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金可可 在华东政法大学就读有着如何的体验?

2017-1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从来没听说过"华政",在我翻开那本厚厚的高考招生目录之前.请你原谅一个一心想读传媒的人对于所谓"五院四系"的一无所知.当艺考折戟后,我捧着

我从来没听说过“华政”,在我翻开那本厚厚的高考招生目录之前。

请你原谅一个一心想读传媒的人对于所谓“五院四系”的一无所知。当艺考折戟后,我捧着那本印着密密麻麻小字的报考指南,盘算着自己的将来。“去上海吧”,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因为如此以来我的人生经历就凑齐了“北上广”,又解锁了一项成就。所以,我把那本书翻到了上海地区,终于第一次看到了“华东政法大学”。

然而,华政是一个尴尬的选择,这种尴尬在于高考成绩和其他学校历年录取分数线之间的距离,也在于当目光从复旦滑落到华政时的落差,还在于校名中的“政法”二字和自己的新闻专业的对比。

来到华政后,学会了一个新词,“非法专业”。在自嘲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一种自卑。于是乎,身边的同学都在默默地寻找着其他的出路,图书馆里总有复习GMAT、CPA的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非法学生也去司法考试里掺了一脚,还有人自主创了业,或者默默积攒着自己的实习经历,想找一份好工作。

记得2013年的时候,华政的法学被评为全国第五,朋友圈和人人网上嗨翻了天,大家都踊跃转发这个消息。可是我们很多人其实都自动隐藏了“法学”两个字,只是想要凭此去说明自己的学校足够牛逼,借这样的光环跟学校“一荣俱荣”。

事实上,我们大多对自己所读的专业感到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其实是很糟糕的,因为我们一方面热爱自己的母校和学院,可另外一方面,专业的短板却让自己缺乏自信的理由,这种矛盾和不甘往往让人除了自黑别无他法。

相信很多华政人都有着这样的期望,希望学校有一天能够成为“211”、“985”,在出国和求职时不再被筛选掉;对于非法学的同学来说,或许还期待着自己的专业有一天也能够成为一门受重视的学科;对于我们这一批学生来说,还曾在炎炎夏日时盼望着学校安装空调,不用再去KFC或者学苑宾馆过夜。

在这个“考前疯人院”里,我们总在临时抱佛脚,而“平时疗养院”的生活让我们感到自己一事无成,高中时对大学自由和梦想的期许也并没有实现。

然而,我真的对华政感到失望吗?

我曾经为考试秉烛夜读,翘过毛概和形势政策,也曾蹭过华政几位大神的课;我在仲夏夜的体育馆参加过红五月的排练,站在八百人主持、唱着好笑的合唱、跳着别扭的舞蹈;我还见识过李昌钰讲座时的人山人海,大家三个人挤两张椅子的紧凑。

在华政校庆的时候,我也站上舞台为她庆生,为我们的母校祝福。我还体验了一把司考的酸爽,成了别人口中“零基础过司考”的人。我参加了拉丁舞比赛、办了一本《北风》杂志、拍了自己想和大家分享的片子、去了南都实习、考到了美国的研究生。华政告诉我,去做、并且做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在华政,我和我的同学,或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遇到了在寝室楼下等候的恋人。我们曾经去后街和乐购通宵KTV,去过网鱼网咖的开黑房,也曾到辰山植物园踏青,正如歌者所唱的“活得潇潇洒洒”。我也独自一人跑去长宁学了两年的法语,一个人备考托福和GRE。

如今,到了大学第四年,大家都有了各自的去向,一条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铺在我们面前,有的人考上研了,有的人准备再来一年,有的人工作了,有的人准备去地球的另一边。

我们之间貌似结局不同,交流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深,但神奇的是,我们仍可以在晚上一起开黑打几盘LOL,吃着老黄烧烤谈谈最近各自的情况,喝着啤酒(其实更多时候是可乐和绿茶)说一句:“我靠!大学毕业了!”华政告诉我,珍惜共同的时光,保持独立的人格。

四年间,加家村变了样,东方超市关张了又开了贝全超市,广福林遗址终于快建好了,万达广场去年开张了松江有IMAX可看了,去四期的思飞桥据说要封了,传说中由于电压不够、宿舍产权不属于学校而一直缺席的空调终于姗姗来迟了,新建的几座建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看起来是没机会用上了。

人们似乎总能在离别之时回想起种种美好的回忆,比如一开始很不适应大澡堂的我,现在竟然觉得和室友一起抱着盆下楼洗澡也是大学美好回忆的组成部分。或许是因为华政告诉我,读文科的男生难免会变弯?

回想起那天,第一次到华政,我站在东门朝里望,看到了明珠楼的钟塔和玉泊湖的杨柳,一时间被她的美摄住心魄。前不久,我又站在那个地方,身穿学士服,头戴四方帽,拍下了我的毕业照。我一点一点地把我的宿舍填满,如今我又一点一点地计划着把它搬空,这一来一去之间,留给华政的是关于我的青春,留给我的是关于她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