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顾艳转 《小顾艳传》的叙事策略——文学论文
《小顾艳转》是严歌苓“穗子”系列作品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叙述小顾的生活景象,写出了一个傻的可爱又世故多情,不得不背叛丈夫却又对丈夫一片真心的鲜活饱满的人物。本文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小顾艳转》,并试图探究此篇小说中严歌苓精心编排的叙事技巧与思想内涵之间是如何达到完美统一。
一、叙事视角
著名语言大师托多罗夫指出 :“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 出现 ,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 ,某处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视点问题具有头等重要性确是事实 ,在文学方面 , 我们所要研究的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
”①《小顾艳传》中,叙述者在讲述中娓娓道来。由全知叙述、第三人称限制性叙述、自由间接引语等交替进行。
文章开头,叙述者为了制造悬念,用故事中的人物来叙事,穗子的所知所见达到了设置悬念的目的。主人公小顾的出场是在大家的瞩目中实现,叙述者并不全部采用全知全能的全知叙述,而是有限的全知叙述。比如“艺术家协会大院里的人都记得小顾嫁进来那天。
”②124这里的全知叙述,是借助故事中的旁观者也可以说是参与者来完成的 , 叙述者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给读者一种压迫的权威感。即使叙述者是全知人物,但他的无所不知是隐蔽的,并且是不容易被读者觉察到的 。
然而,叙述中的权威毋庸置疑,“小顾告别时杨麦就那样看着她,眼神死死的。……让彼此都坚信,他们做到了至死不渝。”③142这种隐蔽的全知无所不在 ,主人公与叙述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我明知她的下场不妙,但爱莫能助” 。
这种视角又轻易地获得了一种逃避性 , 叙述者无所不在却又不必介入其中 。
正像申丹所言:“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居高临下,通过其叙事眼光或表达方式暗暗地对人物进行权威性的评论,人物对此一无所知。在某种意义上,叙述者是在与读者暗暗地进行交流。”④238当全知叙事转变为第三人称限制性叙述时,潜意识中我们已经接受叙述者所呈现的价值观,读者对故事中人物的“错误”想法摇头的同时,更为主人公的命运唏嘘不已,叙述者的感情已经被读者照单全收。
《小顾艳转》中叙述者的叙事角度常常在进行不停的调换,拉近读者距离,使读者接受其观点,并与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做到此,技巧方面最重要的是叙述者能自然地对外视角与内视角进行切换。“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外视角’指的是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眼光来叙事,‘内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
人物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而故事外叙述者的眼光往往较为冷静、客观、可靠。从这个角度来看,‘内’与‘外’的区别常常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区别。”⑤227来看下面一段:
a“小顾,托尔斯泰是哪里人?”b小顾知道大家又开始不安好心。c不过她想,d我又不是一年前才嫁过去的小顾,书读不懂书名还能读得懂吧?e她下巴绕了一百二十度。意思是,你考谁呢?!小顾的下巴、肩膀、腰肢、屁股特别生动,会反驳、提问、嗔怪。f杨麦常常想,假如她是一个哑巴就美好多了。⑥125
这是《小顾艳转》中小顾与邻居们的对话及心理活动。这里,人物的视角取代叙述者的视角,读者看到的故事即是经由人物的眼光得来。当然,叙述者的眼光更深地隐藏在背后。a邻居的问话,叙述者从全知叙述退出,让位于第三人称有限叙述。
b与c极有可能是叙述者的描述但也有可能是小顾的想法。从c可以看出,d显然是小顾的内心想法。e为叙述者从自己的角度对小顾的描述。而f则又悄无痕迹地转换成杨麦和隐含作者的想法。
这里隐含作者是指在“作者写作时, 他会创造“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可以说,尽管读者能不时地通过自由间接引语等表达手段直接读到小顾的内心想法,但总的来说,读者仍然在通过全知叙述者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通过上面一段的分析读者会得出以下信息:邻居瞧不起小顾;小顾既天真可爱又熟谙风情;丈夫杨麦对小顾的无知卖弄不满意。由此得出更深一层的是人性复杂的一面。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严歌苓不愧是训练有素的技巧高手,她知道如何抓住读者的心理,并不失时机地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小说中,作者主要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者穗子的视角来展现历史,少年的穗子无法进行历史的反思,作者很巧妙地“跳角”到成年穗子,以此完成视角的转换和历史的反思。女孩们偷窥了顾艳和黄代表的情事之后,恶作剧般编成绕口令来羞辱顾艳,即使女孩们看到了她眼里的讨饶也不会想起,她们脚上穿的鞋子是小顾阿姨给代买的,她们的一部分零食是来源于她。
文中这样写道:“她们已经学会心硬。她们在找到一个人,可以给她一点小虐待时,绝不因为自己没出息的刹那心软而放过她。
”这里出现的叙事视角是成年穗子,她的反思和隐隐的愧疚。这里隐含作者与第三人称叙述人重合,文本中语言表现出的价值观不仅是叙述人穗子,更是全知叙述者-----作者的意识形态眼光,正如申丹所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眼光不仅涉及他/她的感知,而且也涉及他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情感态度。
”⑦221 这里是借助成年穗子来表达叙述人的看法,书中还交叉有少年穗子参与的女孩子们的话语,旁边是成年穗子的评论。
1)“小顾阿姨你肯定念不好这个绕口令,不信你试试!”
2)小顾像是被一群小猫崽围住的大雌鼠,显得那样庞大笨重,愚蠢可笑。
3)“说呀,小顾阿姨。不说不放你过去。”
1、3是少年穗子和女孩们的话语,2是少年穗子或者叙述者的眼光与评价。成年穗子是一种客观的评述,更像是看戏人的眼光,少年穗子对小顾的求饶无动于衷,但成年的穗子不是这样,她在杨麦喝醉酒后意识到:“曾经他和小顾间的亲密,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此处是穗子在听到杨麦醉后叫小顾的瞬间感受。虽然是第三人称限制性叙述,但叙事焦点已经让读者体味到了叙述者的良苦用心与作者的人文情怀。此类聚焦模式不仅使得故事真实可靠而且因为能够直接让读者产生参与性共鸣而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度。
我们很清楚一点,即无论何时形式技巧是要为故事本身服务的,如果太在意小说的形式,必定会削足适履,进而减弱故事的思想内涵。然而,我们相信优秀的作家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途径。值得欣慰的是,严歌苓正是这样一个出色的作家。
二、叙事时间
在叙述策略分析上 ,按照热拉尔·热奈特的定义 :“ 预叙指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 ,倒叙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 ,时间倒错指两个时间顺序之间一切不协调的形式 ,包括倒叙与预叙及其它” 。⑧
我们可以通过对《小顾艳转》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的基本叙述框架是回忆,因为小说的起点是“现在”——1999年,但故事的大部分内容发生在1961-1974之间。从小顾出场开始基本采用正常时间的顺序叙述,即在倒叙的大框架下采用顺叙,在某些细节上叙述者会提醒我们这是倒叙,如从小顾嫁进艺术大院开始是倒叙。
“所有人都看出其实是小顾玩了命换来了杨麦。”是预序。文章中间又穿插很多预序与倒叙,比如小顾对自己刚嫁来时和女孩子关系的回忆,十几年后穗子的记忆,等等。
预序的运用在拓展叙事纬度的同时也能扩展小说的叙事内容,这些预告通常会对故事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甚至会使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戏剧性转变。如“假如不是一帮孩子在四楼顶瞥到了一眼,凹字形楼里的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小顾和黄代表的真实关系。”这句预告,接下来的故事是孩子们戏谑小顾,杨麦在劳改所得到很好的照顾,而最后的结果是小姑和杨麦的离婚。
由此可以发现,过去与现在是一种交叉错位的状态,预叙与倒叙此出彼伏。此种叙述方法,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并产生一种参与性的醒悟,同时避免小说的平白直叙,叙述行为变得富有动感和韵律性 。
叙事距离的运用上,严歌苓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审视,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她的理智而又清醒的叙述口吻,正像一个亲历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
三、叙事语言
严歌苓是擅长讲故事的作家,她的语言简洁、凝练、幽默中不乏讥诮,从而使她作品的整体叙事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冷静。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够从中触摸到历史背景下命运的无奈与悲哀。
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戏谑,叙述者常常采用俏皮的语调来叙述,文中在描述孩子们在天台偷窥每个窗子的秘密时,写到:上映的戏剧都是极短的片段,有时只是惊鸿一瞥。将它们连缀成连续剧,还得靠想象、推理。最主要的,要靠幕后的跟踪考察。
“戏剧”、“连续剧”、与“惊鸿一瞥”放在一起,可以说是语言的错位,作者正是采用语言的错位达到调侃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小顾的天真无邪的蠢话,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资,俏皮的话语、滑稽的画面传达出的不仅是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也包含人性的复杂。
小顾是作者塑造出来的真实可信,性格饱满的小市民形象。作者在《有个女孩叫穗子.自序》中写道,“个人的历史从来都不纯粹是个人的,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从来都是个人的。”⑨这句话验证了个人是历史的创作者,强调了个体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当历史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时,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严歌苓是“文革”的亲历者,此篇文章的背景也是“文革”,在众多有关“文革”的作品之中,《小顾艳转》是独特的。因为作者的语言是宽容、温和甚至是俏皮的,没有情感的宣泄,使得她的语言能够在冷静与理智的节制下,穿插幽默与嘲讽。并能够在表面的语言下传递出深层的内涵。
《小顾艳转》是作者将好的叙事技巧融入到一个好的故事中去,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严歌苓的独特在于,她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将技巧为我所用,并且暗暗服务于故事,同时天衣无缝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严歌苓不愧是一个技巧高手。《小顾艳转》不仅呈现出了全新的叙事深度更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
① 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北京社科出版社1989年版,第65 页。
②③⑥ 严歌苓:《穗子物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第142页,第125页。
④⑤⑦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第227页,第221页。
⑧ [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北京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⑨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参考文献:
[1] 严歌苓.穗子物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美] 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