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的孙子 史家的傲然风骨赵俪生 山东潍坊赵俪生:历史学家的风骨
倘使学术环境更好一些,历史给这位学者更自由的环境来发挥他的天才,赵俪生的学术成就或许会更高一些吧!
作为人口大省,20世纪的山东,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当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傅斯年。他的讨宋子文、孔祥熙的政论檄文,直接导致了宋子文的下台。宋朝文人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曾用“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称许韩愈,用这句话来形容傅斯年,也恰如其分。傅斯年之外,历史学家赵俪生也是一位很有成绩的历史学家,学术之外,他为人处世的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
赵俪生原籍山东安丘,隶属潍坊,生于1917年,当时,他的山东老乡傅斯年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赵俪生家境贫寒,幸好那时候的农村与城市可以自由流动,在他10岁那年,为了生计,他的母亲带他逃荒,来到了青岛。在青岛,赵俪生勉勉强强接受完初、高中教育。为养家糊口,高中时期,他就有意识地翻译文章投稿来赚取稿费,以贴补家庭。
虽然民国时代充满着愚昧、贫穷与落后,但在教育方面,基本的公平还是有的。高中毕业之后,一穷二白的赵俪生决定去北平投考大学。凭借自己的努力,这个贫苦乡村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鲤鱼跳龙门,一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清华,赵俪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杨树达是他的中文老师,吴宓是他的英文老师,冯友兰是他的哲学史老师,张申府是他的逻辑学老师。在众多教师中,他最佩服的是闻一多。闻一多的《诗经》、《楚辞》研究给了他很大的思想启迪。晚年的赵俪生,学术转向先秦文化史,可能就是受闻一多的影响。
研究民国知识分子的学者谢泳,喜欢以学生运动来划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果说傅斯年是典型的“五四”学生一代,那么,赵俪生则是典型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一代。
在上世纪30年代,最牵动学生心扉的,无疑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对学生运动,赵俪生是积极的。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领袖是蒋南翔,看到赵俪生如此积极,蒋南翔专门跟他谈了话,希望发展他入党。赵俪生经过深思熟虑,对蒋南翔说:“我走不成布尔什维克的道路,我受不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我愿意做一个全心全意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这段话,典型地体现了赵俪生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他赞同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另一方面,他又有知识分子的书生意气。革命是需要纪律来约束的,当革命需要他牺牲个人的时候,赵俪生又对自由过于留恋。终其一生,赵俪生都在革命与自由之间摇摆拉锯。
“七七事变”后,赵俪生参加了抗日战争,并一度去了延安。这一时期,他利用两位叔父都是民主人士的优势,与国民党展开文化斗争。抗战胜利之后,倾向共产党的赵俪生在华北大学教书。在这期间,赵俪生与成仿吾曾发生龃龉,从中很可以看出赵俪生的个性。
当时,北平即将和平解放,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传达中央命令,要求华北大学接管中专院校和文化部门的任务,并对此组织讨论。讨论地点设在了吴玉章校长的大厅里,群贤毕至,讨论热烈。
在关于北平各大专院校教师都要到军管会的文管会报到并办理登记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分歧。有人主张,不管年龄老少,全要亲自前来报到;有人觉得不太实际,还举眼睛看不清楚的陈寅恪为例,建议身体不好的可由家属、朋友代替报到。
这时,时任副校长的成仿吾操着湖南口音声音豁亮地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机关来报到,来办理登记,一定要亲自来,本人来,不得由别人代替,因为……这是个态度问题!”成仿吾的这句话,让赵俪生非常生气。他觉得成仿吾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把自己当做征服者,把知识分子当做被征服者,进而要求他们出来迎降臣服。
听不下去的赵俪生发言了,他以十月革命后列宁优待俄国的知识分子的往事做例证,指出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比中国的知识分子嚣张得多。在面对知识分子的谩骂时,列宁不但不同他吵同他骂,反而带着东西去看望他们,等其回心转意,为苏维埃共和国工作。赵俪生说,这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还特别提高嗓音说:“特别值得成校长学习。”顿时,现场鸦雀无声。严词批驳了成仿吾的赵俪生很快接到了调离华北大学的通知。
照理说,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教训之后,赵俪生应该循规蹈矩了吧。毕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然而,赵俪生性格中的书生意气很快再一次发作了。这一次,他得罪的是郭沫若。
新中国成立后,赵俪生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编译局,负责编译工作。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院长是郭沫若,开院务会议时,赵俪生亲眼看见郭沫若拍着桌子训斥吴有训和陶孟和。他回忆说:“吴有火性,不服,跳起脚来同他吵;陶则安安稳稳地承受这种凌辱,其状甚惨。”
要知道,吴有训是民国时期第一流的物理学家,而陶孟和则是民国时期第一流的社会学家。郭沫若的所作所为与成仿吾的行事作风颇为一致。对此事看不惯的赵俪生再次站出来,为吴有训与陶孟和鸣不平。结果,赵俪生最终被迫辞职,要不是艾思奇介绍他去东北师范大学教书,赵俪生就成失业人员了。再后来,在各种政治运动中,赵俪生总是管不住他的书生意气,而吃亏的,永远是他自己。一顶右派的帽子,差一点让他家破人亡。
赵俪生最好的时光是在他的晚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赵俪生在兰州大学得到了发挥的机会。当时的兰州大学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当年秦晖报考赵俪生的研究生,初试、面试都好。但是秦晖的视力非常不好——先天性青光眼,右眼失明,左眼视神经萎缩,裸视力0.
2,矫正视力也仅0.7。对此,学校相关部门有不录取秦晖的打算。赵俪生知晓后,表态说:“如不招秦晖,我就一个也不招了……秦晖就是失明,也可以成为又一个陈寅恪。”最终,兰州大学招了秦晖,而秦晖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第一流的学者。赵俪生的学术眼光,不得不让人佩服。
面对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学者赵俪生,我常常在想:倘使学术环境更好一些,历史给这位学者更自由的环境来发挥他的天才,赵俪生的学术成就或许会更高一些吧!(林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