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善对话 《商道》:对话重庆力帆实业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2018-03-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重庆衍生出了一个名头很响,江湖味很浓的摩托制造群体--重庆摩帮.而重庆力帆集团的董事长尹明善也正是当时这一行业体系的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重庆衍生出了一个名头很响,江湖味很浓的摩托制造群体——重庆摩帮。而重庆力帆集团的董事长尹明善也正是当时这一行业体系的领头人。

如今,当我们再次转身,回望过往那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当时的一批摩帮名人早已销声匿迹,而依然留在我们视线当中的,是眼前这位年过七旬却依然精神炯烁的老人。

我们无法评价2005年尹明善进军汽车领域这一举动是否成功,也无法评论尹明善的汽车之路能否延续昔日的辉煌。但至少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他在商业市场中努力奋斗的身影。

片花

他  是同龄人眼中的佼佼者  也是同行业者眼中的疯子

从一名47岁的出版社编辑到一名亿万富翁

从摩托车制造业到创造汽车自主品牌

尹明善   

历经二十四年时间  成功的抒写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解说: 1938年,尹明善出生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重庆市涪陵新庙镇。1950年,12岁的尹明善刚刚沐浴了新中国的阳光,却因为家庭的地主成分,和母亲一起从镇上被赶到了人烟稀少的乡下。荒山坡上一间破烂的茅草房,成了尹明善和母亲的栖身之地。一贫如洗的处境,让母子俩的生活一下子像一团青烟漂浮到了空中,没有了着落。

尹明善:人总是要活下去,于是我就观察了一下,在我们那个街上,有些人做着生意,他还是能够养家糊口的,所以我算了一下,我卖缝衣服那个针的话,也许能够求生。所以呢,就想法找一个朋友的朋友吧,反正他的母亲,借了相当于现在五毛钱的钱,就买,五毛钱能够买多少针呢?大概一分钱可以买到五颗针,十分钱就五十颗,只能买两百多颗针,就端那个小的竹盖沿街叫卖,我到处叫卖,到一个地方去要吃三餐饭,要住账篷,每餐饭五分钱,账篷也得五分钱,就是每天我的基本生活费两毛钱,就是每天我至少要有两毛钱的毛利,我才不会亏损。

但是每天都能赚到三毛的毛利,甚至四毛的毛利。   

解说:一年三百多天,十二三岁的尹明善风里来雨里去,孤独地行走在乡镇的石板路上,在沿街的叫卖声中他有了生活来源,也悟出了做生意的诀窍。

尹明善:沿街叫卖的时候,我知道一定要吆喝,如果不吆喝的话卖不出去,所以一天到晚都叫,买起(批)发价洋钢针,一天都这么叫,人家一听谁谁谁,真的,住在家里边的人听见了,她要买针,她听见吆喝声就出来了。所以吆喝声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赔钱赚吆喝是一件不合算的事情,我说不一定,如果你真把吆喝赚回来了,你就把你的知名度赚回来了,把你的品牌赚回来了。

解说:尹明善靠吆喝叫卖针头线脑养活着自己和母亲,时间一晃便过去了两年。这时候母亲告诉他,要读书,不读书则无为,母亲的这句话,像尹明善手中卖的针一样,刺在了他的心上。1953年尹明善从涪陵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来到了重庆市求学。

因为没有钱,他靠给别人做考前辅导,来换取自己考试期间的食宿费,公榜那天,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饱饭,而有些晕晕沉沉的尹明善,却清清楚楚地看见红榜上有自己的名字。他考上了重庆最好的中学,重庆一中。也许是吃不上饭的尴尬,刺激了尹明善的自尊,他成了全校最用功的学生。

尹明善:当时图书馆的官长姓周,他悄悄跟我说,你是全校借书最多的一个学生,我可以给你破格,怎么破格,允许我到图书馆里边去找书,一般都是在外边翻什么卡片,在门口,弄那个卡片去又没有书了,你可以进来,只要没有人你就偷偷进来,他就是因为我这种好学所感动,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哪,好学上进开拓有益,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我想跟我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时候奋发有为分不开。

解说:1958年,尹明善高中毕业准备高考,他的6年中学阶段就要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段日子他连做梦都梦见大学录取通知书飘然而至。梦见母亲看见录取通知书时,开心的笑容。然而就在这时,尹明善的大学梦却被一场暴风骤雨无情的打碎了。  

尹明善:团籍都给去掉了,在那个时候所谓没有政治生命了,那是吓死人的事情,还有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比较左的那种气氛,比如说当时跟我比较相好的女朋友,就是因为受批判就跟我分手了,连我唯一的一个亲人,我的亲哥哥,就是因为我受了批判,十八年多和我不往来。

解说:尹明善被发配到工厂改造,1961年他又被升格为反革命,蹲了九个月的监狱,之后又回到工厂接受监督改造,这块阴影像重庆上空的迷雾笼罩在尹明善心头,整整二十一年。

尹明善:一般都是保卫科长、车间主任,都是用训斥的口吻,好好改造,不准你什么乱说乱动,你在一个牛鬼蛇神里面,那个劳改队伍里面劳动,什么都不能干,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里面一个,是解放初期的北大研究生,学经济的,叫何征。我后来突然想到,干脆教我学点英语行不行,花了几年时间吧,可能花了两三年的时间,也把大学英语那个八册全部学完了。

解说:生活的艰辛,精神的压力,过度的劳累,使尹明善患上了很严重的胃下垂。那时身高1米87的他,体重却不到100斤,他瘦弱的像山道边长出的细竹竿,风一吹,就会失去重心。在那个知识分子受屈辱的时代,许多人消沉了、迷失了,而尹明善却没有,他曾经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来描述他当时的心态。

字幕 :

一只猫刚走进一间屋子,一阵风吹来,门自动关上,猫被困在屋里,聪明的猫会时时保持蹲伏的姿态,等待一阵风再度吹开这扇门的时候一跃而出。那个时候我就是这样一只伺机而动的猫。——尹明善

尹明善:所谓的孤独,反而给了我大量的时间去饱读诗书,涉猎了各种各样,那个时候只要能够拿到的书,学什么数理化天地生,什么样都钻进来一点。

解说:虽然尹明善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可是知识对于尹明善来说却有着无法抗拒的魔力。此时的尹明善虽然囊中羞涩,却是一个知识上的富翁,在这21年特殊的大学里,尹明善不知不觉间完成了知识资本的积累,1979年中央开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尹明善得到平反,终于冲出了那个让他窒息的小屋。

恢复工作之后,尹明善做过电视大学的英语教员,也做过英语资料的翻译员。当重庆出版社恢复,并且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的时候,热爱读书的尹明善认为出版社编辑这项工作非常适合自己。

尹明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的人生回忆起来完全不同,因为那个时候,出版社不像现在那么多,编辑也不像现在那么多,那个时候大概出版社编辑的话,那社会地位非常非常高,不但会编书,更主要是我把经营完全弄明白了,我居然那个时候我也会电脑程序,那个时候大家都是用Basic那个程序,很简单的,但是我可以把它打印出来一本东西,叫做书籍盈亏预测表。

预测这本书能够赚钱还是亏损,编什么样的书,怎么样的印刷,怎么样的发行,这一套完全的胸有成竹。

解说:而就在1985年,尹明善却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之下向重庆出版社提交了辞职申请,扔掉了当时在人们眼里看来,来之不易的铁饭碗,下海做了一名书商。

字幕:

那个时候,我一直坚定的认为,在读书人的生活当中最需要两件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却仅仅能购买一张重庆飞往北京的机票,我不甘心。所以我下定决心要下海经商,赚好多好多的钱,然后去完成一个读书人最基本的梦想。

——尹明善

尹明善:那个时候我去辞职的时候,让我们那个社长也感到非常惊讶,所有的亲戚都反对,那么好的位置,那么高的地位,你干吗要去当一个小个体户。好,最后无论谁劝说,都动摇不了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