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朗诵 郑愁予《错误》教学设计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分析古典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体会诗歌“美丽的错误”之格调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思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摇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听音乐 听安雯《月满西楼》新古典主义歌曲,请学生谈谈感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看歌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歌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哀怨、忧伤、无奈 (二)整体感知 1.读诗歌 (1)初读:全班齐读,正音。

柳絮(xù)、跫(qióng)音、春帏(wéi)、窗扉(fēi) 提醒: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2)再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 1)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参考:哀婉、无奈、淡淡的愁怨 2)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一位痴情女子默默等候丈夫归来,等来的确是他人归来的马蹄声。

2.讲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语言)。 参考: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

这时,街上传来了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只是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是个过客。(注意故事叙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作题解 解题: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取名《错误》? 参考:“我”的出现是一个错误;女子的判断是一个错误。 (三)诗歌解读与意象分析 1.找寻意象 (1)请同学默读诗歌,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参考:莲花、东风、柳絮、城、街道、蛩音、春帏、窗扉 看看这些意象分别用了什么样的修饰语? 参考: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紧掩 (2)这些修饰语可以归类吗? 参考: 1)比喻类:(开落的)莲花、(小小的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 2)否定类: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2.

诗歌理解及意象分析 (1)前奏部分 思考: 1)谁在等? 参考:闺中女子在等 2)等了多久? 参考:等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 3)作者如何表达这种久等? 参考: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4)为何选用“莲花”意象? 参考:“莲花”是江南特产,呼应故事地点,莲花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意象,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和坚贞。

5)“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一个什么句式?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下面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参考:倒装句,应为“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增强诗歌的音节美和语言美。音节美:“落”与“过”押韵;语言美: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下面还有: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主体部分 思考: 1)此处“东风”指什么? 参考:东风:春风,百花之媒,东风不来喻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2)“柳絮”指什么? 参考:“柳”为“留,“絮”为“绪”,喻指绵绵不尽的思绪 3)作者为什么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吗? 参考:因为女子始终等候在闺房,在她那里只有“听”,没有“看”,自然不会关注外界的变化。

4)作者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心可以比作城?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 参考:狭小、寂寞、冰冷 5)对于女子的“心”还有描述吗?什么特征? 参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封闭 6)这颗“心”会在何时变化? 参考:听到“蛩音” 7)这颗“心”被点燃之后,女子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参考:由“听”转为“看”。

揭开“春帷”,希望化为失望。 女子的心:狭小、寂寞、冰冷、封闭 女子的心:盼望――希望――失望 (3)结尾部分 思考: 1)“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在全诗结构上又什么作用? 参考: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

2)既然是错误,又说是美丽的?不矛盾吗?如何理解? 参考:不矛盾。

从情感上来说,因为马蹄声是美丽的,女子因为听到这个心情发生变化;从情节上来说,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 3)请同学找找身边与“美丽的错误”类似的现象。

参考:善意的谎言 (四)小结 1.尝试背诵诗歌 建议:尝试背诵线索:我――你――我 2.艺术特色梳理 参考:句子长短错落,音韵和谐;意象传统,比喻别致;诗歌融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与一体。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将郑愁予的《错误》与温庭筠的《望江南》相比较,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

参考: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词,每当看到思妇闺怨的诗词,首先萦回于我眼前的就是这望江楼上痴望终日的伊人形象。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一千多年之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楼望归的女子。

它莫非意味着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们所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O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二者都是描写了女子万般期盼佳人归来,却终究没有等候到心上人归来的画面,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写“美丽的错误”,在这些词句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古代女子一股幸福的暖流袭遍全身之后又骤然化为深深失落的情感。

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中的过客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温词中的有对女子出现了正面描写,而郑诗中没有。

教学反思与探讨 1.作为一堂公开课的教学,我们没有华丽的雕饰,只是朴素的教学。通过一首新古典主义歌曲把学生带入相同的诗歌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一定的感情基础。

初读之后,让学生来自行讲述诗歌叙事化的内容,这样又将诗歌文本内容降低一个层次,使得郑诗可以走近学生。随后,让学生自行提炼本诗理解的最大障碍――意象,通过引领性的解读分析,学生可以渐趋深入到诗歌意境。

主体部分一连串的比喻修辞为本诗那个“楼台”上的女子形象作了一幅很好的塑像,一种中国独有的古典女子情节油然而生。带着此种认识再来回归诗歌主题、总结诗歌特色,显然已不再有太高难度系数。 2.对于职高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错误》本身存有一定难度,好在第一单元讲解时,《沁园春》《相信未来》等诗歌,我们已经针对意象、情感等展开过一定解读,学生至少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感觉不再陌生。

尽管后人对于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分析种种,但我们认为,文本的解读始终是第一位的,诗歌教学如果没有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疏通,再深刻的哲理传授都是一纸空文。

故而,我们结合学生的自我认知,将文本分析落实透彻,每位同学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都能各抒己见,特别是初读之后,笼罩着一层浪漫色彩的情感诗歌,更是职高生的青睐之作。

我们以一首充满古典意味的《月满西楼》歌曲掀开本诗教学,或多或少带给学生几丝哀怨美的感受,学生可以跟随老师问题的预设,老师可以跟随学生理解的困惑,彼此主动地去疏通诗歌、品味诗歌、鉴赏诗歌,过程中他们积极表达着自己的意见,浸润在诗歌的情感中理解男女主人公,甚至于设身处地地延伸心理想象。

我们认为,在纯熟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又能做到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诗歌教学是成功的。

3.诗歌文本历来以开放的文本结构存在,读者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品读诗歌本身也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但凡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打开,空间想象被激活,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互通对话就能自然实现。因而,引导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弥足珍贵。 作者单位:浙江临安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