下,解除了杨虎城陕西省主席的职务。
撤掉杨虎城省主席职务,蒋介石是感到杨虎城日益壮大的威胁,这是1934年杨虎城为自己修建的别墅,名为"止园",取"止戈为武"之意,表明自己在政治上到此为止,没有野心,让蒋介石放心。
这一年的9月18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无声新闻纪录片《杨虎城阅兵》,在这次阅兵中,杨虎城公开打出了摒弃内战,统一意志,以图救亡的口号。"九·一八"事变后第五天,他就发表《杨虎城泣告全国书》说,虎城分属军人,职司卫国,枕戈待旦,志切死绥,痛心外患方深,惟冀同仇敌忾。这是国民党首位发出抗日要求的高级将领,此后杨虎城数次表达抗日决心,保护爱国学生运动。阅兵之后,杨虎城发表了激昂的抗日演讲。
但此时,蒋介石坚决奉行的依然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正在各处积极"剿共"。10月12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和张学良一起驾临西安,这是蒋介石第一次到西安,第三天,他就专程到杨虎城家,看望杨虎城母亲孙一莲。但这在拉拢杨虎城剿共上没有发挥一点作用,他们在抗日问题上,分歧与矛盾越来越尖锐。
1935年9月13日,张学良受命飞抵西安,东北军也随之进驻陕甘,11月1日,蒋介石兼任总司令,张学良兼任副司令的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在西安正式成立。
杨瀚:杨虎城去机场迎接张学良是穿了一身便衣,而且表示得非常谦卑,弯着腰跟张学良握的手,张学良趾高气扬在那儿,是这么一种姿态。张学良到了西安以后,也是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自居,整天指手划脚,指示来指示去,所以对杨虎城也是非常不尊重。
姬乃军:张学良带领入关的部队一共是十二万人,而杨虎城的部队最盛的时候也只有不到六万人,所以双方力量对比的话非常悬殊。杨虎城对张学良肯定是有一种疑惧心理,在下层的军官和士兵当中,是双方的摩擦也经常发生,甚至有时候走在街上,两个部队的人见了以后,就为了争路都能互相打起来。十七路军这些士兵老觉得东北军来抢自己的饭碗,所以这两支部队关系处得一直不太好。
解说: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的矛盾正是蒋介石希望看到的,张、杨两部不团结,相互牵制便有利于他操控,杨虎城深知,要抗日,手握大军的张学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了解张学良的真实想法,尽可能与他在政治上合作,杨虎城改变了对张学良敬而远之的态度。
姬乃军:杨虎城为了和张学良搞好关系,在张学良9月13号到达西安之后,曾经把绥靖公署的行政黄楼腾出来,就是让张学良暂住。
《我的中国心》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