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逝世十周年研讨会在沪举办
4月10日,在艺术家陈逸飞逝世10周年之际,沪上知名艺术家、学者以及陈逸飞的亲友陈逸鸣、陈钢、陈燮君、谢春彦、林明杰、肖谷、张安朴、吴梅森等在“克勒门”相聚,探讨陈逸飞的“大美术”理想,缅怀这位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艺术家。
研讨会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是陈逸飞少年时的朋友,他回忆,陈逸飞自幼热爱一切美的事物,酷爱电影,陈逸飞后来倡导的“大美术”概念是其少年梦。1990年代后陈逸飞身体力行,在各领域进行探索,并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05年4月4日陈逸飞还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项目拿出方案,4月10日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认为,陈逸飞作为艺术家十分能体现上海的文化,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他的主题性绘画已经成功了,到了美国,又创作了《水乡》这部分作品,又创作了“音乐”系列题材的作品,同样也有很高的高度。如果从每个阶段来解读陈逸飞,他是不断在攀登高峰,他不是攀登在高峰处停下,而是继续攀登新的高峰,这种精神对于艺术家或整个上海都是要弘扬的。
和陈逸飞一起开创田子坊创意园区的吴梅森提出,陈逸飞还有“大美育”的理想,却没有来得及去实践。谢春彦也认同,陈逸飞对改善国内的美术教育有许多设想,也曾试图办学,但都没有办成。
“陈逸飞找回了遗失的上海味道。”画家黄英浩曾担任陈逸飞拍摄的电影《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的艺术总监,自己从画家走入电影领域,完全是受陈逸飞的影响。这两部电影和陈逸飞的“海上旧梦”系列油画一起,在国内外掀起了对上海的怀旧热潮,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明显受到陈逸飞艺术的影响。黄英浩说,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正在大改变,大量老街区、老房子被拆迁。陈逸飞抢救性地拍摄了很多上海资料,其中包括苏州河沿岸、老城厢、外滩等区域。
相关电影胶片多达135盘,当时存入上影厂库房。然而,黄英浩担任2010年世博会系列纪录片《视觉上海》总导演时,想利用陈逸飞的电影资料时,却一直没有找到。与会者还提及陈逸飞拍摄的犹太人在上海的纪录片《逃亡上海》,陈逸飞曾有意愿将所有胶片捐赠国家,但如今这些胶片也不知去向。他们呼吁有关方面以及知情者提供帮助,找到这些珍贵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