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CCTV《新闻联播》十大女主播【组图】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1978年1月1日开始,CCTV新闻联播开播,迄今整三十年.三十年来,这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压力,三十年收视历史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依然推动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每天晚上7点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联播>.主持人服饰的颜色冷暖,意味着国家大事当天可能呈现的基调:节目形态和播音员人选的些许变动,就意味着政治格局的调整征兆:而伴随着<新闻联播>三十年的悠悠岁月,我们的女主播们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明星",她们端庄的仪

从1978年1月1日开始,CCTV新闻联播开播,迄今整三十年。三十年来,这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压力,三十年收视历史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依然推动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每天晚上7点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联播》。

主持人服饰的颜色冷暖,意味着国家大事当天可能呈现的基调;节目形态和播音员人选的些许变动,就意味着政治格局的调整征兆;而伴随着《新闻联播》三十年的悠悠岁月,我们的女主播们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明星”,她们端庄的仪表,优雅的谈吐影响了几代人。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一下10位曾经和依然在CCTV联播的女主播台上幕下的精彩生活。

李娟

李娟是北京广播学院的第一批播音专业学员,1961年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3年李娟被选调入中央电视台。1980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联播》。成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名牌节日的第一批主播。从事播音工作达35年,一度是家喻户晓的播音明星,在80年代主持《新闻联播》期间曾多次采访来华的外国首脑。1993年,李娟在美国出席第20届“艺术传播国际会议”期间,曾被知名度很高的华裔女主持人宗毓华邀请访问了CBS电视台,受到了国际同行的欢迎。

邢质斌

邢质斌,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入央视主播新闻20年,是新闻联播节目组一名最老的兵。她不喜欢接受记者采访,个人生活也很少在公众面前曝光,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和自己的神秘感。

端正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作为国家电视台一名资深的新闻女主播,邢质斌,像一幅不会褪色的画像,每晚悬挂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电视屏幕上。

和李瑞英、李修平、罗京等人一样,邢质斌也是一名播报型主持人。作为一名在新闻联播干得最长时间的老兵,现在的邢质斌成了受众值得信赖的朋友。她二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端庄大方的形象,尽管每晚7时之后的30分钟,这个时间段之外的世界发生了无数的变化,但我们的女主播一如既往地沉着与镇定。她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她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看邢质斌的播音也有近20年了,她确实很好。她和现在年轻的主持人不一样,她给人的感觉是庄重、亲切、可以信赖。她的声音很好听。特别是当你一个字一个字仔细去听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一种播音的境界。最高水平的播音,已经不是在播音了,它已经把整个播音员的性格、思想、情感、人格全部融进所播的内容中去了,是一种达到了巅峰体验的播音境界”,这是一位网友的评论。

“新闻部的几个资深播音员各有各的特点,包括他们播音时的台风和音色以及在台下。比如邢质斌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播音的时候按时来,播完了,没事她就走,从不搀和什么事,也不会轻易评价他人是非”,这是一位同事对她的评价。

“央视新闻联播工作虽然繁重劳累,但在友爱、真情的氛围中,大家心情舒畅。海霞、贺红梅等年轻人家在外地,逢年过节,家居北京的罗京、邢质斌、张宏民等老同志鼎力相助。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却截然相反。能在中央电视台一起工作,同事一场,大家认为这是一种缘分。有缘相聚,弥足珍贵。我们珍惜每一次播音,每次播出的机会。因为,大家深知,亿万双眼睛盯着屏幕,望着我们。自己的言谈话语、一举一动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国家,代表民族。神圣的使命促使我们努力地工作、学习”,这是著名播音员李瑞英对自己的新闻播音组和邢质斌老师的描述。

多年来,央视《新闻联播》一直保持邢质斌、李修平、罗京等“老面孔”,让观众有审美疲劳之感。不想,在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第一天,《新闻联播》也做出了重大改革———《世界周刊》的主持康辉与《国际时讯》的主持李梓萌首次登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有关《新闻联播》主播正在逐步“换血”的说法也随之而来。

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

邢质斌,是《新闻联播》节目组最老的一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入央视主播新闻20多年,她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端庄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是她典型的个人播音风格。

初出茅庐台里来了个小钢炮

提及当年挖掘邢质斌的一段往事,原中央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宋培福不禁笑出声来:“这还得从她在北京大兴县红星公社做县广播员时讲起。”

197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同属于广播事业局,即今天的广电总局。

宋培福时任电视台录音科科长,深为人手不够而头痛。“说是电视台,其实里面只有三名播音员”: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来的播音员沈力、在录音科做配音工作的赵忠祥,以及在“文革”中被打击,后来赴美的吕大渝。 

发现邢质斌的过程颇有意思。

那是1973年年底,宋培福在大兴县的岳父家准备迎接新年。一天,他极为偶然地听到了从县广播站传出的女声,“就跟小钢炮似的,突突突”,宋培福竭力模仿那阵的感觉。音质的力度,抑扬顿挫的感觉,都让他不敢相信,“这真是一个小广播站播音员发出的声音?会不会是从广播电台转播过来的?”

时间匆匆,来不及细想,他就与这“小钢炮似的声音”擦身而过了,但声音却始终萦绕在宋培福的脑海里。

转眼到了来年的夏季。一天,录音科同事李茂福为宋培福带来了一个姑娘。宋培福第一眼看去,“顶多二十三四岁,个儿不高、短发、不算漂亮、也挑不出啥毛病。”

这个被宋培福形容为“很本色”的女生,就是邢质斌。邢质斌高中毕业后,下到大兴县插队,后又到县广播站播音。貌不惊人的邢质斌一开口,宋培福迅速捕捉到那个久违的声音,正是他当初在岳父家不期而遇的。

虽说是向大兴县广播站借人,但宋培福一借就定了半年,而且走的全部是正式调用的程序。当时他递给了邢质斌一张人事表格,只见她在上面填写道: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父母是教师,男友姓朴,朝鲜族,“就在

杜宪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之前,杜宪作为央视新闻联播女主播,其端庄高雅的形象深入人心。后来这位“中国第一女主播”因故转行。到经济部去当编辑并进入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进修。但无论是当电视主播还是编辑,她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后来,杜宪出任电视片《中国小城镇》的主持人,跟随摄制组途经云、贵、川、藏等地。 2000年1月--受聘凤凰卫视,主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穿越风沙线》、《寻找远去的家园》节目。

杜宪和薛飞都曾是面对11亿大陆百姓(计有9亿电视观众)的中央电视台首席新闻主播。他俩的声音与脸孔,在文革的大时代中成为中国人民“良心”的一架衡器和“ 有声有色 ”的形象标志。所以,笔者在此为杜宪这位公众人物撰写一篇“外传”--倘若流于皮相之谈,敬请读者不吝批评。

门头沟的炊事员

杜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为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教授,她日后在荧屏上端庄大方的气质,与其家风不无关系。杜宪16岁初中毕业,正值文革乱世,高中是没的读了。本来她也难逃“上山下乡”的命运,那同代人铁定的人生之路。但是杜宪恰巧碰上了一个“ 招工”机会,进入了北京人民轴承厂。不过这和当知青实在也相差无几:该厂位于燕山山脉的一个褶皱里--门头沟,举目尽是石多林稀的群峰叠嶂,蜿蜒的山梁间或点缀著颓然倾圮的前朝城堞。它离北京已不近,离杜宪家住的清华园就更远了。

当时恰是“备战备 荒 ”的非常年代,这座山沟里的工厂实行准军事化,已不再分车间,而是划成一个一个连队。杜宪被分配到后勤连--即是解决一千多职工“民生”°问题的大食堂。杜宪在伙房里一干就是七年,从揉面烙饼蒸馒头到切肉剁馅掌勺,十八般厨艺都上过手。但杜宪的看家本领是往本应煎或炒的大锅菜里加一瓢水--“这样不容易糊锅,”

她解释说。菜之色香味虽因此而欠佳,但在公共食堂,这显然不如“炒糊锅”的过失那么重大。经过大伙房“ 粗放”准则的熏染,杜宪后来的“家政”并不十分过关,及格而已。当然,她在食 堂七年,毕竟“·当灶”的次数少而 “凭窗”的时候多。山沟里没有别的饭馆,职工们 一天三顿都 得到食堂的多个窗口排队。不知不觉地,杜宪当值的窗口,队排得总是最长。杜宪一直以为是自己卖饭菜的手脚比别人麻利,殊不知在这荒野中之大工厂的男人世界里,“可餐”的东西实在太少,而杜宪的脸蛋嵌在售饭窗口中,本身就是一幅赏心悦目 的作品。

空谷幽兰的命运转变

1977年“文革”宣布结束,并恢复全国高考。极偶然地,北京广播学院在门头沟有个招生点。杜宪这株“空谷幽兰”抱著姑且一试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初试。当年在门头沟招摄影、播音两个专业。十年蹉跎,人才积压了一大堆,“叹时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小小的招生点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大庙会,许多来者技艺压身。单说播音专业,应试的大都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四乡的人民公社广播站播音员。他们的发音久经毛语录、党报社论、革命大批判文章的锤炼,简直有著刺刀的锋利、斧头的力度,更如枪膛里来复线一般严谨精确,挟著“毛式话语”¨那居高临下、挡我者死的势能 。

口试内容是一篇少数民族战士“贾贾哈古”所写 的参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文章。杜宪听人家抑扬顿挫的朗诵,自己的气先虚了。文章本身并不拗口,都是当时耳熟能 详的 “党八股”,但作者的名字真够刁钻的,杜宪总是念不顺,才读了一半,就被打断--“行 了,别念了。”

说来也巧,其时中央电视台的 新闻播音班子严重地青黄不接,资深播音员李娟, 吕大渝亲自到考场试图直接挑人,不知怎的,当时就看中了杜宪,并劝说她这就到电视台工作,别再赶高考这科场”了。她们说:“后面还有文化考试,你不一定行”¨ 那时,电视很不普及,杜宪并不很清楚这是个什么行当,她倒是应承了。但等到中央电视台去门头沟调她的档案时,档案已被招生办调走了。原来,杜宪刚过了合格线,后来被北京广播学院录 取了。

中央电视台只好临时发掘了一位“新秀”,此人面相倒是端正朴实,一副“红五类” 气质,只是念新闻稿老念大白字。当时的北京电视观众总记不住她的名字,干脆直呼其绰 号--“ 水赖”。只因当时电视节目乏善可陈,《动物世界》的收视率几乎是最高的。一次这位新秀于众目睽睽之下把水獭(音“塔”)果断地念成“水赖”,并在近二十分钟的 节目中,重复多次,该绰号便从此一夜上身!

杜宪的在校学习成绩远比她当初的考试成绩为好,甫毕业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新 闻主播。随著她们这批新人的荧屏亮相,“水赖”也就从此消失了。

中国的脸谱与末代皇帝

杜宪才一出道,即成为

卢静

赵忠祥离开之后,李瑞英携罗静、张宏民等人加盟《新闻联播》的播音队伍,这个时期的卢静也被很多人所忽略。出生于医生世家的卢静,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她在主持过一段时期的《新闻联播》之后,曾经去北广当老师,后来二度短暂露面《新闻联播》,其极具个人特色的播音风格颇受称道,而其也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主持过春节晚会和当年非常受欢迎的知识竞赛节目。

徐笑梅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徐笑梅以庄重大方闻名,主持《新闻联播》的时间也不太长,随后曾经主持过《中国报道》《语林趣话》等节目,担任过《旅行家》《走遍中国》等节目的编导和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香港十年》的节目统筹。虽然她已经退居幕后了,但她和央视体育名嘴蔡猛是夫妻却鲜为人知。两人在河北电视台初相识,随后蔡猛为追随爱情来到北京,并在央视一步步成为知名体育名嘴,两人如今有了一个上小学的儿子,三口之家温馨幸福。

李瑞英

李瑞英,女,汉族,1961年7月16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巨蟹座。籍贯河南南乐。高中就读于北京育英中学。在原北京广播学院就读时,曾长期训练主持儿童广播《小喇叭》。1983年毕业后从事新闻播音,1986年上调中央电视台。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广电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电总局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央电视台业务指导执行主席、播音组组长、主持人大赛评委会主席;《新闻联播》播音员、元首出访随团记者。

丈夫:张宇燕,196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无处不在的李瑞英

李瑞英的播音作品获全国一等奖、政府奖。她勤于撰写、翻译播音论文,“中国电视概论”——《中国播音学》第36章获教育部优秀论文奖;“从大众传播学看播音与主持位置”等论文受到好评。她多次参与组织播音学术研讨会。由她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汇集了我国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撰写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术著作。

除了新闻口播与新闻片配音外,李瑞英同志还积极参与CCTV各项重大活动:

●1984年,她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直播国庆35周年阅兵式和焰火晚会。

●她主持了《弹指一挥间》(10集)、《看今朝》(50余集)和《祖国大家庭》(50余集)。

●1990年,她担任了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中文解说。

●1991年,她担任了CCTV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

●她创意并主持了《烟台经济改革纪实》和《北京开发不忘农业》新闻系列报道,均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

●1997年,李瑞英和罗京等同志曾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对小平同志的逝世及隆重的悼念活动作直播,表情、语音把握得当,无一差错,受到中央领导的点名表扬。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她担任前方报道记者;在设备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她的现场应变能力令人敬佩。

●2003年,她为CCTV新闻频道的开播做了很多前后期工作。

●2006年,她作为评委参加《挑战主持人》CCTV新主持人选拔。

●2007年,她给全国电视体育播音员主持人大会作指导。

●2008年,她在“春晚”上领衔朗诵《温暖2008》,深情问候遭受严重冰雪灾害的群众,荣获“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特等奖。此后又参与了汶川赈灾等多场重大事件的晚会。

2008年7月28日在奥运火炬传递中,担任安阳站第一棒火炬手。

2008年8月8日与张宏民搭档主持《新闻联播》。

★出众的现场直播能力

《新闻联播》稿子一般提前10分钟才能拿到。遇到紧急情况,越是大稿子,来得越晚。

有一次,18:59,离节目开始只剩1分钟,李瑞英提醒编辑:“我手里还没有稿子”,编辑没有回话,李瑞英看了看表,又提醒了一遍,还没回应。李瑞英急坏了,第三次提高嗓音要稿,还剩30秒,编辑才把油墨未干的稿子“飞”过来。汉语的人名和地名有不少多音字,如果直播时有不认识的字或咬字、发音错了那就惨了。所幸平日的积累让她出色地驾驭了稿子。

“我们的工作中处处是地雷。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厚的学养、厚实的人生积累和多方面的锻炼。内心的东西多了,思想的表达就流畅了,遇到地雷也能轻松地躲过。”

★艰巨的出访报道任务

李瑞英无数次为领袖出访作现场报道。这种在别人眼里看来是“美差”的工作,对她来说并不轻松。在领导到达前,记者必须先赶到,并在机场找好最佳拍摄位置。这种报道一般没有文字稿,李瑞英处处留心,谨防差错。

一次,李瑞英报道在塔吉克斯坦举行的“上海五国”首脑会晤。中午气温高达42℃,烈日当头,李瑞英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晚上回到驻地,连电扇和水都没有。凌晨2:30,还要把报道往北京的《早间新闻》传送。时差加上气温高,几乎无法入睡。作为播音员又不能感冒,感冒了嗓子会哑,就会影响工作。第二天起床后,她的脸都肿了。

★超强记忆与工作热情

李瑞英概括播音最大的秘诀——自己在播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感而发。在呼和浩特短暂的日子里,李瑞英在经过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馆等地时,脑海中想的最多的是,如果自己站在这样的现场做报道该怎么说,怎么说的比别人强,怎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更令人惊诧的是她的记忆能力。在现场演讲中,李瑞英很轻松地说出内蒙古六十年大庆的日期乃至相关议程。她归结为“处处留心皆学问”。正是这种处处留心,“我才能在每一次的播音、演讲、讲学中做到发

李修平

1983—1987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1987—1989 甘肃电视台(新闻 文艺 专题)

1989—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联播 各档新闻)

2003.5—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联播)

我出生在兰州,后来到北京求学。在兰州和北京之间往返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栖居在北京。这并不是诗人笔下诗意的栖居,而是物理学家严谨的位移计算,因为新闻播音员的工作就是严格的时间表加上精确的地理图,说白了就是化妆间到演播室,倒计时后分秒不差地开播。20年的经历其实很简单,如上几行字而已。但是在这几行字的背后,在飞逝而去的每一天,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生命的领悟慢慢积攒成我人生的全部价值。

私人空间:

血型:A型

星座:水瓶座

最喜欢的颜色:紫色、淡蓝色、雪青色

最喜欢的服装款式:正装,也许是受工作的影响吧,我的衣服大多是正装。

最喜欢的服装品牌:德国的艾思卡达,价格特别贵,所以我总在王府饭店打折的时候去买。

工作之外最不爱做的事情:化妆。平时基本不化妆,最多上点口红。工作时一张脸已经扑满了粉,平时就应该让皮肤得到休息,而且化妆很浓容易给人距离感。

工作之外最喜欢做的事:打保龄球、网球、偶尔做健身运动

最喜欢的护肤品品牌:资生堂系列,比较适合我的皮肤

最喜欢的食物:麻辣的四川风味

每天最盼望的一件事是什么:能睡个好觉

最不会做的事:家务,基本上不会做

最喜欢的家居风格:不要刻意的去布置,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吧

丈夫张春贤,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十六、十七届中央委员

李修平回答:“我喜欢素面朝天。”

严格地说,新闻播音员是一种非常朴素并且有点呆板的工作,为了要给观众传达新闻的真实与快捷,电视台取消或淡化了所有的有碍于此的因素,播音员面对观众时总是一种固定的场景和大致相同的面孔,它单调、平面。由于面对镜头面对观众时总是化着妆总是一个“大二寸”照片,天长日久,李修平觉得这不翰实,甚至“虚假”,这种感觉困扰着她,所以她喜欢自己的“真实面目”——粉黛不施。

不止一次认出她的观众说:李修平,你比电视上漂亮。这话使李修平愉快,但是她并不是仅仅为此而一反世俗,她喜欢的是她从中找到了一种真实的、踏在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感觉。

李修平1989年从甘肃电视台调到中央电视台做<<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记得当初她播音时弱弱地显得有点不堪重负。在一篇文章里,李修平曾经说起过自己“笨”的往事:一篇新闻稿几遍都通不过。不间断地努力工作使李修平很快成熟起来,她的播音清新、温和、自然大方,她使一向严肃有余的<<新闻联播>>多了一份亲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李修平自然而然地成了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名人。

名人常常会有一种被众人放逐或被束之高阁、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李修平说:“孤独?我不孤独。如果把自己高高地架起来,好像别人的素质都低下,那怎么能行?中国有八亿农民,电视观众中农民占大多数,农民也需要看电视,来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情况。”李修平非常自然地回答。她的思路、角度是国家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员的,也是李修平的。

李修平沉吟了一下说,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有最闪光的地方。城市的朋友见多识广,农民呢特别纯朴重感情,他端给你茶水的碗可能不干净,让你坐的炕也脏,可是他的那份真诚真让你感动,送你走的时候,送一程又送一程,恨不得送出十里地。

李修平曾经到陕西省铜川采访过,在那里一群一群的农民满满站了一山坡。她说,“那是冬天啊!”李修平从农民的热情中深深地体味到了农民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悄然融入她的内心。

在中国,尊重农民看得起农民的人大都心地善良,能平等待人,尊重别人的人格与自由。李修平正是这样的人。

我没有孤独感。李修平认真地说,我有许多朋友。有一种平时很少联系,甚至电话都不常打,可是大家到了一起的时候,就好像从来没有分别过,没有隔膜没有距离,这是最好的朋友……还有的朋友,他能够帮助我,比如,当我说错了话时,他对我说,你说错了,这应该是怎么一回事,你这样说,会闹笑话的。

“我好像看不出朋友的缺点,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有最闪光的地方。”李修平毫不掩饰。

“我没有名人的感觉,我只不过是处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个位置上,由于工作性质常常和大家见面而已。”

李修平是名人,但李修平很清楚,一派心平气和。李修平真是个粉黛不施、素面朝天,在精神上也是。

犀利的眼光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是我们需要的,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也同样渴望着善良与平和带来的一片片缘荫。

<

贺红梅

主持栏目:《世界报道》、《本周》

属相:猴

出生地:河北省秦皇岛市

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

业余爱好:洗碗

座右铭:笑对人生

血型:AB

民族:汉

最喜欢的书:连环画

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小兵张嘎》

经 历

1986年毕业于秦皇岛市一中

同年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199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贺红梅出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汽车工程师,母亲从事医务工作,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而她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自幼就是父母和哥哥的掌上明珠,受到百般的喜爱和呵护。在邻里们眼里,她还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从读小学开始,不用父母操心,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虽然父母没有多少文艺细胞,但他们的女儿却是学校里有名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在省重点中学秦皇岛市一中,她是校小广播站的业余播音员,学校组织的联欢活动中,能歌善舞的她是少不了的主角,乃至一些知识竞赛的主持也非她莫属。就这样,1986年夏天,北京广播学院委托河北省广电厅来秦皇岛市物色、初选播音系学生的苗子时,贺红梅以文化课和专业课全优的成绩脱颖而出,受到了考官们的青睐,终于如愿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四年的大学时光匆匆而逝,贺红梅从一个不谙世事、天真活泼的高中生成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这四年,她接受了系统的播音训练,打牢了扎实的知识功底,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同学们和老师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她被央视播音组选去实习的同时,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考察了贺红梅的德才表现,准备保送她上研究生,而恰在这时,央视播音组也表示了正式接纳她的意向。她面临着一次困难的抉择,考虑到播音工作的实践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将来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贺红梅最终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

1990年8月,她正式来到播音组报到上班。当然,对这里她并不陌生,她曾经在这里实习了半年。从学校来到电视台,她的感觉是“从一个家来到了另一个家”。

贺红梅来到央视的第一个冬天是在冰天雪地的大庆油田度过的,那也是她有生以来经受的最为严峻的考验。

1990年底,根据台里的有关规定,所有新来的、未经过基层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都要接受为期一年的锻炼。贺红梅和她的一些同学、同事被安排到远离京城的大庆油田锻炼。谈起10多年前的那次离京,她至今历历在目。她记得离开北京的那天,风特别地大,天特别地阴,还夹杂着零星的雪花。她是一个北方姑娘,并不怕冷,可那天她却感到出奇地冷。也可能是心情使然,毕竟刚离开校门的她是第一次去那么遥远、陌生的地方。其实,待她真正来到了大庆,一连几天,天气预报里的气温总是在零下40摄氏度上下徘徊,她才发现,与这里相比,北京的天气那哪叫冷啊!这一个冬天,盘旋在她脑子里的感觉就是一个“冷”字。然而,在这个冬天里,她不仅战胜了寒冷,还取得了不小的收获,在生产第一线,她真正体验了劳动的欢乐,感受到了石油工人的勤劳和智慧。

在播音组工作的最早两年,贺红梅像一个“串场”的演员,总是在各档新闻节目中露面,但她更多地是播报晚间新闻。无论做什么,小贺都有一种恒心,一股钻研劲儿。她觉得,播什么节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节目主持出特点来。她发现播晚间新闻时可以更多地体现出贴近性和亲和力,表现一种轻松明快的特点。

贺红梅的风格慢慢地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1994年4月1日,央视新闻节目大改版,要求播音员相对固定,部里就确定出她和康辉共同主持新开办的《世界报道》栏目,直到现在。

贺红梅:真情一片献荧屏

一个周日的中午,我坐在电视机前,屏幕上青春靓丽的女播音员贺红梅侃侃而谈,十分生动自然。屏幕的左下角一个圆形的画面内,是一个手语播音员正在作哑语广播,便知这是一个同时为聋哑人服务的双语节目。对哑语我不知所云,但贺红梅的主持却颇有特点。这个叫做<<本周>>的节目过去看得不多,知之不多,而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节目内容上看,它是对本周内的重要时事新闻进行回顾和评述,但却全然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播送。贺红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流畅,像随意的聊天,像轻松的漫谈,还像是在讲述一件件珍闻轶事;就在这广博的谈论之中,天下大事、世道纵横、人间万象,都给你娓娓道来。实在是一个难得好看的节目。 过去,知道贺红梅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知道她曾经是播音组最年轻的“小字辈”,还看过她播报的<<早间新闻>>、<<世界报道>>等节目,她的播音特点是端

海霞

本名:海霞

民族:回族

籍贯:河南郑州

学历背景: 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工作经历: 曾任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滚动新闻》播音员。

现为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节目原《现在播报》主播。

2007年12月6日开始主持《新闻联播》。

海霞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直接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播音组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滚动新闻》播音员,《现在播报》主播。“她的成长与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相伴,《晚间新闻》改版,《早间新闻》改版,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建国50周年阅兵式, 她都参与。而《现在播报》的创建,更使她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队伍中的中坚力量。2008年1月25日,当选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持人海霞个人经历

“海霞”不是她的艺名,她解释:我姓海,叫海霞。出生在郑州的一个回族家庭,从小多才多艺。高二,她刚好赶上三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并且获得了“三连冠”。1989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从《晚间新闻》到《现在播报》,海霞已经播了不计其数的新闻。

从1999年9月20日开始有了《现在播报》这个栏目后,海霞就一直是固定的主持人。事实上,海霞的直播生涯从1994年就开始了。

07年12月6日,女主播海霞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亮相,与她搭档的是《新闻联播》资深男主播罗京。继海霞之后,又有三位新人亮相《新闻联播》,据搜狐官方网站所做的调查,海霞在四位新人中支持率最高,达到47%还强,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