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个人生平介绍及其相关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中 文 名:王羲之
外 文 名:Wang Xizhi
别 名: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
国 籍:东晋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琅琊(今山东临沂)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职 业:官员,书法家
信 仰:道教
主要成就:创作书法
代表作品:《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称 号:书圣
目前看到的各类史书中都记载王羲之和夫人一共有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王羲之唯一的女儿我们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后来嫁给了浙江余姚的刘畅。她和刘畅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刘瑾很有才华,曾近担任尚书,太常侍卿,在仕途上很有成就。女儿刘氏,嫁给谢奕的孙子,生了一个儿子,是著名诗人谢灵运。
王羲之的儿子在书法上都多少有些成就,大儿子王玄之擅长草书和隶书,但英年早逝,没有后代。次子王凝之同样在草书和隶书上表现出色,他的妻子是才女谢道韫。三儿子王焕之草书很厉害,继承了父亲的笔法最多。四儿子王肃之担任过中书郎官职最大。五子王徽之,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六子王操之也是往仕途发展的一类。小儿子王献之是最为人们称道的王羲之的后代,他也是在众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的一位。
王羲之的书法同他那本就是书法大家的王氏家族分不开,他先是像自己的父亲王旷学习,后来又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在卫夫人那里王羲之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形成了一种媚妍之风。不过王羲之从卫夫人那里学到除了书法,还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处世之道。所以王羲之才会不满足于现状。心怀大志遍访名胜古迹,通过观摩前代书法名家李斯、钟繇、张芝等人的书法篆刻,王羲之博采众长,归纳创造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格。
王羲之一改秦汉时期的书法只重视实用的风格,他在一种历史的层面之上,在书法史上开拓出了以个广袤而雄阔的新天地。以不同于前人的笔法,创造出东晋之时最为完美的体态。王羲之书法中,字的结构变化和笔法的转换都后人称道。虽然是有着独到的匠心,但是没有矫揉造作。成文的字体筋骨深厚,刚柔相济,点画之间是简洁凝练。古时孔夫子推崇做人做到文质彬彬才是最佳,而王羲之的书法就是文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彬彬正好。
王羲之几十年刻苦练习书法,所以他当时写下的作品自然是繁多的。然而实在因为王羲之所在的东晋距今已经超过了数千年,所以并没有流传下来的真迹,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拓本和临摹的作品。但是就算是唐朝临摹的范本,其价值依旧不菲。世人知晓的王羲之的作品,有草书《十七帖》、《初月帖》、《龙保帖》等。行书作品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平安帖》、《何如帖》、《寒切帖》等。
楷书作品有《黄庭经》、《曹娥贴》、《佛遗教经》等。在王羲之的众多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名声最大的当然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过此序在王家人手中当作传家宝被保管近两百年后,几经流失,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获得。推崇王羲之书法的李世民甚是喜欢《兰亭集序》,所以命人用当时最为精巧的双钩法临摹了十本。唐太宗驾崩后,《兰亭集序》真迹随其一起埋在了昭陵。
王羲之的字摆脱了汉魏时期的书写风格,自成一家,对后世的影响比较深远。王羲之字的风格平和自然,字整体走势委婉含蓄、劲健优美、自然健秀。其代表作《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还比较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各种书法字体,精心研习字的体态走势。心里在临摹的同时,手也跟着心在动,能取百家之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精华储藏在自己体内,冶炼成自己的东西。
王羲之少时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烁卫夫人。卫夫人就给学习书法的小王羲之讲了当年东汉张芝练字的故事,说他为了练好字,整天在家门口的池塘边蘸水研磨,时间久了池塘都成了墨黑色。不过张芝的草书写的极为灵动,人们也称他为“书圣”。王羲之听了,也模仿张芝的行径,在池塘边洗涤自己的毛笔,到了后来他所留下的墨池比当年张芝的还要多。因为王羲之练字的时候极为专注,所以他的笔力也是雄劲有力。
据说王羲之随同皇帝祭祀的时候,皇帝要他在木板上写下祝词,再交由木工削刻出来。令木工没想到的是,他将木板削到原来的三分,王羲之的字才见底。王羲之专研书法并不自满,他在卫夫人那里就深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于是王羲之遍访名山大川,观摩了四处的碑刻和古迹。他先是欣赏诸多大家的名作,然后从中汲取了他们的长处,在经由自己的消化融合成有别于他人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传说兰亭序是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当他清醒后试图模仿,但是都没有当时的神韵。兰亭序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被后来的人效仿,成为行书主流,知道唐代颜真卿创作的颜体被人们认可后,才有所改观。《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这篇作品中凡事重复的字都不相同。尤其是在“之”字的写法上,更是各具风韵,全篇语言通顺流畅,自然易懂,是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不按常规,另辟蹊径无论是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还是对历史的评述谈论,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虽然前后作者心态发生变化,但是可以看出通篇要表的的情感还是积极向上的。《兰亭集序》最大的成就是在他的书法上,醉意微醺的王羲之在写出作品的时候,潇洒自然,手法即平和有跌宕起伏,即像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又像是随意挥洒的放荡不羁,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说的是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曾经到他的一个弟子家,看到一张用榧木做的几案,非常的平滑和干净,于是见猎心喜,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王羲之写的这些字后来被这个弟子的父亲看到了,认为干净的几案上多了字就不雅观了,就拿刀把这些字刮去,这个学生知道这件事后连着懊恼了好几天。因为他曾经在蕺山看见有一个老妇人在卖扇子,她手中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卖。
王羲之见到老妇人,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看到有人在她的扇子上写字开始的时候有些不高兴。王羲之见老妇人不高兴,就笑着对老妇人说:“你可别不高兴,只要对别人说这是我王右军书写的,这样的话这把被我题字的扇子可以卖一百钱左右。”老妇人遵照他说的去做了,人们真的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又有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找王羲之题字,王羲之笑着却没有答应老妇人的请求。
王羲之的《十七帖》其实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是他在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这长达十四年中写的。它是二十八件书信的结合,信是寄给远在益州做官的朋友周抚的。之所以取名《十七帖》,是因为它的第一通尺牍开篇的《郗司马帖》的首行是“十七日先书”字样。从《十七帖》中就可以看出王羲之草书的特点。在首篇《郗司马帖》里,王羲之是在首行就开始进行布局,它的轴线犹如风吹杨柳一般左盘右旋。虽然后面的字体是平白直叙的,但是其中的变化却是首尾呼应的。
点画之间,是变化自如,用笔流畅而又融会贯通。该帖的用笔是方圆皆用,刚柔并济,简洁凝练而又动静相宜。《十七帖》的第二通尺牍是《逸民帖》文笔虽然不长,但是仍见其中字体的转顾多姿。在该帖中,从“东”和“久”字可以看出其中保留的章草书的特点,像回钩、捺脚和转折处的隶书笔意。虽然《十七帖》按标准来说是小草的范围,不过仔细品析的话,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章草遗韵深藏其中。观《十七帖》书,大部分是字字独立,横平竖直的鼻环一直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