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又兰前夫 张爱萍夫人李又兰的传奇人生
此时李又兰已经怀孕了,她先是到根据地边缘的一位棉商家中隐蔽,这位棉商的家和企业都设在海边,当时新四军一批装有物资的船停在沿海一带,准备在情况危急时从海上撤走。有一天,敌人18架飞机狂轰滥炸我军的海上船只,祸及这位棉商,他的家和企业、仓库都在这次轰炸中灰飞烟灭了,刹时间家破人亡。
李又兰侥幸没有受伤,躲过一劫。她从瓦砾中爬出来,举目无处可躲,无所依靠,于是决定去找自己的部队。李又兰挺着大肚子在敌人扫荡区走了整整三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部队。
但是,敌人的扫荡还在进行,看样子一时还结束不了,她没法跟部队行动,最后组织决定让她回家乡。
她到了上海,要取道上海回小港老家。当时上海是敌占区,街上到处都有敌人,黄浦江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上船的人必须有良民证。为她带路的向导不见了,剩下她一个人,在上海街头流浪。
情急之下,她想到了一位在上海大陆洋行做事的近亲,在这位近亲的帮助下,买到了良民证,她终于坐船回到家乡母亲的怀抱,在家乡生下了儿子张翔。
孩子满八个月时,李又兰决定回部队。李又兰坐上一艘有五张帆的大木船,在海上,这么大的船没法摇桨,只能靠风带动。正是酷暑季节,有时候几天没有风,船在海中一动不动,令人绝望。最可怕的是船上的食物和淡水都用光了。因为岸边不时有敌人的汽划子出没,靠岸采购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船上经常断粮断水。只剩下一点生地瓜,先要请船老大吃饱,保证他有体力撑船。其他人每人每天分几片。李又兰讲到这一段经历,只说了三个字:“饿疯了。”她唯一庆幸的是,没有带孩子一起走。
李又兰于1944年4月从宁波出发,一直到10月才到苏北,并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她还记得踏上苏北大地后吃的第一餐,是清水面条,“吃得那个香啊,特别来劲,吃了一大锅都不觉得饱。”
贤内助 毫无保留奉献自己
抗战终于胜利了,但内战又打响了,张爱萍在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前夕,不幸脑部受了重伤。组织上决定让李又兰护送张爱萍去后方医院。李又兰亲自护送张爱萍到后方医院治疗。从苏北到胶东,从烟台再跨海到大连,途中不仅是层峦叠嶂、长河横流,而且碉堡林立、虎狼成群。她要照顾受伤的爱人,又要照顾不满周岁的二儿子张胜。困极了,就在老乡的长板凳上躺一会儿。怕儿子乱爬磕着碰着,就用绑腿带一头系着儿子的脚,一头系在凳腿上,孩子爬远了或有其他情况,就会把她惊醒。每每看到这种情况,张爱萍总是一阵心疼,一阵愧疚。在大连,治伤的张爱萍与妻子过了一段较为舒心的好日子。爱的力量支撑着她,也渐渐治愈了他。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夫妇同样遭受过劫难,但他们始终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文革”初期,张爱萍将军被关进了监狱。专案组叫李又兰同丈夫划清界限,她却说:“人都被你们弄走了,还有什么划清不划清的?但不管怎样,我不会同意跟他离婚的。”
张爱萍被抓走时只穿了件单衣。时值寒冬,李又兰连续三个夜晚,一针一线赶做了棉袄、棉被,又专门去买了两件棉布的衬衣,几经辗转送到了监狱里。
为了把张爱萍从监狱中解救出来,她不知疲倦地四处奔波、八方申告,找了王震,找了叶剑英,找了周恩来,终于使将军获得了自由。
长期以来,张爱萍将军的诗词手稿、照片,一些文字材料,都是夫人给他保管整理。有时将军即兴写点诗词,随写随丢,有的都丢进纸篓里了,可是细致的李又兰又给捡了出来,整理好放着。“文革”中抄家,她把这些东西藏在屋顶的瓦片下。正是由于她的细心保管和精心整理,后来将军才出版了《纪事篇》和《神剑之歌》。至于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家务管理这些重担,则全部是夫人李又兰承担,她真正起到了贤内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