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纪录片高三 纪录片《高三》读后感
【观后感一】高三,一个一劳永逸的谎言 看了周浩的纪录片《高三》 ,也是高考三年以来自己第一次真正有勇气去像那台摄像机一样客观而真实的面 对那段时光,面对那时的自己。我们都很善于遗忘,但幸好还有人记得。 在那三年里,我们耳边听到的都是来自老师和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什么“辛苦奋斗三年,幸福生 活三十年”、“坚持下来,以后就轻松了”、“不努力考出去,你将一辈子打在这小县
城里 ”。这不仅仅是所谓 的教育恐怖主义,更是一种毛氏的乌托邦式的谎言,仿佛我们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都会在高考这一瞬间之 后结束,于是在那之后,我们开始用我们的大学时光来休息,来补偿自己那些曾经奉献给考试的青春。
有 的人一休就是十年,于是在毕业前恍然大悟。然而有些人,一休就是一辈子。 我并不想要批判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勤奋,我只是想问问他们为何如此勤奋。是为了那自己从未去了 解的未知的理想?还是为了步入名牌大学的虚荣?还是为了他们即将面对的生命的时时刻刻,那些即使没 有高考,也依然时刻甘愿去做的一些事情。
说来也怪,我学习勤奋,成绩也不差,但回想高中以及之前学的东西,我记得的却寥寥无几,之后也 不会再想着去翻翻看,自己仿佛恨不得把那些曾学到的知识连同那一段记忆全部忘记。
能清晰记得的却是 当年自己干的那些傻事。虽说是傻事,但也无非是谈谈恋爱,看看闲书,和朋友混日子,翻墙逃课此类, 但这一切都与学习无关。
当有一天一个同学在自习上看《忏悔录》被老师大骂,“忏悔啊,晚了!”的时候, 我才意识到原来身边所禁忌的东西并不是与学习无关,而是与高考无关。 后来看过王小波的一篇杂文胡思乱想之后,我对这怪事也有了新的理解。
当他提及其长篇小说《黄金 时代》时说,“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也只有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 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同样,也正因为我受“教育”的十年间,除了考试,一切都是 一种“非”的状态,也难怪我对这些“非”的状态记忆犹新了。
至于“上初中是为了中考,上高中是为了高考”这 样的“口号”,我不禁要问,高考是问了什么呢?你如果说是为了上大学,那么你敢不敢继续回答我的为什 么呢?敢不敢认认真真的面对自己这已经开始, 却从未停止结束的人生呢?!
记得我高中曾写过“为死而生, 为生而死”这样的诗句,回头看看还真羡慕自己当年的才华。 当我通过阅读积累了更多的文革经验之后,我深深的感到,其实文革从来都没有结束。
如果说曾经的 文革是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极刑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文革”就是一次幸福的安乐死,幸福什么呢?人们为自 己不再被处以极刑而幸福,而人们并不知道,那令人恐惧的瞬间已经占据了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
我惊奇 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为了那么一个瞬间,为了那么一个场面,为 了那么一个口号,为了那么一个梦想。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 “三反五反”,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 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大跃进”,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文革”,但它时时刻 刻在混沌中存在。
人民把自己生命的时时刻刻耗尽,耗尽在母亲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里。
当这些瞬间成为母亲生命的时时 刻刻的时候,人民终于说话了。人民扭捏的看着母亲,说“其实人民不需要自由”。 此文为读后感,并非影评,大家可以揣测一下读后感与影评的区别,一个侧重个人思想的全面表达,一个 侧重客观的评论,另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李老师观点持中立态度 【观后感二】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 整个高三,我的书桌后面都贴着一篇从《青年文摘》上剪下来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 清楚了,只记得那是关于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孩子考进复旦的故事,我记得她在文章里写起那个学校沸 沸扬扬的凤凰花,心生向往。
那是 2002 年的冬天,我的世界天昏地暗,我总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哭,后来因为睡眠不足,连哭 都哭不出来了。
整个夏天,我都充满了遗憾,可是我没有给任何人说起我的遗憾。 那是 2003 年的夏天,高考完之后填志愿,我的班主任一直在问我,你已经想清楚了吗,你真的要放 弃吗?我去教务处拿推荐表,教导主任说,你真的就只填这个志愿了么,可以再高一点的。
我的父母说, 你自己决定吧。 后来, 我坚持填上另外一个大学的名字, 我开玩笑地说, 那个学校有全中国最漂亮的樱花啊。
再后来, 成绩单和分数线下来,我看到我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梦寐以求的复旦许多许多,我什么都没有说,启程去了 另外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说,那时候我是多么地恐惧。我的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志愿填错了,我就 要重来一次这噩梦一样的高三,如果这样的经历要重来一次,我是活也不想活的。
所以,我真的只是遗憾,我从来不后悔我做了那样的选择,因为,我真的,很害怕。 看《高三》 ,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时光,彷佛看到了那时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脸。
从高三开始,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毕业班的学生,而我们的的身份界定开始越来越明晰了:优生, 中等生,差生。 前两天在 MSN 上遇到一个小姑娘,说起纪录片来,就讲到了高三,她说:“当时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 哭得一塌糊涂的, 但是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感触, 因为我看的时候刚刚高考完, 可是你现在都大学毕业了。
” 我没有再给她说我是怎样也心酸得一塌糊涂,你知道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忘记,那么当它全部浮出海面 的时候,便是怎样也无法止步。
我还记得我们那个全省最好的高中里,大家是一同经受着怎样地狱式的特训。 我在那一年里买的参考书比我整个高一高二加起来的还多, 我在那一年里做掉的题比我以往十几年加 起来的还要多,我在那一年里上课说的话传的纸条,是我迄今整个人生最沉默的时期。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励了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梦想,总之在那样的岁月里开始思考人生的 去留,想远走高飞,就是无论如何都想远走高飞,书柜上贴满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全部都是励志的话。
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一起起来的还有小心翼翼的母亲,她总是会比我早起来半个小时,做好早餐才把 我叫醒,然后我再行尸走肉一样梦游在上学的路上;睡觉的时间从凌晨一点到五点不等,有时候做题做得 疯了,就一头栽进去,等到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早都已经没有办法睡死过去了,又或者,在不知不觉的 时候已经在桌子前倒下了。
困,就是困,除了困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前是个熬不住夜的人,经过了高三,连通宵都不怕了。 我那时候并不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所以高考的时候在班上考了个第三让所有的人都跌破了眼镜,我 的班主任说,你果然就是那黑马。
可是我爸说,你很辛苦了,真的很辛苦了。 开学之初的时候我就死缠烂打地在班主任那里哀求,和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坐在了一起,开始像他一 样每天在下课以后拖住不同的老师问不同的问题,每天都问,每天每天都争论不休;我开始向他一样每天 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题再做题,下午放学也是做题再做题,做到天黑了再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再 做题。
大量的卷子、习题册、还有自己买的各种参考书,每天都有任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那时候连累都不觉得累了,只是想着,赶紧考完吧,考完了我要好好睡半个月,然后,我一辈子也不 写字了。 后来高考,我的同桌莫名其妙地落榜了,他就是与我截然不同的那一个,他的志愿,稍稍高了那么一 步。
他留在了当地的一所大学,成绩一直很好很好,后来,保送去复旦读了研,就是那个我最最向往的复 旦。 他落榜那一天,我翻同学录,看到他曾经写着:为了我的北大,你的复旦,我们都要拼了命啊。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稍有察觉,其实人生才刚刚开始啊。 在片子的开头,班主任说过,请你们拿出半条命给高三,没有人会因为太用功太努力而不行了的,所 以我不要你们的一条命,只要半条。 几乎所有的人都搭上了半条命,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还有家长,大家像抗敌小分队一样成立了 一条统一战线,人人自危。
病态的究竟是我们,还是社会。 看到片子中他们着魔了一样的生活和口号,其实我们的努力不过都一样,全部来自于内心的恐惧。
有 人哭着挣扎着往前走了,有人放弃了逃避了,有人茫茫然不知所以。 如果病态的是社会,那么我们之所以要变得那么病态,不过是因为我们恐惧于我们不能生存下去,我 们都想生存下去,看到广阔的天空和所谓的梦想。
我有一点想要追访一下这些学生后来都变成了什么样子,在考进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遭遇到 的,是和当初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说什么辛苦这一年幸福千百年, 说什么一生之中最苦的时候, 那都是为了他们的斗志而故意说出的话, 实际上无论高三这一年如何,走了还是留下了,狗血的人生还没有拉开帷幕。
我用整个大学的时光来弥补了我在高三那一年损失掉的娱乐和休闲时光, 毕业以后漂泊到了另外的城 市,然后开始了一轮有一轮的死磕,我总是在想去他妈的教育吧,谁他妈也没有给我说过人生是这样的莫 名其妙充满了势利,谁也没有给我说过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可是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公平。
我那曾经彪悍过的半条命,竟然不知不觉就走丢了。
昨天晚上我看完了这个片子,什么也写不出来,一觉睡过去却梦到了自己拼命拼命在做题。 然后,今天,北京下了雪。 看着这样的冷清清,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自从高三之后,我再也没有拼命去做过一件事情,哪怕 是半条命。
总想着走捷径,在别人的一劳永逸面前常常迷失自己,隔三差五地被生活打败,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 着放弃吧天塌下来也有个子高的人顶着地塌下去也有矮的人垫着。 我真的以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却远远没有走出来。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啊,我总是在想,我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五年前的那个自己呢? 我亲爱的高三的孩子们啊,你们不要被幻觉蒙蔽了双眼,人生正在不怀好意地看着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