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作品图片 走近泸州籍画家蒋兆和作品《流民图》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流民图>是泸州籍画家蒋兆和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已践踏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遭遇,激发

《流民图》是泸州籍画家蒋兆和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已践踏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遭遇,激发了蒋兆和创作《流民图》的动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的刘曦林评价《流民图》,"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坛上最杰出的忧国忧民的悲剧性现实主义力作。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几经周折,首次在北平太庙展出,第二年在上海展出,从此消失在人们视线中,1953再次被发现时,已经毁坏,仅存前半部分。

蒋兆和的学生姚有多等5名画家按原件复制《流民图》,全国仅此一件。目前仅存的《流民图》复制件收藏于泸州市博物馆蒋兆和纪念馆,为国家三级文物。

《流民图》为纸本,设色,原作约200×2600cm,创作于1942年9月至1943年9月,在抗战期间,作品先后于北平、上海展出遭损毁,仅存前。目前前半部分藏于中国美术馆,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而藏于我市博物馆的《流民图》为蒋兆和学生姚有多等5名画家于1949-1995年按原件复制的,全国仅此一件。该作品按真人大小刻画了100余个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

画面从右至左所刻画的人物:一位垂胸的老人;一位中年妇女扶着尚存一息的长者;一位妇女哭倒在姊妹的怀里,牵驴的人也低首陷入悲痛之中;一群离乡背井的农民;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那孩子头发下垂,两手已经僵直;一位戴破礼帽的老人双手捂着耳朵;一位母亲用用手严严实实地遮挡着孩子的双眼,更多的母亲与孩子紧紧依偎在一起;一位老太太合掌祈祷神灵的庇佑;披头散发的母亲拉着孩子柴禾棒般的细手,沿街乞讨;妹妹眼瞅哥哥的碗底,等待哥哥给她留下一点残汤,弟弟跷足与哥哥争食玉米棒;一个顿足哭喊的褓儿牵着妈妈的衣襟死命地闹,妈妈却不理睬;一位穿旗袍,烫长发的姑娘正翘首盼望着失散的亲人归来;另一位妇女扶着下跪的女孩,追念死去的丈夫;老爷爷不知怎样养活余生的孙女,他们的身边还有一个无人过问的弃婴;一位妇女手在颤抖,眼已呆直;一位父亲已经拿起绳绦,仰起了颈项,踮起脚尖,准备上吊,旁边的女儿跪在足下苦苦哀求;一株大树矗立在画卷的末段;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悲愤中思考。

《流民图》原图是蒋兆和1942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1942年,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速写人物,但创作全图时,还是请了许多模特儿、其中包括画家的朋友如国画家邱石冥、木刻家王青芳等。

蒋兆和呕心沥血,历时三年,终于在1943年9月完成了用中华民族血泪和怒火画成的这幅巨幛。在宽2米、长26米的长卷上,按真人比例出现百名伤亡苦难同胞,这支无声的"牵衣顿足拦道哭"的行列,展示了日本侵略军铁蹄下哀鸿遍野、尸骨横陈的人间惨象。但遗憾的是,1944年在上海展出后,画作消失在众人视线,而后被发现时后半部分已被毁坏。

之前创作《流民图》时,蒋兆和是一小幅一小幅地分散画。因为怕被发觉,把第一次小草图的构思记在心里,草图画成后又烧毁,同时开始分片作画。从1949年开始,姚有多等5名学生,根据老师这些留下来的小素描,开始着手复制还原整幅画作。画作终于在1995年完成,全国仅此一件,当即被定位为国家三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