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获奖 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上海获奖52项
【新民网·最新报道】今天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出,屠呦呦研究员和赵忠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87项(人),授奖总数比2015年减少15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2016年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获奖总数比2015年增加了10项,达到了52项。在高等级奖项中,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当中,均有上海科创力量的身影。
别认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特别高大上,和我们没关系。这些获得大奖的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回馈老百姓。上海的科学家们,去年研究点了啥?
高端装备制造: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孟光领衔的“航天大型复杂结构件特种成套制造装备及工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运载火箭的制造能力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火箭贮箱5大关键成套制造装备及工艺,显著提升了箭体的制造水平,实现了箭体的绿色、高效、节能、高质量和高可靠制造。
航天工程:
同济大学童小华领衔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面向国家航天重大工程,针对测绘遥感空间数据的可信度保障问题,构建了理论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动态数据可信控制和海量遥感空间数据产品可信评估等共性关键技术。成果成功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载人航天和国土资源调查等重大工程,为我国航天发展的测绘保障做出了贡献。
信息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朱向阳领衔的“灵巧假肢及其神经信息通道重建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智能假肢被《LifeScience》列为未来十大创新技术之一,假肢机构设计和神经信息通道重建是核心难点。朱向阳团队实现了单自由度假肢与生机接口功能的全面升级换代,并研制了2~6自由度灵巧假肢系列产品。
此外,上海还在新材料领域、生命健康、绿色发展等领域获得多个奖项。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黄震研究团队历时二十年,围绕柴油与替代燃料,发明了强化快速燃油喷射和高扩散度喷雾技术、高效清洁快速燃烧技术和多燃料适应性技术,用于柴油机和二甲醚发动机,与潍柴合作开发国际上首台满足欧VI排放标准的WP6DME二甲醚发动机。
同济大学朱合华研究团队攻克了在城市高密集地区建造地下空间面临的关键难题,建立了以点状新建与改扩建、线状穿越、面上集成示范为主线的核心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苏州、南昌、印度等130多项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工程中,促进了地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了学科与行业的跨越发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上海市获奖项目中,70后科学家为数不少。青年科学家正不断成长为科研和学术带头人,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中流砥柱。(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萧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