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里主人公的身份及事件经过(九)

2018-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百战百胜用来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其主人公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

百战百胜用来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其主人公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

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个国家就要差一些。要善于运用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在《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刮目相看用来形容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其主人公指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二十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但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墨守成规用来形容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其主人公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墨翟。

墨翟,战国时的鲁国人,为宋国大夫。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了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气走了十天十夜,“手足重茧”而不休息。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的两方进行表演。鲁班九次用不同方法攻城,九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的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鲁班不肯认输,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世外桃源用来形容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其主人公指的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

晋朝陶渊明在他写的《桃花源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打鱼的人划船去捕鱼,迷失了方向,正在着急,忽然发现一片桃花林,穿过桃花林,发现桃林的尽头有座小山,迎面有一个山洞。过了山洞,就像来到另一个天地。见那里有肥沃的田地、整齐的房屋;还有池塘、翠竹。这里的人男耕女织,土地肥沃,人人生活幸福,家家和睦相处。村里的人热情招待了他,并告诉他,他们的祖先在秦朝因避战乱,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一代一代下来,与外界完全隔绝了,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有什么变化。临别时,村里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讲这儿的事。打鱼人离开时,一路上做了些标志,回家以后又把见到的情况报告给太守。太守派人随着打鱼人去寻找,可是找来找去,再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妙笔生花用来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其主人公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士纪少瑜。

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名的文士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当时著名的文人陆陲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

一目十行用来形容看书非常快。其主人公指的是南朝梁武帝的儿子萧纲。

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儿子这么好学,梁武帝当然很高兴。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做一篇文章,考考他。萧纲毫不怯场,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不一会儿,写成了一篇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是三国时文学家曹植的封号,他以才思敏捷著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萧纲的文才很好,但因为长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文字轻靡浓艳,被后人称为“宫体”。二十八岁那年,萧纲被立为太子。公元五百四十九年,萧纲即位,这就是梁简文帝。可惜的是,两年之后,他就被叛军用毒酒害死了。

尔虞我诈用来表示彼此互相欺骗。其主人公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庄王。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之间互不欺骗)。

打草惊蛇用来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其主人公指的是南唐时期的一名县令王鲁。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记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项庄舞剑用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其主人公指的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秦朝末年,因为刘邦先攻破了咸阳,控制了函谷关。项羽感到非常生气。于是要找刘邦决战。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告诉刘邦,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陪礼道歉。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那项羽是个直性于,被刘邦哄得渐渐高兴起来,根本不再想杀他了。范增眼看项羽不想杀刘邦,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项王太仁慈了。你快进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担心出事,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要杀沛公啊!”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闯到宴会上。在张良、樊哙的保护下,刘邦终于借机离开宴会,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