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韬参谋长 系列 连续 组合报道:“特战营长”陈国韬印象

2017-1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者栗蕲春 刘永国 蒋永胜 通讯员李 实这些年来,陈国韬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全军优秀青年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还有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栗蕲春 刘永国 蒋永胜 通讯员李 实

这些年来,陈国韬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全军优秀青年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还有全国人大代表……表彰的级别可谓越来越高。

然而,在陈国韬眼中,最看重的还是部队官兵奖给他的特殊荣誉——“一级勇士”和 “二级谋士”。

勇士原本是书生。

“书生”夺冠爆冷门

陈国韬在中学时就是学习尖子,1997年以高分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军校四年,他文化课门门优秀,参加英语竞赛、演讲比赛,次次榜上有名,是有名的 “秀才”。

军事课目,他起初并不冒尖,紧追慢赶,三个月后,5公里越野就跑到中队第四名。

令人不解的是,在此后的测试中,陈国韬却又掉到了十几名。

“这小子肯定是翘尾巴了!”面对同学们的猜测,陈国韬依然不露声色。

半年后,学院组织体能比武,陈国韬大爆冷门,一举夺得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等3项第一。大家瞠目结舌。

同寝室的人说出内幕:陈国韬为争第一,想了很多点子,苦练加巧练。为增强耐力,他悄悄做了一个沙背心,除了睡觉,一直穿在外套里。起初负重跑步很吃力,他仍咬牙坚持,结果后来居上。

真相大白后,有的同学开玩笑说: “国韬,你小子玩深沉啊。”

“兵法上讲,要出奇制胜嘛!”陈国韬一笑,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从小是个军事迷,上军校时熟读了 《孙子兵法》、《战争论》等经典著作;毕业后,尽管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但还是坚持学理论、研战法。8年多来,他阅读了 《战役特种作战》、《外军反恐怖战例研究》等50余部专业书籍,剪贴了100多万字的资料,撰写出4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广闻博记,让陈国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敏锐。

2005年11月,上级指定由陈国韬主编一部特种射击教材,在要不要关保险问题上,他与权威展开了争论。

按照我军过去的训练方法,射击过程要开关数次保险,这样虽然安全,但不利实战。在与编写组专家讨论中,陈国韬抱来一大堆中外资料,结合多年的射击经验,阐述了独到见解:从子弹上膛到射击完毕、验枪全过程,不需关保险,这样在实战中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有人反驳说: “关保险非常必要,那样安全系数才高。”

“战场上慢1秒就可能更接近死神一步,丢了性命,谈何安全?”陈国韬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编写组最终采纳了陈国韬的 “不关保险论”。这一理论,改写了我军特种部队射击训练的历史。

专家评价,陈国韬等编写的《特种射击》和《狙击手射击》两部教材,整体结构合理,内容翔实全面,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填补了我军侦察兵没有统一教材的空白。

“第一”背后有学问

2004年盛夏,一场综合演练在某深山进行。

陈国韬带领4名队员,负重30多公斤,躲过 “假设敌”的围追堵截,来到一个半山腰的十字路口。

摆在面前有三条路线:一条公路,一条丛林道,还有一条是陡峭的悬崖路。

到底走哪条?队员们意见不一。有的建议选公路,这样最好走;有的说选丛林道,便于隐蔽。而队长陈国韬认为:悬崖路底下万丈深渊,途中荆棘密布,被誉为 “死亡之谷”,选此路最危险,但距离最近,可能没有 “假设敌”。

他大手一挥: “向悬崖路挺进!”果然不出所料,陈国韬他们虽历尽艰险,却没遇到一个“假设敌”。原来,导演部估计无人敢选这条道走,把 “假设敌”都埋伏在另两条路上。

最终,陈国韬带领队员最先冲到目的地,受到导演部高度评价。

在陈国韬的训练成绩单上,有这样几组数据:他带队参加全军侦察兵反恐集训,连续夺得4个第一和团体第一;他带领官兵在一次比武中,共夺得15个第一和总分第一……

无数个 “第一”,铺垫出陈国韬的英雄之路。为了探寻这些 “第一”背后的绝招,记者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

在陈国韬负责的军区特种狙击手集训中,每个人都有一本 《狙击日记》,这是他训练射手的“杀手锏”。

陈国韬除了规定必训内容外,还逼着每个队员必须把每次射击的弹道分布、风向、风速和气温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陈国韬根据记录情况,画出曲线图,显示在图板上,逐一帮助他们寻找射击规律,制定补短措施。

有的队员性子急,陈国韬拿来绣花针,让他们练绣花、拆麻袋、织渔网。这些看似与射击无关的活儿,却成了陈国韬“磨”队员急性子的绝招。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优秀射手被陈国韬“逼”出来、 “磨”出来了。

新毕业的排长黄冠军最憷射击,每次手枪射击都不及格,陈国韬给他 “开小灶”。几天后,黄冠军5发子弹打了47环。

正在组织训练的参谋长不信:“让黄排长再打一轮!”并亲自验靶。

“啪、啪、啪”,48环。参谋长感叹:陈国韬真有两下子!

“陈氏”带兵法显睿智

带兵是一门艺术。陈国韬说,现在的战士学历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广,必须学会知识带兵、科学带兵。

新兵于涛一看到10米高的障碍高台腿就发软。陈国韬给他做示范, “噌、噌、噌”,几步蹿上顶端, “嗖”,一下子滑到地面。

于涛看得目瞪口呆,心里还是直打鼓。

陈国韬一声怒喝: “快上!”

于涛硬着头皮,爬了3米,吓得脸色变白,死活不敢往上爬了。

看他的神态,像是有心理障碍。陈国韬决定采取 “心理刺激法”。

陈国韬跑回家属院,将妻子叫到训练场。

于涛正纳闷,却见陈国韬给妻子拴上保护绳,让她一气爬上障碍高台的顶端。

这一招果然奏效。于涛心想:女人都不怕,我一个大老爷们,再不敢上,岂不丢人!一咬牙,一跺脚,他终于爬到了最高点。

一次两次,小于越练越胆大,后来成了 “攀登高手”,多次参加迎外表演。

在陈国韬眼里,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人。啥兵到了他手下,都成了好兵。他带出的兵,训练嗷嗷叫,浑身透着 “精气神”。

训练场上,记者常见陈国韬走到战士身边,竖起大拇指,大声说: “这个动作漂亮,记住,你是最棒的!”

陈国韬说,这叫 “正面激励法”,管理学和心理学都要求带兵人多表扬、多鼓励,调动积极情绪,这样才能带出士气。

战士们受到挫折,感到郁闷,陈国韬便带他们冲向山顶,狂奔大喊,待其平静下来,才跟他们谈心交心,美其名曰 “情绪宣泄法”。

这些招法,被官兵称为 “陈氏”带兵法。尽管有些招法并不新奇,也不深奥,但招招管用。

当连长、营长4年多来,陈国韬带出了50多名在军区挂上号的优秀射手;他带出的兵中有11人荣立二等功。

这些数字,或许正是陈国韬带兵睿智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