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
点评专家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邹大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赵列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 宋 新
2011年,我国糖尿病医学领域取得不少新成果和进展。近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完成了“2011年国内糖尿病领域重要临床研究盘点”,以下十项榜上有名。
1.中国超重和肥胖率5年翻番。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杨文英教授等完成“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最新数据显示,超重和肥胖发生率较2002年增加1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率较1994年增加3倍。
点评:糖尿病的发生与体重有着密切关系。在超重和肥胖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5倍。而且,控制体重与糖尿病患者的控制和并发症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要避免出现“将军肚”。所谓糖尿病前期,就是通过糖耐量试验筛查出的血糖异常升高,但其血糖水平尚不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人。他们不但是糖尿病的“后备军”,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2.国人血糖变化正常范围出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教授等通过研究建议,24小时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小于3.9毫摩尔/升,标准差小于1.4毫摩尔/升,应作为我国成年人血糖变异的正常参考范围。
3.自测尿糖效果堪比自测血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教授等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自我血糖监测和自我尿糖监测,同样安全有效。后者依从性好,不影响生活质量,也不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4.糖化血红蛋白越接近目标值,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越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宁光教授等人,完成的一项调查发现,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到6.5%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急剧升高。视网膜病变还与糖尿病病程有关:病程越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一旦降至某个低点,患病率就会骤增。如平均糖尿病病程“不到5年”、“5—10年”以及“超过10年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糖化血红蛋白临界点,分别是8.1%、6.1%和5.6%。
点评: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学界曾提出,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左右。但近年来,更多研究表明,糖尿病治疗不能光追求降血糖,也不是降得越低越好。一味追求糖化血红蛋白值在6.5%或6%,可能不利于预后,甚至会增加死亡率和低血糖发生率。因此,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提出,7%应是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对老年糖友来说,这个数值还可以略微放宽。
5.每年检测两次或两次以上糖化血红蛋白的人,不足三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等开展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频率≥2次者,不足1/3;监测频率越低,血糖控制较差。
6.高血糖、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三大杀手”。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床部王宁利教授等开展的研究表明,对中国农村糖尿病人群而言,较长的糖尿病病程、高血糖和升高的血压,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在新诊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视网膜病变的唯一危险因素。
7.北京1/4糖友伴视网膜病变。“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6”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城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25%。除高血糖外,高血压及微量蛋白尿,同样会增加病变风险。
点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高血糖状态往往已经存在3—5年了。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时,就可发现早期背景型视网膜病变。这一比例会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3—5年内,去眼科进行第一次检查。在第一次接受眼科检查后,每年至少复查一次。已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友,3—6个月就应复查一次。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
8.首次发现我国汉族糖尿病基因位点。宁光教授等人完成了我国汉族人群中首个有关2型糖尿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该技术,证实了两个基因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9.吃味精多的人易超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翟凤英等调查发现,每天摄入味精累计超过2.2克,超重风险显著增加。
点评:味精导致肥胖,可能是因为它会影响瘦素分泌。瘦素水平降低,代谢率会减缓,食欲却会增加。减少味精摄入,首先是做菜时要少放。其次,味精普遍用于加工食品。即饮式冲调汤料、方便面调料、薯片、饼干、罐头食品等,都含有大量味精,老百姓选购时应看清食品标签,尽量挑不含味精的。
10.糖尿病成为慢性皮肤创伤的主因。这项流行病学调查是由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教授带领完成的。
点评:糖尿病有三大并发症可能致命:皮肤病、眼病、肾病。约1/3患者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皮肤疾患。一旦皮肤破损,恢复时间会延长,还易感染。因此,糖友要注意保护皮肤。春夏防蚊虫叮咬。洗澡、洗脚水温不宜太高,不用有刺激性的香皂和沐浴液,洗澡后马上擦干。每天检查脚和全身,若发现皮肤损伤,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徐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