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商报:知情人士详解陈逸飞与姜文矛盾

2017-10-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昨日上午8时44分因上消化道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终年59岁.陈逸飞靠打吊瓶坚持工作得到消息后,本报记者立即赶到陈逸飞

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昨日上午8时44分因上消化道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终年59岁。

陈逸飞靠打吊瓶坚持工作

得到消息后,本报记者立即赶到陈逸飞就诊的上海华山医院。此刻的华山医院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平静,陈逸飞所在病房围满了媒体记者和群众,很多人送来的鲜花静静地摆在病房门口。由于陈逸飞的家人和朋友已经离开病房,记者找到了一位剧组工作人员。

据其介绍,陈逸飞上个月就曾因为胃出血住过两天医院,但当病情稍稍得到控制后他就回到富阳《理发师》的拍摄现场,“那时候诊断就是出血两个加,医生要他住院治疗,但剧组里的事实在脱不开身,他就打了止血针出院了。

前几天也是因为病情严重又送到医院,他还说想发个公告,告诉大家自己只是胃病,休息一段就好了,不会影响工作的,没想到今天就走了。”他显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低声抽泣起来。随后,记者来到医院办公室了解陈逸飞死亡的具体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向记者出示了其死亡证明书,并告诉记者:“陈逸飞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不治身亡,这个病主要与他平时太过操劳有关。

”后来,陈逸飞的一个朋友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太累了,每天玩命地干,常常连续几日不休不眠。前段时间发生了胃穿孔,后来又一直感冒发烧,但他一直坚持,前天实在挺不住了,才进了医院,要不是《理发师》,他肯定不能走得这样快。”

《理发师》剧组的副导演钟先生表示,虽然陈逸飞已驾鹤西去,但《理发师》肯定会按他的意愿继续拍摄完成。他介绍,目前,该影片已经完成五分之四,按计划10日以后去南京,5月8日将转入后期制作。

知情人士详解与姜文矛盾

陈逸飞给人的印象总是温文尔雅,大家熟悉他的画、熟悉他的品牌,但是对于他的生活以及为人,这是不为外人所知的,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个他多年的朋友,从70年代到前日他病中,两人始终保持联系,他也透露了许多陈逸飞很多背后的事情,但因为他不愿意透露姓名,本报记者只能以W先生代替。

陈逸飞的名字频繁出现媒体之上是因为他与姜文的矛盾,因为两人的分歧,《理发师》停拍甚至几易男主角,很多人不理解一向温和的陈逸飞为何会这样,昨日W先生说:“表面看来,他是温文尔雅的,但实际陈逸飞很有性格,而且脾气也有些暴躁,他的个性很奇怪,他的公司下面有很多小公司,但他却一个总经理都不设,事无巨细,所有事情都自己负责,以前他的妹妹替他打理生意,后来因为他管得太多,和妹妹关系也很紧张,两人也弄得翻脸了。

”至于他与姜文的矛盾,W先生说:“其实很简单,陈逸飞拍电影是外行,姜文肯定觉得他不行,所以在现场就进行指挥,一个镜头拍摄二三十条,花的是陈逸飞的钱,他当然心疼了,于是两人就吵翻了。”

有人说陈逸飞是因为《理发师》而累倒的,虽然未经证实,但他对事业的投入是不能否认的,W先生说:“我前几天到浙江富阳剧组看他,他就伸出手给我看,手背上全都是针眼,他说自己太累了有些感冒,打吊瓶打的,我就说,感冒也不能这么打吊瓶呀,他说这样才能挺住,好得快。

他还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怕累了。他真的是累病了,白天拍戏,晚上还得画画,要知道他和英国的画廊有协议的,每年必须交多少作品,完不成是不行的呀。”他还说,陈逸飞有胆囊炎,原本胃就不太好,这次只是更严重了。

陈逸飞的艺术

很多人知道陈逸飞是因为《理发师》,因为他与姜文的矛盾,其实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远远不是一个《理发师》能够诠释的,在海外的华人画家中,他是最有成就及国际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蕴涵了中国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成为一种楷模。陈逸飞今年频频出现在媒体面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陈逸飞及他的作品,本报记者将他近期的采访整理出来,以此共同纪念这样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21岁初显才华

1977年,刚刚21岁的陈逸飞与魏景山一起,创作了著名的油画《占领总统府》。这是一幅气壮山河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油画作品,造型和油彩记录了一个伟大的历史瞬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彻底结束。

画面上,象征革命胜利的鲜红旗帜升起在伪总统府大楼的顶端,青天白日旗黯淡地蜷缩坠落。值得一提的是,他大胆地从俯瞰天下的角度进行构图,将人民解放军昂扬的斗志和对胜利的欢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幅鼓舞全国人民精神的优秀作品,叫人激动无比,过目难忘,恰恰是因为这幅画,陈逸飞蜚声画坛,并广受关注。

曾创华人画作最高价

陈逸飞1980年自费到美国留学,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并在短时期内获得认可,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随后他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他根据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以137万港元打破在世华人画家油画拍卖最高纪录;1994年,他的《山地风》以186万元人民币被一位收藏家收藏;1997年,《罂粟花》拍得387万港元,他成为英国Marlborough画廊在亚洲惟一的签约画家。

“我是在东西方艺术之间架桥的人。”陈逸飞这样说,他的女音乐家系列大多以西方女性为主人公,画面处理不失传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美国与中国风格融为一体,而这种不同寻常的二元组合,正是其特性所在。

周庄因他而闻名

周庄的美丽不是用语言能形容出来的,而这种美丽正是因为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而被世界所熟知。据悉,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运用油画和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双桥”更让美国人惊叹,当时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但这时周庄还只凝固在一幅画里,而且远在美国。

当年11月,机遇终于降临到了周庄,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想送给邓小平一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礼物,于是他将《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送给了邓小平,并告知如此美景就在中国的周庄。1985年,这幅油画又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从此,周庄在恬静地沉睡了九百年以后,开始以优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想让中国人生活更优雅

让人不解的是,陈逸飞在画界取得如此的成就,但却始终不满足,他还涉猎电影、服装、模特、杂志等行业,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对于这个他很坦然:“1992年我回国之后发现和10年前相比,国人的生活依然千篇一律:所有人都住在单调的公寓单元里,都用挂历来装饰家里的墙壁,并且无一例外地穿着蓝色或褐色的衣服。

我觉得10亿人活得毫无个性,我的理想是要将审美品位带给中国大众。中国人现在的确很有钱,但是,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怎样消费才显得有品位。我希望有一天,中国货可以代表着质量和品位,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时代商报记者 鲁艺 蔡倩 孟园园

评论:

上等情致生产上等生活

回忆不只是一种情绪。

59岁,陈逸飞生命凝结在吴侬软语的江南春色中。丹青与胶片展示的色彩灯影,似乎就暗示着他的体验和追求无法摆脱于精致造就的生活。

在风格化的感知发轫于平和阴柔之中,去者留下的气息依然能够让人用手触摸到湿漉漉的青苔石板。莫奈说:“风景只是瞬间的印象”,而陈逸飞用其视觉而刻下种种风光却始终能够被称之为精品。

陈逸飞贡献的是避免了走上极端的形式主义,而做出的真正来自性灵选择。他说:“一些朋友总觉得我应该像梵高一样,除了画画不要做其它事儿,我就琢磨——梵高在医院把耳朵割掉了,难道也让我把耳朵割掉不成?我喜欢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我喜欢画,喜欢服装,喜欢电影,它们都是美的。我怀着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窥视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

这就是境界,而且跳出了固有窠臼勇气和境界。用接纳大俗的方式来实现大雅的含义。杏花春雨的环境滋润下,他独特的上海式的情调,使得自己的周身氛围显得亲和与协调。忽然我们发现——原来艺术也是可知、可触、可得、可交、可近……

逝者已矣,“丁香空结雨中愁”只应是生者的感伤思念,陈逸飞将艺术泛化于生活,让大众来参与和了解高雅,将高悬于神庙中的美好移入世俗,颇有盗火者的姿态来推介。

周庄之水安矣,独桥孤月寒,丹青笔落,昨夜轻逸扬花,已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