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胶片上的京剧绣像:逄小威摄影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摄影 甘源
逄小威与京剧结缘于九年前的一场《赤壁》。“当时看完演出后我觉得很震惊。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想,我要用胶片把它记录下来。”
逄小威以“绣像”来概括自己以摄影表现京剧的形式。“绣像”一词原指明清若干通俗小说前所附的书中人物图像,因用线条勾描,绘制精细,如绣出来一般精美而得名。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逄小威此次在作品中大量采用了大画幅:“中画幅也有,但基本上都是大画幅。这样拍人物对摄影师来说其实是很艰苦的挑战,但我们这一次投入了太多太多,调动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的京剧演员,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一定要保证品质。等将来展览允许把照片做到等人高时,它必须还能体现细节,这是只有大画幅才可以做到的。我们要留下这份宝贵翔实的资料。”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无论是逄小威还是参与拍摄的所有人员,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逄小威说:“我们请专家学者梳理了上千部戏,挑出了一百多部经典,再从其中筛选到底哪些是观众们喜欢的人物。我们邀请了全国范围内的知名演员,而且一个人只扮演一个角色。他们很不容易,因为焦点的问题,常常十几分钟不能动,夏天的时候更是大汗淋漓。”回忆起当初的拍摄过程,逄小威不由得有些哽咽,“勒头是很疼的,疼极了,有时候演员拍着拍着就问我,不行了逄老师、还有多长时间,说话间就在我面前蹲下来了,我看了真的非常心疼,但没办法,我还是坚持一定要确保作品的品质。以往的京剧摄影常常是舞台上的抓拍,角度、光线可能都不好,这次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条件,说什么也不能浪费。”
用“绣像”的方式来体现京剧,必须要如实地将京剧的色彩和细节还原出来,这对以拍摄黑白肖像著称的逄小威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尝试:“京剧太美了,非得用彩色不可。许多演员还特地把师父们留下来的老戏装穿上,有些就是用金线银线绣成的,非常漂亮。所以虽然这次还是有一些黑白的肖像,但服装必须用彩色来表现。我们专门搭建了一个白色的弧形摄影棚,减掉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定要演员本身足够鲜明。”
坚持用胶片来拍摄同样是本次摄影展的一大特色。“之前的几个系列也都是用胶片完成的。这与我个人的习惯和爱好有关。”逄小威解释道,“我更热爱胶片的层次、影调和那种颗粒的质感。”而胶片在细节之处的表现力,无疑与京剧细枝末节中的精巧玄妙相得益彰。逄小威同时透露,自己正在计划拍摄其他的地方戏曲,尤其是昆曲,“但这是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得慢慢来。接下来我应该还会用黑白的大画幅来拍芭蕾舞和我们的残奥会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