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公益行动 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得到救助
藏区有着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但是也因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而疾病控制跟不上导致了藏区为包虫病的高发地区。
日前,“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的精心治疗,来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嘎县的次仁石确如愿返回家乡走进了中考考场。
次仁石确今年15岁,是萨嘎县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2015年春天,小次仁在体检时查出了患有包虫病。
2015年10月,中华慈善总会和解放军第302医院共同发起了援藏公益行动--“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2016年5月,被列为救助对象的小次仁来北京接受治疗。在302医院住院期间,肝胆外科得知小次仁今年将参加中考,决定为他优先安排手术。
5月23日,经过医生5个多小时的努力,长在小次仁肝部3厘米的包虫囊被成功切除。出院后,科室及时建立了随访微信群,对小次仁回到家乡后的康复情况进行及时跟踪了解,点对点进行健康指导,确保他以最佳身体状态走进考场。
包虫,又称包生绦虫是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也叫棘球蚴),是一种寄生虫。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二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囊型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多见。
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高山草甸地区及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等地较为严重。包虫主要来源于动物的排泄物,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式,在西藏被视为西藏第一癌症。
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和家畜的肝脏、肺脏以及其它各器官,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狗、狼、狐等肉食动物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成虫寄生在它们的小肠内(细粒棘球绦虫很小,全长2--6毫米),成虫的虫卵会随它们的粪便排出污染土壤、草地、水源、皮毛及它们的活动的场所,人若玩狗或者误食被污染的水和食品以及牛、羊在吃草时食入草或饮入被污染的水,这些虫卵就会钻入体内。
在人和家畜的脏器中发育成包虫囊肿,包虫囊肿被狗类动物吃入,在它们的小肠内发育成成虫,成虫又会排出大量的虫卵,周而复始,造成了包虫病的传播流行和扩大蔓延。
按传染病隔离,吃半流食或清淡食物。
避免与狗密切接触,或家犬定期驱虫。
勤洗手,不饮生水,不食生菜。
常为患者就诊时的首发症状主要并发症为:
感染:约1/5~1/4肝包虫囊有继发感染,感染多来自胆道肺包虫囊并发感染者亦颇常见。感染可促使包虫死亡,但亦明显加重病情。
囊肿穿破:肝包虫囊可因外伤或穿刺而破裂。破入腹腔时可误诊为急腹症,有剧烈腹痛伴休克继而出现过敏症状,因此,肝穿刺在肝包虫病患者应视为严格的禁忌症包虫囊腔内压力甚高,穿刺后不仅发生囊液外漏、过敏性休克且可使原头蚴种植于腹腔内而产生继发性包虫囊。囊肿破入肝内胆管,破碎囊皮引起胆管阻塞每导致胆绞痛与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