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之战:偷窥背后是利益
这个10月,一场发生在拥有用户数最多的两家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战争引爆业界。拥有10亿用户的腾讯和拥有2亿用户的360展开了以保护用户隐私为题的殊死搏斗。中国的网民在保持观望态度的时候,也多少意识到互联网隐私这一命题的可思考价值。
腾讯的QQ是一款即时聊天软件,360则是个新兴的安全厂商。按说这二者之间不会有太大的交集,但双方确实是跨界交战了起来。
腾讯与360围绕用户隐私展开大战(图片来自互联网)
业界人士分析,双方之所以开打是因为QQ有越界的嫌疑。QQ扫描了包括360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这些产品有的是腾讯产品的竞争对手,有的则即将成为。腾讯QQ的偷窥行为正是因为跨出了自己所属的领域,伸向了360所在的安全领域或者更多的势力范围。这无疑将对360造成潜在的威胁。何况腾讯的模仿功力和速度对业界来说是最为可怕的。
尽管腾讯与360之间的争吵几乎已经脱离了原本的“保护用户隐私”的层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环境下的互联网用户隐私确确实实赢得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目光。
无隐私的Web2.0时代
在新世纪开始后的第四年,学者兼企业家Tim O' Reilly抛出了互联网Web 2.0的概念。从那之后,博客、视频图片分享、SNS等强调UGC(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站如雨后春笋,互联网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喧闹景象。这些WEB2.0应用最终成为中国互联网网民的热门应用。中国互联网网民从2005年的1亿增加到如今的近5亿人,WEB2.0也是重要推动力之一。
知名互联网作者keso曾说过,“Web 2.0所带来的那些观念,比如用户参与、群体智慧、长尾力量等,已经成为常识,不再具有鲜明的符号色彩。这些观念的本质,就是技术赋权给普通人。”
web2.0时代让隐私保护成为“空谈”(图片来自互联网)
但与此同时,这些易用、好用的网络工具也为传统隐私保护打开了一个大大的缺口。你可能不知道一家名为X的公司,但这家公司知道你的很多事情。可能你只是曾经点击过该公司的网站,X公司便对你的基本信息了如指掌,比如说住在哪里,是个年收入多少,习惯在在哪里购物,爱看什么电影等等。
于是你可能会不间断收到各大银行新推信用卡的信息、大型超市的打折信息,或者新电影上档的信息。虽然这个例子略显极端,也许国内还没有爆出类似X这样的公司,但我们也在不经意间受到多这样的待遇。并且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
当你打开阿里旺旺时,会跳出许多商家促销的广告,而且很多是你感兴趣的商品。这是淘宝根据你以往的购买经历及在线搜索行为展开的定向营销。当你打开谷歌Gmail查收邮件,右边会显示与邮件内容相匹配的广告。这是谷歌对你做的精准广告投放。也许你在使用聊天工具时会收到各种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所涉及的内容和你近期的上网轨迹关系密切,那么很有可能是你的一部分隐私被人掌握了。
从1993年至2000年,《纽约客》重印次数最多的一幅漫画是“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作者彼得?施泰纳据称因此至少获取了5万美元的稿费。
十多年过去了,这幅漫画所称颂的——可以在互联网上不透露个人信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时代即将过去。今天的互联网,在用户享受着搜索引擎、杀毒软件、社交网络和位置服务等诸多免费服务的同时,个人信息无意中成为用户换取免费服务的代价,“隐私”成为互联网公司充分利用的武器。
是时候,该为这幅著名的漫画出版一幅“续集”了,名字可以叫做“在互联网上,连一条狗都躲不过”。
为了利益决不妥协
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依赖品,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不掌握用户隐私对其来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缺失。并且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意识到,掌握更多的用户隐私,意味着更靠近成功的门口。
刚刚融资8000万美元的网络广告公司Quantcast,其口号是“这是你的受众,我们已经找到了”。紧随其后,位置社交网站Foursquare在7月的第一天获得新一轮2000万美元投资。这家公司的特点在于,可以定位用户的实时地理位置,有针对性地推送商家的广告。
Google与Facebook接下来的竞争将转向用户隐私的挖掘(图片来自互联网)
互联网新贵抑或元老们也不甘落后,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新功能可以将用户的个人资料分享到第三方网站,且将保护个人隐私的设定复杂到用户难以操作。
Facebook的5亿用户的五分之一的个人详细信息被营销者“泄露”到互联网上,“泄露门”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极度担心。在调查中,超过一半的Facebook用户威胁要因为隐私问题注销账号。即便如此,Facebook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退让,仅仅为自己的隐私设置进行辩护并且否认提供或者被攻破任何“隐私数据”。
Facebook暧昧态度的背后无疑就是商业利益。众所周知,广告是Facebook最主要的盈利方式,而Facebook拥有的5.5亿用户令广告商垂涎,Facebook上个人的用户信息为广告主的精准营销提供了线索,你在Facebook上共享的更新越多,公布的兴趣越多,广告商得到的信息就越丰富。同时,再通过用户的推荐,免费的获得Facebook上用户的浏览宣传,一本万利。
而Facebook日益庞大的用户数量和互联网地位,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争抢互联网广告主。这也必将威胁到互联网元老谷歌的利益。面对威胁,谷歌已经采取行动。
谷歌一份长达七页的机密“愿景陈述”文件显示,这家信息时代的巨头正在仔细琢磨一个基本问题:守着大量有关人们上网活动的数据,谷歌在从这个宝藏获利方面应该走多远。谷歌该不该利用用户隐私牟利。
事实上,谷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更加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华尔街时报表示,谷歌正在挺进自己未曾涉足的用户隐私领域。它在过去有所克制,没有大规模地利用它手中有关网民的数据赚钱,担心这样做会招致不满。但由于跟踪人们上网行为并出售相关数据的竞争对手迅速涌现,加Facebook的成长,谷歌被迫开始转变。
去年,谷歌首次开始搜集一种有关人们访问哪些网站的新数据,然后利用这种数据在整个互联网上追踪网民并向他们展示广告。同时谷歌的另一项饱受争议的业务——谷歌街景服务也因为有意或无意收集的公共WiFi中的私人数据惹上大量的官司和抗议。
但谷歌依然我行我素。在他们看来,显然广告主的满意度要更加重要。对此,谷歌创始人之一佩奇(Larry Page)作出的解释也分外牵强,他说,我们正在非常迅速地行动;数据有很多新的用途,对消费者受到损害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人们总是很容易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到担心,对不对?
谷歌对网络隐私问题的重要性无以复加。市场调研公司comScore提供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大约75%的互联网用户,即9.438亿人,6月份都使用了谷歌的服务,超过其他任何互联网企业。庞大的用户数据将让谷歌在跟踪人们上网行为并从中获利的这块业务中占据优先地位。而随着谷歌的改变,它可能会裹挟整个互联网世界随它前行,用户隐私就是首选的利器。
大佬们敏锐的嗅觉和随之而来的行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的下一波竞争是隐私之战,用户的隐私就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用户在互联网的一举一动,才能实现这些网站一直强调的精准营销。如果放弃对隐私的控制,对它们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隐私为题 无关隐私
回到中国互联网市场,腾讯与360的论战还在继续,但越来越让我们觉得,这场战争其实早有“预谋”。腾讯与360都有庞大的互联网事业版图,并且在未来会不断重合。腾讯的安全业务是第一个被360紧盯的领域。在腾讯为自己接下来的动作做些“必要”铺垫时,360决定“先下手为强”,用户隐私这个日益敏感的话题成为首选。这种“你与我为敌,先让你与网民为敌”的做法夜成为争夺市场的一贯伎俩。他们发起的这场战争是一场“以隐私为题,与隐私无关”的攻坚战,而非遭遇战。
但这场目的不纯的战争却带来意料之外的好处,那就是用户的短暂性受益。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被摆到台面,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力度和广度的关注,这位市场进一步的规范和立法提供参考和催化作用。其次,用户的产品体验得到一系列的提升,比如360刚刚推出的可以屏蔽QQ各类广告功能的“作战”工具——扣扣保镖。通过这一工具,用户可以做到屏蔽QQ中令你感到厌烦的广告,这对有“洁癖”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在用户受益的同时,这里还有我们必须要察觉到的隐患。如果从隐私角度来考量中国用户,则会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这也几乎成为不被察觉的定理。
第一是人们对隐私的担忧更多地是在隐私泄露,现在互联网公司们提供的各种数字使用协议书也声明一点:不将用户的隐私交给第三方。可见人们对这些公司,也就是出自己之外的第二方收集自己的隐私并不以为意。通常人们的态度是信任——甚至是放任。
第二点跨界收集会引来抗议。在用户和竞争对手看来,一个互联网公司只能收集和它业务有关的用户隐私,跨出这个圈,用户就要开始担忧,其未来的竞争对手也会开始抗议甚至采取行动——360对腾讯的进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指责腾讯扫描用户硬盘其它文档。这些文档中就包括了360现有的而腾讯尚未开始或大幅拓展的业务,比如360的杀毒软件、浏览器等。
由此看来,互联网用户本身关于隐私的保护意识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再加上web2.0的巨大影响力,用户想做到完备的保护自己的隐私,是一项无比艰巨并且会越来越艰巨的任务,这种可能性几乎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