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一山: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付出的都不叫代价
橘子君独家福利!关注橘子娱乐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yule),发送“张一山”,查看明星专访大稿! 还有机会获得明星独家照片套装~快关注起来吧!
张一山,靠谱的北京爷们儿。
他说话爱拖着懒懒的京腔,会插科打诨,也言之有物,有种很特别的人情味。
换个词来形容,有魅力。
他表面看起来嘻嘻哈哈的,甚至有点懒散,但是谈起关键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人们会称张一山“艺人”、“明星”、“小鲜肉”、“青年老戏骨”、“未来的影帝”,但他自己说:“我觉得能一直做一个青年演员就挺好的。”
“我真的就是一个青年演员”
张一山是童星翻红的范例。
《小兵张嘎》出道,《家有儿女》走红,捱过一段青黄不接的尴尬期,他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深造,最后凭借《余罪》转型,一举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青年老戏骨”。
知乎上甚至有人说:“张一山是注定要成为影帝的。”
他听到这句话,吓得连忙打趣道:“喔,简直是太可怕了。”
观众对张一山的要求,似乎要比同年龄段的小鲜肉高一点。
“我知道大家这是充分喜爱我,对我认可,但有点夸张了,对我来说也是有压力的。所有人都说你好,但凡有一点不好,那你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也不希望大家都觉得我特别好,我没认为自己演戏达到他们说的那种程度,我真的就是一个青年演员。”
演好每一个角色,才是张一山目前最在乎的事情。
至于奖项,其一离他尚且遥远,其二他本人确实也不敢奢求。
“我觉得我这辈子跟奖没缘。因为我从来不想达到一个里程碑,我就想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又能挣点钱养活我爸我妈,养活家里人,为观众多奉献一些好角色、好的戏,就行了。至于能不能拿奖,我从来没想过,也不愿意想,因为有时候你拍戏之前想结果的话,就会表演得不纯粹。”
镜头下的张一山全情投入,情绪饱满,有着很强的代入感。
记得《余罪》里他第一次看到有人行凶那场戏,从眼泛泪光,到奔溃大哭,最后眼神涣散,张一山的情绪递进层次鲜明,感染力极强。
尽管如此,张一山依旧要求自己保持清醒,保持谦卑,不要被赞美声冲昏了头。
“我也一直都说,我觉得自己演戏一般,没觉得我演得有多好。”
拍戏的时候,他一样会遇到瓶颈。
“很多次都觉得自己演得不对,演多少遍都觉得特别别扭,挺难受的。所以我一般会去跟导演探讨,让导演教我怎么演,或者是让导演告诉我应该怎么样。因为到最终剪辑或者是定稿,都是要由导演来取舍和决定的,所以要问最后的决策者哪样更好。”
他甚至说自己不太懂表演。
“好多人跟我谈论表演的时候,我都不愿意谈论的原因,是我也没觉得我特懂。再一个呢,我觉得表演这事也说不明白。所以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好演员,什么是好的表演,我真的一概不知。我觉得好演员、好的表演,就是观众喜爱的就对了。”
“有的时候知道这事错了,我没准还成心选错呢”
相较于对奖项的“寡淡”,张一山对观众就在乎多了。
“我觉得很多老演员、艺术家说的那句话,我非常认可。我不是假惺惺地说这句话,是真的想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因为你拿了一奖又能怎么样呢,观众认可才是最好的认可。如果有一个奖叫老百姓杯,如果有一个奖叫观众杯,我觉得那个奖才最有意义。”
张一山会追看自己的作品,还会开着弹幕看。
看到有弹幕吐槽自己演得烂,他转念一想,觉得这是在为观众朋友们“解忧”。
“我特喜欢看弹幕,就是他们能骂你还不带脏字,就挺有意思的。有喜欢你的,有不喜欢你的,他们俩在那对骂。我就觉得这是演员的意义,不管你拍好还是拍坏,都能够为观众解忧。
比方说,我演特烂的戏,观众就会在弹幕上发泄,说你看你演的什么破玩意,是吧,这真恶心,其实他也能泄愤。无论演得好还是坏,你都能帮助观众朋友们抒发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积压的一些负能量,我觉得这是好事。”
对张一山的赞美声里,当然也夹杂着质疑。
《柒个我》上映的时候,豆瓣热评里有人说“张一山好好接剧本行吗”。
而该剧最终5.2分的口碑,也证明了张一山这次尝试确实有些欠妥。
“有新闻都说张一山拍了一个烂片,然后什么豆瓣评分多少多少分,或者票房就几十万什么的。对于我来说,太可惜了,无法伤害到我。”
“因为一个艺术作品不是说你一个人就说了算的,也不是你一个人完成了,别人都完成了,它就能好的。有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运气也很重要。所以很多层面的东西聚集在一起,才能让一个艺术作品被很多人喜爱,其实这也挺难的。”
在张一山看来,趁现在多尝试,甚至多走点弯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又没干坏事,只是尝试不同的角色和戏。我也不是成心说不好好演,不对观众负责,我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很尽力。但我不是那种,每一种角色都能演得特别好的,我从来没那么说过。”
所以那些负面评论,非但伤害不了张一山的积极性,反而能让他放慢脚步,变得更沉稳、更谨慎。
“我觉得每一个人,他不可能每一步都走得特别对,而且让所有人都理解。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有对有错,然后丰富一点,那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吧。”
“有的时候知道这事错了,我没准还成心选错呢。我希望对错能够达到一个平衡,这样才能保持心态的平稳。”
“人总要平衡,不能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
镜头下之外的张一山是个特别“闲散”的人,非常佛系。
“我没有那种特别急功近利的,一定要去做一件什么事。”
他自嘲个人生活非常乏味,说自己一个没什么趣味性的人。
“我本身就不想出去玩,喜欢在家呆着。睡到中午之前,然后起来吃中午饭,下午找地溜达溜达,然后晚上跟爸妈吃饭,吃完饭在家跟爸妈一块看电视,看完电视就睡觉了。”
谈到这种过于“闲散”的生活状态,张一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他们都老说演员需要有很多的爱好,得会这个,又得会那个,我就没有。因为可能拍戏的时候太累了,人总要平衡,不能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我觉得那样也会出问题。”
“每年拍戏的时间就占了大半部分,小半部分的休息时间就尽可能的休息,我觉得这挺好的。”
对于《家有儿女》时期的张一山来说,表演是他的爱好,催促着他义无反顾地在高考志愿里只填上北京电影学院一所学校。
《余罪》之后,张一山翻红,片约越来越多,表演俨然成为了他的工作。
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是一件让人非常有成就感的事,但想拥有这份成就感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张一山看来,他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就是只能拥有“小半部分的休息时间”,就是牺牲“趣味”,过着“闲散”的生活。
“就是时间。但其实我觉得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付出的都不叫代价。对于我而言,如果人的整体是十,为热爱的事业付出了八,我觉得这都是应该的。甚至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付出百分之百,都可以。”
其实张一山所付出的代价,不止“时间”,还有“被消费”。
即使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想做个青年演员,但他睁开眼所面对的工作,依旧逃不开很多拍戏之外的选项。
“之前我也不想做真人秀,不想拍那些照片,但是似乎现在很多人都看这个,就是看你火不火,没办法。但是尝试之后,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也能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有人觉得你参加了一些非常好的综艺节目,然后你的曝光度高了,知名度就高了,你对我的作品就有帮助。票房也好,收视率也好,或者是你来了,我的戏就有很多的招商,会有很多的投资。”
“找你并不一定是因为你演戏好,可能是你参加了一个非常好的综艺,你最近很火。但这个事很正常,观众爱看,那我们就去做,我们还是拿来被消费的。”
这是娱乐大众化时代的大势所趋,每一个暴露在镜头前的人,都要接受这项考核。
“有时候也是无奈之举,你要做一些新的尝试,看看能否继续维持或者是提高自己,让更多的人认为你有价值。现在不是你有价值就真的能被所有人知道了,而是你要通过一些比较表面的形式和方式,让别人知道你有价值。”
前几天,张一山因为“我不是明星是演员”这句话上了热搜。
他在某节目里,分享了一段受教于前辈于蓝老师的合作经历。
最后他说:“很多人把我当成明星,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你们的演员,仅此而已。”
如果说这句话里有作秀的成分,那应该就是他加了“你们的”这个前缀,有撩人之嫌。
玩笑归玩笑,那句“一直认为自己是演员”,张一山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但这句话好像少了他那份人情味,还是这句更贴切一点:“我觉得能一直做一个青年演员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