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山的后人 后人眼中不一样的马占山

2017-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让人肃然起敬.就是这个貌不惊人,从穷乡僻壤里走出来的"马小个子",在历史转折关头做出了惊人之举,这也正是"英雄不问出处

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让人肃然起敬。就是这个貌不惊人,从穷乡僻壤里走出来的“马小个子”,在历史转折关头做出了惊人之举,这也正是“英雄不问出处”。

曾祖父衷心实践的一句话是“还我河山”。

1939年,驻军陕北府谷县,一次,到陕北重镇榆林市开军事会议,应邀亲笔书写了“还我河山”的题词。现在这个题词还镌刻在陕西省榆林市红石崖风景区的山崖上,笔锋刚劲,挺拔有力,供后人景仰。书写“河山”的“河”字,里边的那个“口”字,他下边故意少写一笔不封口,意思是留待打走日本鬼子后,再封口,以此表达自己视与日寇决一死战,誓要收复沦丧国土的豪迈决心与勇气。

马占山是军人,不是文人,但他和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大画家、京剧演员、名医等都有交往。

章士钊,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教育家。这个人是毛主席的老朋友,年轻时的毛泽东曾经登门拜访,请他支援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章士钊慷慨应允,成全这件美事。章士钊也当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提到过他。他后来应张学良之约到东北大学主持教务,和曾祖父成了朋友,两人保持了多年的友谊。

北大校长胡适,是著名的学者。他和曾祖父认识后,这一文一武时有沟通和交流。1946年底,我的大姑马志清由重庆来到北平,她当年高中毕业,这时已经错过了考大学的时间,还是由曾祖父出面,找到北大校长胡适,由胡适安排,最后考上了北大历史系。胡适多次到马家做客拜访。一次,曾祖父请胡适吃饭,胡适的小汽车开进院里,他先下车,然后拉开车门,扶着夫人江冬秀女士下车向前走去,曾祖父等人已在二门等候。这时家里的很多人才看到,原来江冬秀女士竟是个小脚。大家都觉得,这位最出名的洋博士竟娶了一位小脚的夫人,简直是不可思议。

著名画家齐白石、陈半丁,曾祖父和他们也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到家里来画画、写字,切磋交流。曾祖父和他们在一起,获益匪浅,文化素养、品味均有很大提高。他写的一笔“虎”字,虎虎有生气,力透纸背,非常传神;他的亲笔签字,龙飞凤舞,潇洒自如。曾祖父有时也把他的好友邓宝珊将军等人约来一起切磋交流,几个人在一起画鱼、画虾、画寿桃,写书法,气氛融洽,十分畅快。曾祖父和齐白石大师长时间交往,两人感情很深。最后,1947年在马家,两人义结金兰,成了结拜的把兄弟,这在当年北平文化界传为美谈。

曾祖父喜欢京剧,虽然自己不会唱,但是喜欢听。他和当时出名的京剧名家梅兰芳、尚小云、金少山等人都十分熟悉,他经常带着家里人去当年的北平长安大戏院、吉祥戏院看演出。这些名家也到家里来送过戏票,登门拜访。曾祖父和这些人的来往,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施今墨,是当时北平最著名的国医名家,为人们所推崇。曾祖父和他也很熟悉。通过施今墨,曾祖父又认识了不少名医。

曾祖父在生活上有什么追求?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能会觉得,他是国民党的高官,一定是穿的绫罗绸缎,吃的山珍海味。其实,恰恰相反。他在生活上很低调,并不追求什么享受。

他是军人,除了重要的场合,平时不穿军装,就是普通的衣服。夏天,他穿一身白夏布做的中式对襟裤褂;春秋天,是深色中式对襟裤褂;冬天,穿长袍,拄一根手杖。他的穿着打扮实在很平常,毫不出众。若不是身后跟着一群带枪的警卫,人们根本看不出他是当官的。难怪当时就有人说,马将军就像个农村种地的小老头。

他在吃的方面非常简单,根本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普通的粗茶淡饭。

抗日战争时期,驻军陕北府谷县。当地是黄土高原,地瘠民贫,生活非常艰苦。他和大家一样,吃的是小米饭、山药蛋(土豆)。只是在逢年过节时,吃顿大米饭,白面馒头。

当地不生产水稻,没有小麦,这些都需要千里迢迢从西安运来,十分困难。记得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曾祖父躺在炕上休息,曾祖母在炭火盆里给他烤了几个土豆当夜宵。烤好后,其中一个土豆因为受冻,冒着热气咝咝作响。受冻的土豆烤不熟了,一般人也就不吃了。曾祖母把这个土豆捡出来,随手就扔到地下了。谁知,曾祖父赶紧坐起来下地走到门后,又把这个冻土豆捡起来了,他吹了吹,拍了拍,把这个土豆又吃了。

还有一次,那已是日本投降后,全家到了北平。家里的大卡车从门头沟拉煤回来,进院后颠簸了一下,结果从上边掉下来一小块煤炭,曾祖父正好出门送客看见,他走过去拾起来,用手捏着扔到煤堆上,周围很多人都看到了。这和那个捡土豆一样,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事的背后说明了一个问题。当然,这都要和他的苦出身联系起来看。他从小出身贫穷,饥寒交迫,饥一顿,饱一顿,吃不饱,穿不暖,受了不少苦。现在身份变了,地位变了,但是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丧失,还保留着勤劳节俭的品质。这和当年驻军陕北时,他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关爱当地穷苦百姓是一致的。

曾祖父当年还曾驻军陕北哈拉寨,对当地的文化、慈善、教育、经济等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为了改变当地文化落后的现象,他捐资兴建了一所小学,在校内修建了秀芳图书馆、中山堂等;为了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校内男女兼收,鼓励女子上学,给女生每人发制服一套;为了改变封建思想浓厚,常有弃婴、溺婴和歧视妇女现象的发生,他创办了育婴堂,收容被遗弃的婴儿,雇请保姆抚育成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他还发动官兵协助地方建桥铺路、修理河渠、开办纸坊、油坊,军鞋厂等。并设立集市,每十天一集,加强蒙汉物质交流,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当地人民群众为了感念马占山为造福人民所做到好事,特意为他立了一块《德政牌》,直至今天仍屹立在哈拉寨。他所做的这一切在当时实属不易。

日本投降后,曾祖父全家从陕北的穷山沟来到北平,条件当然好多了,但他仍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一直到晚年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