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要文化自信而非收视自信
作者:鲁博林
去年11月,五年一度的文代会在京召开。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张国立参加了这次盛会。上午听完总书记的讲话,下午他就和同行回到驻地展开讨论。
张国立坐在桌子的一端,默默聆听,直到他的名字被主持人倪萍叫起,“你来说两句吧,我们知道你有话说”。
“我是一个电视人。”这是他的开场白。电视人张国立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声,和演员二字分不开。1996年,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张国立饰演的乾隆皇帝深入人心。在“皇帝扮相”里尝到甜头的张国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演了三部《康熙微服私访记》。
国产电视剧的观众一旦提到荧屏上的经典帝王形象,几乎都会脱口而出几位中年男演员的名字。除了陈道明、唐国强等老戏骨,有一位便必定是张国立。再到后来,他脱下“龙袍”,在清宫戏里换作文人装扮,演出了《铁齿铜牙纪晓岚》,该剧同样是风靡一时。
说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演员,几乎没人会反对,但有多少人知道,在演员张国立火遍全国之前,他曾经是一名导演呢?
20世纪90年代初,诸多西方的流行文艺样式开始进入中国。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国立接触到了美国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短片,并被那种新颖的呈现方式所惊艳。“但是,这都是外国人的创作,不是咱们中国人的玩意儿。我就想,能不能拍一些中国化的音乐短片?”
那时的张国立其实已在表演领域跋涉多年,却一直不温不火,曾有过广告导演经验的他决定尝试一下更多的可能性。他以导演身份参与拍摄制作了《霸王别姬》《春天的故事》《雾里看花》等多部音乐短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下子红遍全国,并多次为他赢得各种奖项。
当一丝曙光出现在编导的岔路上的时候,现实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作为演员的张国立突然蹿红,他的片约不断,演的戏一部接一部,在电视剧和电影片场来回穿梭。终于,那个打心里想要掌控全局的导演梦,一藏又是许多年。
直到他说出自己是一名“电视人”,许多人才发现,他对这个词的理解远比对“演员”二字的理解要复杂得多。而亲自上阵打造一部完整的电视作品后,他才目睹了更多时代洪流中的湍流险滩。2012年,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中演完“老东家”后,张国立华丽转身,以导演身份登场,拍摄了一部抗战老兵60年流离记忆的电视剧《原乡》。
“为拍这部剧,摄制组跑了7个地方,讲述了抗战老兵如何背井离乡,又是如何推开海峡相隔的厚重大门。那些老兵甚至亲自来拍摄现场,还让家属给大家送吃的。暖心啊……但结果是,戏拍完了却没有人要。”
让张国立无奈的是,《原乡》被拒绝的原因竟是“题材太陈旧”“没人爱看”。事实上,这一题材从未有人涉足。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这部关乎两岸关系的大戏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历经周折之后终得以登上荧屏,甫一面世,便夺得包括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然而此时的张国立,竟不知是该欢喜,还是自嘲。
“电视台是我们电视人的终端平台。如果平台出了问题,我们创作者拍得再好也没用。”张国立明白,现在是一个收视率称王称霸的时代。严肃的题材被迫和娱乐至死的玄幻、架空、盗墓等站到同一个擂台上,往往只能惨淡收场。
他为自己作品的遇冷而叹惋,也为同行的遭遇抱不平。赵冬苓那部讲述国民觉醒的剧本《南京沦陷》,至今无人投拍,甚至在南京大屠杀公祭的第一年也遭拒绝……讲到此处,他神色凝重。
在那一刻,身为“电视人”的张国立,获得了一种超然于演员和导演的视角,举目所及,是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命运的忧心。
“我们的年轻人都成了美剧、韩剧、日剧的粉丝,倘有人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就可能受到无情的舆论攻击。长此以往,谁还关心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张国立掷地有声地说。
让他庆幸的是,这次文代会上,“文化自信”已跃升为第一关键词。“要文化自信,而非收视自信”,人前的他难掩自己的欣慰。在新的一年,他希望能借着这股东风走下去,无论做导演也好,当演员也罢,走得“有自信”“有底气”比什么都重要。
“我现在的一切都是电视给的,也期望回报给这个行当的是真正的精品。对电视剧,我是认真的。”张国立说。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