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的时尚一样很精彩
王铮,迷恋文字、华服,置身时尚媒体,却希望做个圈内的槛外人。
海派生活
不管成熟还是稚嫩,大牌还是小众,所谓无形间触动人的心灵,并且一直持续下去,这便是杂志吸引读者的功力所在吧!
职业病使然,平素对各式各样的杂志总爱一探究竟,除了每次回香港必去Page One书店的杂志专柜,也喜欢翻看杂志中专门介绍各种小众杂志的栏目。前两天在一本杂志上翻到介绍专门为孩子开办的时装杂志《Kid’s Wear》,印象很深。
这是一本1995年创刊于德国科隆,每年只分两个时装季出版的杂志。尽管是儿童时尚杂志,制作规模绝对不是小儿科,同时并不售卖奢侈品牌和浮夸生活方式,而是通过儿童纯净的眼神和微笑突出生活、服饰和儿童个性之间的关系。最为惊喜的是他们居然邀请到一些世界顶级的摄影师掌镜,如 Martin Parr、Nan Goldin等。
《Nylon》是我很喜欢的一本杂志,虽说是美国出版,但是很有前卫创新的英伦范儿,选题和图片涵盖Pop时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艺术、美容、音乐、设计、明星、科技、旅游等)。特别喜欢它演绎时装潮流的拼贴方式和时装大片随意自然的拍摄手法。看了好几年后,我才明白了杂志名称的由来——New York + London的合称,这两个城市原本就是Pop时尚文化的重镇!
一直很佩服日本杂志商对于出版小众刊物的胆识和策略。看似目标市场非常有限,但重点在于他们定位的稳和准。比如针对一些经济条件良好、品位不俗又有着怀旧情怀的白领人士,他们专门定位 “Shabby & Chic”风潮的怀旧良品生活杂志。你可以发现各大时尚都市中,这种推崇上世纪50年代老旧时尚风格的潮流正在静静弥漫,好似香港有这种风格的时装概念店 “Initial”,上海桃江路上新开的“老麦咖啡”。
又比如日本针对成熟多金而有品位的精英男士时尚杂志《LEON》,他们的模特绝非年轻俊男,而是眉梢眼角充满皱纹和风韵的老男人,一样畅销。
日本媒体市场大牌杂志与小众杂志各取所需、各自精彩的成熟局面,的确值得中国的媒体同行借鉴和学习。好似目前中国杂志市场(特别是女性时尚杂志)的现状就是:读5本与读1本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本本誓要攻陷所有的读者兄弟姐妹,并且几乎所有的杂志都为了奢侈品牌广告客户竞折腰。曾经读过洪晃为她的杂志《世界都市iLook》写的一期有关“品牌红卫兵”的卷首语,看完忍俊不禁。也只有口无遮拦、快人快语如她,才能如此一针见血、嬉笑怒骂地把中国媒体与奢侈品牌关系的现状形象地调侃了一番(包括她自己的杂志)。
又比如著名设计生活杂志《Surface》进入中国后明显水土不服,“拾来” 的国外内容尚能保持一贯水准,但与本地编辑内容无论从选题到视觉来看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编辑主观上未必不想淡化这种差异,但中国本地的设计文化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失衡和不成熟以及产业资源和设计人才的单一却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晚些时候,在英国读书时的一位香港同学询问我有关杂志编辑的事,借此我知道了《Little Thing恋物志》这本新杂志。的确很小众,一个季度一刊,足以考验读者的耐性。当我有一天偶然在上海的龙之媒书店发现之后,里面的蕾丝制作、美得纯粹的插画、有着彼得·潘小圆领的碎花连衣裙和流动于字里行间的古着气息仿若把我拉回了单纯而静好的少女时光。不管成熟还是稚嫩,大牌还是小众,所谓无形间触动人的心灵,并且一直持续下去,这便是杂志吸引读者的功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