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希门说史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创世纪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希罗多德(希腊语:ΗΡΟΔΟΤΟΣ),公元前5世纪(约前480年─前425年)的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著成<历史>(Ἱστορίαι)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也因此被尊称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史学名著<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也一直

希罗多德(希腊语:ΗΡΟΔΟΤΟΣ),公元前5世纪(约前480年─前425年)的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著成《历史》(Ἱστορίαι)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也因此被尊称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史学名著《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那是古希腊人早年向海外开拓时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个拥有豪富的奴隶主,他的叔父是本地一位著名诗人。希罗多德从小学习勤奋,酷爱史诗。当时,他们城邦的统治者是一个通过阴谋篡夺了政权的家伙。成年后的希罗多德随叔父等人积极参与推翻篡位者的斗争。斗争遭到镇压,他的叔父被杀,他被放逐。后来,篡位统治者被推翻,他一度返回故乡。不久,又再度被迫出走,从此再没有回去过。

尽管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希罗多德的著作不完全符合现代“历史科学”的标准,但正是他确定了史学的基本任务是记载重大的历史事件,揭示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他的实践也为后人提供了如何有效收集于处理史料的最初范例,亦为后世缔造了虽然松散但具有基本主题的叙述史体裁的体例。故后来被奉为西方传统史学的正宗。(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叙事生动有趣,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在西方的地位确实很高,号称“历史之父”。不过,没有几个历史学家公开声称自己的风格是希罗多德风格。因为,希罗多德的记载也让西方史学界很尴尬,所以他还有另一个名字“谎言之父”。

与希罗多德并称西方史学的开创者修昔底德在自己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篇就对希罗多德暗讽“我的著作不是想赢得大众一时的喜好”。

希罗多德以其不朽之作《历史》在西方史坛赢得一席之地,他为西方史学的起步做了一系列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工作,他升华了历史研究的对象,提高人在历史主体中的地位、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注重历史中因果关系的探讨和历史借鉴的作用,他卓越的史学贡献决定了他的史学地位。”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通过《希波战争史》我们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在搜集史料和考证史料方面是一位严肃认真、态度严谨的学者,而在叙事抒情方面又表现出诗人的风范,兼有学者和诗人两者之长。他用爱奥尼亚方言、采取散文的形式进行写作,词汇丰富、文笔华美;叙事简明扼要,文章晓畅可颂且有韵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故事插叙的描写手法,堪称语文大匠。特别是他对温泉关战役和萨拉密战役的描写,真是气势恢宏、有声有色,是古典历史名篇中的上乘佳作。因此,《希波战争史》一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开创了西方历史写作中的叙述体体裁,成为西方历史著作的正宗。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是2009年5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波)卡普钦斯基。卡普钦斯基是一个迷人的向导。他集无限的耐力,孩童般的好奇和真正智者的文化修养于一身,是闪烁着寓言和新光泽的作家。卡普钦斯基抵得上一千个唯唯诺诺、耽于幻想的平庸作家。由于他成功地把新闻和艺术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得以窥见他常说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真实战争画面。

雷·卡普钦斯基(1932—2007),生于波兰东部小城平斯克近郊一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遭受二战磨难。高中毕业后开始发表作品。1951年考入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后转入历史系学习。1956年毕业分配到《青年旗帜》杂志社工作,同年派往印度。1957年从日本转道北京,任特派记者。从此开始了他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足迹遍及五洲四洋一百余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亲临火线,发回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拘关押。同时作为作家,获五十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有的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希罗多德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记叙分析有可取之处。关于希波战争,他谴责波斯远征希腊,说波斯“不应当再贪求任何其他土地,不应当再奴役那些丝毫没有招惹它的人们。”认为波斯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军队成份太复杂,外加外线作战的困难。雅典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它实行民主政治,每个人都“尽心竭力”为自由而战。希罗多德推崇希腊,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但并没有对波斯一概否定。他反对的只不过是波斯人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反对它的君主制度。

因此有时他甚至把波斯描绘成英雄的国度,并对它的文化作了选择和歌颂。 《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历史》记载,约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集中商议选择政治形式时,有三派分别主张采用民主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激烈的急诊中,一个名欧塔涅斯的波斯人说:“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罗多德比较重视古代东方的文明和它对希腊的影响。《历史》中记载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

希罗多德<历史>,又叫<波希战争史>。作者从这场战争的起因开始叙述,把涉及到的国家和民族的背景都做了一个交代,实际还没写到波希开战,全书已经占去了3/4的篇幅。如果按照中学生写作文的标准,这篇标题为<波希战争史>的作文中心不突出,只能得60分。

就是作者这种如同聊天一样漫无边际展开话题的叙述方式,也可以说是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但说实话,论叙事水平,希罗多德差太史公司马迁不是一点点。

作者顺着波斯的兴起写,逐一交代了吕底亚,美地亚,波斯,埃及,斯基泰人,希腊等多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民俗,宗教,传说等方方面面,实在称得上是古代欧亚文明的百科全书。读通了这本希罗多德<历史>,对于西方的古代文明会有大致的脉络。再加上中国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基本上对欧亚大陆公元前的古代历史的知识就算有了大体的结构了。中华文明不是最古老的文明,而是几大古老文明里面最年轻的文明。但是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而且在21世纪大放异彩,让世人侧目。而且中国的历史著作,就如以上提到的三部,是研究世界史超重要的文献,想了解西域和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中国的这几部历史书。

古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一句名言:“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

用来谈新事物时使用,比如众筹、比如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其实早就有之。

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约前484年─前425年)的古希腊作家、哲学家。

这个人还有一句名言比较著名:

“上帝要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在当下中国股市疯狂之际,重温这句经典,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其实中国有一句古话,“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具体到一个人,狂妄到独夫民贼,作恶到众叛亲离,其灭亡是必然的。

希罗多德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变化无穷,具有迷人的魅力。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如第一卷,描绘希腊政治家梭伦和吕底亚王克洛斯相见的对话,鼠目寸光的吕底亚王和聪颖贤达的梭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希罗多德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并且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但是,他首创了历史著作的体裁,并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或成果所证实。

希罗多德研究历史、撰写史著,目的在于训世教诲,即用历史事实来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他认为:国家的兴盛和人事的成败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他的这种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后来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希罗多德在《希波战争史》的一开头,就明确地说明了他研究历史的目的:“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的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

通过叙事的手段来表达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和政治动荡的社会原因,这是希罗多德为西方史学树立的一个榜样,后来成了一个长期被坚持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观中虽然有宿命论的成分、相信命运和神意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但是他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时,仍然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和动机。尤其可贵的是,他在最后一节中着重指出:一个民族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作为古希腊最负盛名的两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均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然而,他们所著的巨作无论从写作方法还是分析方法来看却有很大差异。希氏的作品涵盖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修氏在分析描写方法上更为理性先进。依作者看来,二位历史巨匠的作品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同,主要是由于二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所致。尽管修昔底德在学识和修史能力上优于希罗多德。但希氏客观公正且对各人种一视同仁的修史态度远比修氏带有政治偏向性的态度高尚伟大。

希罗多德是一个传奇爱好者,所著历史文采飞扬,旁征博引,但可靠性不高;修希底德严谨科学,笔墨简练,大要春秋之风,尤其严谨的理性精神,令人佩服;色诺芬的看过长征史,重在刻画人物,类似史记笔法。希罗多德和修昔低德作为历史科学最早的两位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代表了历史的两种传统。希罗多德开创了一种“探询”(historie),但他不知道他正在开创一种文学流派、一种标准,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学科。两千年后,它成为科学和专业的基础。作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给我们叙述了众多的故事;但同时,作为“谎言之父”,希罗多德也为后人编造了许多故事。正是这种谎言与真实的结合,也正是这种神话与历史的结合,希罗多德所叙述的历史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