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顺改革问题 不是改革有问题 而是问题要改革
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是推进全面改革、攻坚克难的前提。但改革共识为什么有时难以凝聚?客观上,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改到今天三十多年,边际效益递减,确实不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一改就立竿见影,皆大欢喜。但在笔者看来,主观上安于现状,不愿改到自己身上,或者对改革存在误读,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以下是近年一些流行的“改革观点”和实际的情况:
观点1:“改革会牺牲增长速度”。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改革都直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带动了增长,而不改革则会延缓发展。有的改革(如资源价格改革)可能在某些领域“牺牲”了增长,但那种增长本身就不可持续,是应该挤掉的水分。
观点2:“先要有共识再改革”。道理不错,但实际情况是:改革要取得所有人、所有群体一致满意,没有任何歧见,只能是乌托邦。改革共识是指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大的共识、基本的共识。其次,即使认识“共同”,涉及利益时要达成共识更难。如果要求认识、利益都“共同”,很难再改什么。
观点3:“改革要先易后难”。道理不错,但实际情况是:好吃的肉已经吃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先吃哪块硬骨头,应该遵循“问题倒逼”原则,从哪里问题最突出、改革见效最大的角度去考虑。
观点4:“都是改革改出来的问题”。改革中不是没有问题,但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问题是改革不到位,特别是对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不到位引起的。还有些改革,利大于弊,但谈弊时往往不谈利,对改革过度苛求,忘了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观点5:“改革要注意风险控制,不能影响稳定”。实际情况是,很多风险和不稳定恰恰是多年不改积累的。一点风险也不冒,一遇阻力就止步,风险更大,回归旧体制的风险最大。
观点6:“改革一定要合规”。改革应当有序推进,力戒随意性,重大改革更要于法有据,这都是说改革应当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但是,不是说陈法都不能动,现有的条条框框都不能碰。法律要先动,修法要先动,才能更好地支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