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广西书记】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书记
张云逸(1892~1974),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1892年8月10日生于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08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堂。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在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辛亥革命中,又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
1912年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1914年毕业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入军阀部队,从事秘密反袁世凯斗争,历任粤军排长、连长、营长。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1923年任广东省揭阳县县长。1924年到粤军许崇智部任旅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同年10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秘密掩护和支持第25师主力参加南昌起义的行动。
同年12月后,在广州、香港等地从事中共秘密工作。1929年7月被中共中央派往南宁,与俞作柏、李明瑞建立关系,任广西军官教导总队副总队长、警备第4大队大队长、南宁警备司令。重视并坚持对所辖部队实行改造,为举行起义奠定了基础。
同年12月11日,与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任军长,指挥红军打退桂系军阀的反扑和进攻,建立了右江苏区。1930年4月,率红7军主力转战桂黔边,曾攻占贵州榕江城,6月率部回师,攻占百色、奉议、恩隆等县城,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攻打柳州、桂林的指示,与邓小平、李明瑞率部离开右江苏区,转战于桂、黔、湘边界地区。
1931年1月,在广西全州召开的红7军前委会上,与邓小平等决定停止执行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转向湘粤边开展游击战争,适时向中央苏区转移。2月全军抢渡乐昌河时,被敌截为两部。他率军部和58团大部,迂回突破粤军封锁,于3月中旬进入湘赣苏区,与湘东独立师会合,成立河西临时总指挥部,任总指挥,进行了永阳镇等战斗。
4月在永新与红7军主力会合,改任河西总指挥部参谋长。随后,与李明瑞指挥所部连克安福、茶陵、安仁等县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同年冬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参与组建军委机关和领导红军的参谋工作建设。1933年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后任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
研究和总结红军的战略战术和参谋工作,发表《战斗指挥研究事项》等指导性文章。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协助军委领导组织侦察、开路设营、部署军事行动。到陕北后,兼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6年两广事变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往来于广州、香港、南京、武汉、福州、桂林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抗日战争初期,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指挥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11月率两个连到江北无为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后率部东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任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 。指挥第4、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打击日伪军。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与书记刘少奇等指挥第4、第5支队主力先后取得大桥、半塔集反顽作战和夏季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直接领导第2师同敌伪顽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同时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
1943年1月专任新四军副军长。1943年11月陈毅代军长赴延安后,他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月部署第4师主力西进,基本上收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
同年冬部署第1师一部渡江南下,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新区。接着又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等职。1945年秋执行战略部署的调整,组织领导了新四军一部北移的工作。随后指挥主力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破袭津浦铁路(天津-浦口),迟滞国民党军北上。
1946年11月,组织胶东、鲁中军区部队发起平安战役,歼国民党军1万5千人。1947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时,指挥军区地方部队配合主力作战。
同年8月兼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在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整顿后方,克服困难,为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提供数亿斤粮食、动员上百万民工支援前线,保障了作战的需要。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2年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共第八至第十届中央委员 ,第一 、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
陈漫远(1911~1986)
曾任中共广西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农垦部代部长、党组书记,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陈漫远(1911~1986),原名万源,1911年12月生于广西蒙山县蒙山镇北楼村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里。1926年5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加著名的“百色起义”。
1923年考入桂林储才中学,1924年转入梧州第二中学。读书期间,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并在中共党员黄成业、韦杰三两位老师引导、启迪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1925年1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广西梧州省立第二高级中学二年级插班就读。
1925年冬加入共青团领导下的梧州新学生社和梧州学生联合会,并担任广西学生联合会主办的《广西学生日报》编辑,经常发表诗歌、文章,表明自己为民众寻求光明、献身革命的崇高志向。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兼任共青团梧州地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苍梧书社经理等职。
同年因家贫辍学,到苍梧书社作店员。1927年1月,经老师罗少彦(1897~1934,原名罗惠祖,广东东莞人,曾任红军第七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1934年病逝,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排列“百位当年红军将士”第63位)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到店员工会工作,任广西梧州店员工会书记。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坚持斗争。1929年6月“蒋桂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左派军人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为与共产党合作,应中共要求释放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关押的所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出狱后,他返回蒙山老家养伤。身体逐步康复后,他说服父母,以外出找工作为理由寻找中共党组织。1929年7月,他在恩隆县立师范学校当教师。在平马镇街头见到自己的入党介绍人罗少彦(时任广西警备第四大队第一营教导员),经其证实,恢复了组织关系,并入张云逸领导的警备第四大队做宣传工作。
不久,担任警备第四大队第一营第七连政治指导员,负责培训军队干部和帮助农会训练农军。
后受组织委派,与罗少彦进入黄埔军校,担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政治教官。1929年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担任红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第四连政治指导员。他在上级发给四连的一面有斧头、镰刀图案的红旗上,亲笔书写了“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第四连”字样。
这面军旗是至今国内仅存的红军连队军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内。起义当天,他改名为陈漫远,意味着自己踏上漫长而又神圣的革命征途,立志要为之奋斗终生。1930年2月初,他率部随军主力部队离开百色,转战左右江和桂黔边地区,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1930年11月初红七军在河池进行整编后,陈漫远被任命为第十九师第五十六团政委,奉命与团长章健率部随主力部队出发,参加红七军北上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的征战历程。
1931年7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陈漫远先后任红三军团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政委、第五十七团政委,后任红三军团第七军政治部主任兼二十师政委、江西军区独立四师政委、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4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敌工部长,后任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之后,调任中央军委第二纵队第一梯队(教导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任红十五军团党委委员、第七十三师政委。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
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首任参谋长。12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支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春到延安。1941年秋任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主任、军委二局代局长。
1942年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参谋处长兼晋绥军区参谋处长,后任晋绥军区副参谋长兼晋西北军区直属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10月任晋绥军区参谋长兼晋绥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参与了开辟和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率部参加了北岳区反“扫荡”等战斗。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共七大代表,在延安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8月任晋绥军区参谋长,后任司令员。1948年8月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中共第一兵团前线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八兵团前线党委常务委员。参与组织指挥太原等战役。1949年9月,在北京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广西省会桂林市军管会主任、广西省政府副主席、代主席、中共广西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1958年1月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60年1月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农业部党组成员。
1964年4月调任国务院农垦部第一副部长、代部长、党组书记。1976年2月重回军队,任军事科学院顾问。1977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
是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
陈漫远曾将自己的革命经历撰写过一部27万字自传体小说《冬雷》。另外还著有《萍迹诗踪》、《从南昌起义至渡江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概况》等。
刘建勋(1913~1983)
曾任中共广西省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政协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
刘建勋(1913~1983),1913年生,河北省沧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高中文化。
早年在家乡读书。1931年后,曾在天津、泊头镇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1937年到山西太原,入国民军军官教导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晋中特委副书记。1938年起,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榆社、武乡县委书记,晋冀豫区党委委员,太行区党委委员,中共太行第三地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太行区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党校校长、组织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太行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1947年起,任中共江汉区党委书记兼江汉军区政治委员。1949年5月至7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7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二副书记、第二书记。1950年10月至1952年11月,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1951年6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秘书长。1952年12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中南局秘书长,其间:1953年2月起,兼任中南局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7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地区工作部部长。
1955年1月至1956年12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5年11月至1957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其间:曾兼任部秘书长、二处处长。
1957年6月至1961年7月,任中共广西省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兼广西军区政治委员。1957年9月至1962年10月,任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1960年10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1961年7月至1966年9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河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62年7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河南省政协主席。1966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1966年8月至12月任华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6年9月至1967年4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68年1月至1978年10月,任河南省革委会主任,其间:1969年10月至1971年3月,任河南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3月至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69年6月至1978年10月,兼任武汉军区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1969年8月起)。1977年11月至1979年9月,任河南省政协主席。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增选)、委员(扩大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增补),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
1983年4月23日逝世。
韦国清(1913~1989)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广西省长、自治区政府主席、自治区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第四至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至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韦国清(1913~1989),原名韦邦宽,壮族,1913年9月2日生于广西东兰县太平乡弄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读过私塾,上过小学。1928年夏参加农民自卫军,曾参加攻打东兰县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参加百色起义,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1931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7月随部队进入中央苏区,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1932年在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后任连长、军事教员。1934年初入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学习,毕业后任中共红军大学总支书记。长征初期,任中央红军干部团特科营营长,率部参加架设乌江浮桥、抢占金沙江皎平渡、奔袭通安州等战斗。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会合后,任红军大学特科团代理团长。1937年1月任红军教导师特科团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开赴山西前线办学。1938年5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6大队大队长。同年12月与何长工、周纯全等率抗大师生一部东渡黄河,前往晋东南太行山区,参加组建抗大第一分校,先后任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兼教育长。
1940年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政治委员,参加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九旅政治委员、旅长,率部由淮海区西返皖东北地区,进行恢复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后兼淮北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和中共淮北区第一地委书记、军区参谋长。1943年3月在山子头战役中,率第九旅担负主攻任务。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在师长彭雪枫牺牲后,组织西进战役野战司令部,统一指挥津浦路西部队作战,经数月奋战,挫败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1945年协助师长张爱萍指挥部队攻克泗阳、睢宁、泗县、五河、永城、灵壁、萧县等县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徐州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先后参加朝阳集、宿北、鲁南等战役。1947年2月指挥白塔埠战役,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战法,歼灭国民党军第四十二集团军主力,活捉集团军司令郝鹏举。
孟良崮战役中,率部苦战三昼夜,阻击敌两个师兵力多次进攻,保证了主攻部队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1948年3月任苏北兵团司令员,相继发起益林战役和涟水战役。
淮海战役中,率第二纵队急行军,先敌迂回至永城东南,封闭了杜聿明集团向永城的退路。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治委员。4月参加渡江战役。上海解放后,与司令员叶飞率部进军福建,发起福州战役。8月兼任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和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奉命率军事顾问团赴越南,帮助越南人民军进行抗法战争,任顾问团团长。与中共中央代表陈赓在分析敌情和地形后,建议发起并参与指挥边界战役,取得了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转折性胜利,使越军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
1951年7月回国,任公安军副司令员。1952年10月再赴越南,参与指挥西北战役,进一步改善了越军在战场上的战略态势。1954年抱病协助指挥对抗法战争胜利具有决定意义的奠边府战役。1955年被任命为广西省长、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
1956年回国就职。1958年起,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共广西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1964、1966年分别兼任广西、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在主政广西的20年中,根据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团结领导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加速广西的各项建设,使广西的工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和国防、文化教育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196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6年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77年起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
是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6年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递补),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至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安平生(1917~1999)
曾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委会主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政协主席、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安平生(1917~1999),1917年7月生,陕西省西安市盩厔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代替盩厔称周至县)人。1937年2月赴延安参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2月,安平生与一些进步学生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学习。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马列学院教育科科长、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42年12月起,历任中共晋绥边区河曲县三区区委书记,晋绥边区师范学校教育长,中共晋绥中央分局党校党支部书记,晋绥第八专区贸易局副局长兼西北农民银行副经理,吕梁行政公署秘书。
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3月至1948年底,先后担任晋绥边区平介县县长兼独立营营长,中共平介县委书记、中共汾阳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起,先后担任中共北京市郊区工委委员兼秘书长,广州市郊区工委副书记兼市郊区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省财委副主任。1953年11月至1955年6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华南分局委员。
1955年6月至1956年8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56年7月至1961年6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1956年8月至1961年6月,任广东省副省长。
1961年6月起,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1968年8月后,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生产指挥组组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书记。
1975年10月至1977年2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委会主任;1973年6月至1977年11月,任广西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77年2月至1985年7月,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1977年2月至1979年12月任云南省革委会主任,云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79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兼任政协云南省第四届委员会主席;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兼任云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9年9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乔晓光(1918~2003)
曾任中国驻朝鲜特命全权大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乔晓光(1918~2003),谱名乔金亭,革命战争年代曾化名王克奎,1918年5月生,河北省广宗县乔柏社村人。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参加革命工作。
1932年入邢台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开始踏上革命征途。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广宗县委秘书,参加并领导冀南农民暴动。1936年9月到西安东北军学兵队做兵运工作,鼓动东北军官兵反对内战,团结抗日。西安事变后,1936年12月起,任东北军骑兵第十师宣传队长、中共党支部书记,东北军青训队、遣散队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冀南参加并领导抗日斗争。1937年起,先后担任中共冀鲁豫边区特别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广(宗)威(县)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广宗县委书记,中共冀南区第四地方委员会组织部长、常委兼宣传部长。
1939年调任中共冀南区第三地方委员会书记,为恢复建立冀南中共党的地方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做出了贡献。1942年3月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学习。1943年3月起,任中共冀南区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冀鲁豫第十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领导辖区军民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竭尽全力保存和壮大抗日力量,使敌后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4年初,领导全区军民开展局部反攻,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将日本侵略者打败。
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由冀南二、四地委合并后重新组建的第四地方委员会书记,大力进行中共党的组织建设;全面深入开展减租减息、清债赎地、清查黑瞒耕地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和肃清叛匪、锄奸反霸斗争;广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亲自带领由200多名干部组成的“农民翻身队”,深入到全区各县帮助农民开展翻身运动,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积极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动员广大翻身农民报名参军,支援前线;完成土地改革后,选调2000余名党员干部南下,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和新解放区的开发建设工作。
1949年1月,奉命率领冀南区南下干部随军南下,历尽艰险,到达湖南。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常德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和常德军民一起,迅速摧毁土匪武装和国民党残余势力,打开了工作局面。1951年调任中共广西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省委秘书长;1952年8月改任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兼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土改运动,打击封建势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陲稳定。
1953年任中国驻越南民主共和国政治顾问团顾问、副总顾问兼群运部长。
195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61年9月至1966年9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第二书记、代理第一书记。1971年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兼自治区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1973年8月至1977年11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第二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2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第一政委、自治区革委会主任。
1979年12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委员会主席。1982年当选为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当选为第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乔晓光毕生热爱学习,著有古体诗词100余首,熟悉6种外语,其中世界语达到通信、翻译水平。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致力于老龄工作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多次回到家乡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是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四大代表,十五大、十六大列席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3年6月10日病逝于北京。
陈辉光(1938~ )
曾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第六、七、八届政协主席,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陈辉光,1938年11月生,广西玉林人。1961年毕业于江西煤矿学院采矿系。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工程师。
1961年9月至1965年5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东罗矿务局安全科、生产科助理技术员,局办公室秘书、工程师。
1965年5月至1974年1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东罗矿务局南山矿副矿长、局生产组技术员、客兰矿党总支书记。
1974年11月至1980年11月,任广西东罗矿务局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局长。
1980年11月至1983年3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煤炭局副局长、局党组副书记(其间: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83年3月至1985年6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任自治区经委主任、中共南宁市委书记。
1985年6月至1990年10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1988年起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1993年1月当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政协主席。
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政协主席。
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是中共第十二届(1985年9月增选)、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赵富林(1932~ )
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
赵富林,男,汉族,1932年7月生,河北大名人,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月参加工作,相当高中文化。
1947年1月至1949年5月,在冀南军政干校学习,后任南下新兵二团连文书、中共湖北省老河口市委、光化县委秘书。
1949年5月至1953年9月,任中共湖北省光化县委组织部干事、襄阳地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
1953年9月至1956年12月,任中共湖北省枣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1956年12月至1961年9月,任中共湖北省枣阳、光化、荆门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1年9月至1966年8月,任中共湖北省江陵县委副书记、书记。
1966年8月至1969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荆州地委副书记兼江陵县委书记。
1969年2月至1971年3月,任中共湖北省江陵县革委会副主任、第一副主任。
1971年3月至1972年12月,任中共湖北省洪湖县委副书记、洪湖县革委会第一副主任。
1972年12月至1983年10月,任湖北省荆州地委副书记(其间:1980年9月至1981年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83年10月至1985年12月,任中共湖北省荆州地委书记(其间:1983年12月当选为中共湖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9月增补为中纪委委员)。
1985年12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1987年11月至1990年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1990年10月至1995年1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1995年1月至1997年7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兼自治区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
曹伯纯(1941~ )
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曹伯纯,1941年11月生,湖南株洲人,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12月参加工作,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工具制造专业毕业,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
1959年9月至1960年8月,在株洲航空工业学校学习。
1960年8月至1963年12月,在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工具制造专业学习。
1963年12月至1968年3月,留校任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教员、校政治部组织科干事。
1968年3月至1972年9月,任国营三四○厂技术员。
1972年9月至1976年11月,任国营三三一厂三分厂政治处干事、副主任。
1976年11月至1978年2月,任国营三三一厂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
1978年2月至1981年12月,任国营三三一厂政治部代副主任、主任(其间:1981年3月至7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学习)。
1981年12月至1983年5月,任国营三三一厂副厂长(其间:1982年3月至7月在北京航空学院管理系学习)。
1983年5月至1984年6月,任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
1984年6月至1990年5月,任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其间: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八六级一年制培训班学习)。
1990年5月至1991年5月,任中共湖南省湘潭市委书记。
1991年5月至1992年6月,任湖南省副省长。
1992年6月至1995年3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
1995年3月至1997年7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其间:1995年3月至5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学习;1995年8月当选为第八届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
1997年7月至2002年1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2001年10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02年1月至2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2年1月31日在广西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上当选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2年2月至2006年6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1月在广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曹伯纯不再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同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任命曹伯纯为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接受曹伯纯辞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职务的请求)。
2008年3月起,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
刘奇葆(1953~ )
曾任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刘奇葆,男,汉族,1953年1月生,安徽宿松洲头乡人,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
1968年9月至1972年4月,为安徽省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刘屋生产队指导员,金坝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
1972年4月至1974年9月,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学习,任系共青团支部书记。
1974年9月至1977年7月,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工作。
1977年7月至1980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
1980年6月至1982年5月,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82年5月至1983年8月,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兼宣传部部长。
1983年8月至1985年11月,任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党组书记(其间:1984年2月至1985年10月,挂职任中共宿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1985年11月至1993年8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1992年9月至1992年1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3年8月至1994年7月,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1年9月至1993年12月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在职攻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年7月至2000年9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1996年5月兼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97年4月兼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6月兼任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00年9月至12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2000年12月至2006年6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
2006年6月至8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兼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
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
2007年1月至11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2008年1月起,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2008年5月起,兼任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
是中共十四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9月增选,广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
郭声琨(1954~ )
曾任中国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郭声琨,男,汉族,1954年10月生,江西省兴国县人,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73年8月至1977年3月,为江西省兴国县五里亭公社插队识青。
1977年3月至1979年12月,在江西冶金学院矿业系选矿专业学习。
1979年12月至1985年8月,任冶金部画眉坳钨矿机选车间技术员、工段长、党支部书记,生产副主任,行政副主任、主任。
1985年8月至1990年5月,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画眉坳钨矿矿长。
1990年5月至1992年11月,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画眉坳钨矿矿长兼贵溪银矿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
1992年11月至1993年5月,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贵溪银矿矿长、贵溪银矿党委书记。
1993年5月至1997年8月,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南昌公司经理、公司党组书记(其间: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在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94年9月至1996年5月在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班在职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7年8月至1998年3月,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任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党组成员。
1999年2月至2000年6月,任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00年6月至8月,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2000年8月至2001年2月,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铝业公司筹备组组长。
2001年2月至9月,任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2001年9月至2004年4月,任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兼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其间:2002年3月至5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4年4月至6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2004年6月至2007年11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其间: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11月至12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2008年1月起,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