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和不合作 印度国父甘地勇敢斗争的一生

2017-07-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甘地不仅带领了印度人民进行了独立战争,使得国家能够迈向独立,他还积极投身南非的公民权利运动,为南非人民的疾苦勇敢抗议和游说.虽然多次被捕入狱,但是甘地一生从未停止过维护和平,直到最后被刺杀身亡.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名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0.2-1948.1.30)的尊称.他既是印度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他说的&

甘地不仅带领了印度人民进行了独立战争,使得国家能够迈向独立,他还积极投身南非的公民权利运动,为南非人民的疾苦勇敢抗议和游说。虽然多次被捕入狱,但是甘地一生从未停止过维护和平,直到最后被刺杀身亡。

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名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0.2-1948.1.30)的尊称。他既是印度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他说的"satyagraha"(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英语译成soulforce),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1981年印度与英国制作出同名电影。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20世纪中叶以来,非暴力、非暴力抵抗等非武力手段为社会变革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推崇的政治与社会哲学理念。作为社会政治变革的实践,非暴力反抗与和平主义具有本质的差别。非暴力属于社会与政治变革,它违背压迫者的意愿,和权力、非正义和不公正现象斗争。

其中以印度国父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还影响了全世界的民主爱国人士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甘地的非暴力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长久以来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对于此都有重述。

实际上,非暴力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儒家提倡“德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甘地的父亲是一个土邦的宰相,按种姓制度来说,高级种姓可以因为生活所迫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但低级种姓决不可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他素食禁欲的生活制度也是高级种姓的特征。所以,据推断甘地的种姓应该是刹帝利。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

36岁时,他禁欲,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但是他没有离婚。据说他的这个决定没有同他的妻子讨论,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甘地每周一天不说话。他相信沉默带给他内心的平静。这来自于印度教中的力量来自于“沉默”(mouna)和“平静”(shanti,梵语音译)。他在沉默靠在纸上写字来交流。从他37岁开始的3年半里,甘地拒绝读报纸。他认为尘世的喧嚣比他的内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他一生曾创办和主编过四种刊物,主要著述有《印度自治》、《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等。以下是部分甘地的经典语录。

1. Nonviolence is the greatest force at the disposal of mankind. It is mightier than the mightiest weapon of destruction devised by the ingenuity of man.

非暴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武器,比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武器还更有威力。

2. Strength does not come from physical capacity. It comes from an indomitable will.

力量不是来自身体上的,而是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

3. Satisfaction lies in the effort, not in the attainment.

满意在于努力,不在于达到。

4. A nation that is capable of limitless sacrifice is capable of rising to limitless heights. The purer the sacrifice the quicker the progress.

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不是在于无限制的牺牲,而是在于无限制的增长。越纯的牺牲表示进步就越快。

5. Truth is God and God is truth.

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

6. Where there is love, there is life; hatred leads to destruction.

有爱的地方就有生命,仇恨导致毁灭。

7. Truth, purity, self-control, firmness, fearlessness, humility, unity, peace, and renunciation-these are the inherent qualities of a civil resister.

真理,纯洁,自我控制,坚定,无畏,谦卑,团结,和平,是一个反抗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8. Non-cooperation is a protest against an unwitting and unwilling participation in evil.

不合作是抵抗敌人最好的办法。

甘地小时候并不聪明,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都不是很好。可是他一点儿也不顽皮,是个诚实害羞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督学到甘地的学校检测学生的英文水平。他让学生们听写了五个英语单词,甘地写对了四个,就是“茶壶”这个词不会拼。正当甘地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的时候,老师刚好走到他旁边。

老师用脚尖轻轻地碰了一下他的椅脚,暗示他去偷看旁边同学的卷子,可甘地继续低着头想,不愿看别人的答案。 结果,大家都考了满分,只有甘地一个人考了八十分。督学走后,老师把甘地叫到面前,说:“傻孩子,偶尔作弊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也能拿满分的话,我们就可以受到表扬了。” 可甘地坚持认为自己那样做是正确的,抄袭就是不对,倒是老师让他作弊,让他感到非常难过。

1933年5月8日,甘地开始了为期21天的绝食抗议英国政府对印度的压迫。1934年夏天,他又进行了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绝食。1939年3月3日他又在孟买绝食抗议印度的独裁统治。

他曾先后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狱,在狱中通过绝食展开他的文明不服从运动。为了“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甘地决定再次运用绝食武器,制止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的争斗。1948年1月13日,他开始绝食。

但在1948年1月30日,刚结束绝食的甘地在前往一个祈祷会的途中被一个印度教狂热分子南度蓝姆·高德西枪杀。在后来的审判中,南度蓝姆·高德西自称:“在我开枪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并当面恭敬地向他鞠躬。”

为了“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甘地决定再次运用绝食武器,制止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的争斗。1948年1月13日,他开始绝食。 正当圣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印度民众实现宗教和睦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边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盘,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甘地传》是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马丁·希恩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圣雄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的故事。该影片于1982年12月6日上映。

《甘地传》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片。影片的开始是一篇序言:“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时间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