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胡锡进 凤凰论丨吴建民PK胡锡进 又一场路线之争?
这场鸽派和鹰派之争,引发不少围观,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一场“中国往何处去”的路线之争。
虽然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引起了舆论强烈的关注与激烈的争论,从立场来看甚至有了“火药味”,但从具体发言来看,不管是吴建民先生还是胡锡进主编都并没有任何“战意”与“恶意”,双方对话整体还是保持理性姿态。
吴建民先生对于环球时报的批评,是在一个小范围的学术访谈上做出的,所谓激烈的批评其实只占很少的篇幅,但是由于涉及“环球时报”、“胡锡进”这样的绝好标题素材,而在网络传播中无可避免地被放大。
这种放大既说明了,社会中有相当部分的群体对环球时报的观点与风格,存在着相当大的情绪甚至反感,也说明了环球时报在当前中国舆论场中独特的地位。
坦率而言,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一体两面的复杂过程,一方面,它是中国融入而非挑战世界的过程。中国的和平、开放是中国奇迹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崛起也意味着中国正在从全球权力格局的边缘地带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心,意味着中国将承受越来越大的竞争,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中国要坚持和平,也不能回避挑战,而吴建民和胡锡进两位先生的观点,其实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组合。这不是鸽派与鹰派的对立,而是对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所做的重点不同的叙述。
严格来说,在今天的中国讨论鹰派还是鸽派,其实多少有些“标签化”的简单与粗暴。所谓“战”与“和”的纠结在目前来说,并不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急迫选择,而只是一些战略家或是舆论传播者,研究或是消费的对象而已。
大多数中国人更关心的是住房、医疗、教育与“去产能”、“调结构”。相比于前几年中国国力快速膨胀,转型时期的种种困难让中国大众更为务实也更为平和。
身处这样的时代,有人仍然为大国崛起所鼓舞,仍然坚信中国需要坚定不移地捍卫其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也有人认识到,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面临的重重问题所必需的条件。
所以无论媒体如何热炒所谓“中美必有一战,中日必有一战”,老百姓所需要更经常面对的都是工作、物价乃至最近引起争议的电瓶车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热浪虽然让吴建民先生警惕,但它实际上更常常是低收入的青年群体打发时间的产物,他们不过是用政治正确符号下的谩骂来发泄自己的不如意。
在真正体现出民族主义的地方,比如出国、消费和对待外国人,中国人表现的更多的是现实主义。其实在很多时候,中国人对待同胞的冷漠与疏远,反而印证了胡锡进先生关于中国民族主义虚火大于实际的判断。这种缺乏行动的口头上的民族主义虽然对外交官们构成了困扰,但在实际上它的效果仅仅只能止于为环球时报增加市场的份额。对于这样一种情绪进行过于严厉的批判,可能也是一种反应过度,完全可以更理性的分析引导。
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组成。普通人都有情绪与热血上涌的时候。正确看待这种热血,也有可能推动人们在整体和平乃至琐碎平庸的舆论场进行深刻的思考。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人眼中的大国,有无可回避的责任要承担。这一切的前提,是国人能够更全面地认知自身和世界。所以争论应该成为思想进化的契机,而不是社会分裂的导火索,因为不管是鸽派、鹰派,大家都是“中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