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武家庭照 传奇河津|开国上将董其武人生传奇(七)附:多张原版照
去、现在,还是将来,也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问题,上面列举的数字都是惊人的,不可思义的。现在已经查明,当年23兵团和69军,对那么多起义军官的处理,董其武都是不知情的,对某些高级军官的处理,甚至对董其武也有意保密。
对于这些作法,董其武很不满意,但当时他有苦有怨只能憋在心里。
董其武当年虽然内心很痛苦,但他从全局出发,没有对党的三反运动和党的政策,产生抵触情绪,只是在公开的会议上作过这样的表示:
“这里面肯定有坏人,但我不相信跟随我一二十年的人都是坏人,我带领他们起义,投靠共产党,没想到却让他们不是死,便是被判刑、管制,真觉得对不起他们。我日思夜想,不得其解。是不是毛主席、党中央继往不咎的政策变了?即使全部查处,我也不相信会有如此之多的坏人。”
因此,《董其武传》称这件事“为历史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数一帆风顺的幸运儿之外,大多数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都难免会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董其武这种“含容隐忍,以曲求全”的高贵品质,值得每一个有雄心壮志,准备干大事的人好好学习;我们这些平常人,也能从中受到某些启发。
三国的陆逊曾说过:“忍辱可以负重。”《论语》也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语。忍耐,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
能否忍受屈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伟人与凡夫之间的最大区别。邓小平“三起三落”是典型的一例,董老能从国民党中将,提升为共产党上将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最终度过人生90年,也是很典型的一例。
自古至今,劝诫世人忍耐的俗语、谚语多不胜数,如:“吃亏者常在,能忍者自安。”“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若能忍得片时忿,过后方知忍为高。”
忍耐,既可以明哲保身,又可以曲求伸,是人类适应自然,选择与社会竞争的一种方式。
希望大家以董其武为榜样,慢慢修炼含容隐忍,以曲致全的品质吧。
四、宽厚待人,广结善缘
1983年和2009年,我先后两次用6个多月的时间,在内蒙古呼和浩托、包头、集宁、五原、陕坝、临河,山西太原、河津、临猗、万荣,河北保定,北京等地,广泛走访了董其武将军的部下、亲友、晚辈,还走访了不少接触过董其武将军的领导干部、新闻记者、普通百姓,总计上百人,所有的人都认为“董将军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董老这人特厚道!”
“宽厚”这个词,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其意思是:待人宽容、厚道、不刻薄。古人和今人都视宽厚为“君子之德”。宽厚作为处理人我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突出表现为宽以待人,厚以载物。对他人不求全责备,不念旧恶,得饶人时且饶人。这就是说,有宽厚之德者不仅能成人之美,而且能容人之恶。
有君子之德的董其武将军,就有“容人之恶”的故事。最典型一例是:
在和破坏绥远起义的罪人刘万春早年相处的日子里,董其武曾5次容刘万春之恶,表现了董其武胸怀的宽广,君子的大度。
刘万春当副军长时,胆大妄为,印票子、搞烟土,傅作义将军便把刘万春关起来,要处罚他。有人要董老出面为刘万春求情。董老便组织人联名写信,请求傅作义放了刘万春。
后来,董老又3次发电报举荐有劣迹的刘万春,让傅作义把刘万春由副军长提拔为军长。这次举荐,受到傅作义的批评,说:“其武糊涂!”
第3次是:1950年11月26日,在北京开会时,华北军区薄一波政委、聂荣臻司令员向董其武讲了刘万春在起义后,派营长李玉浩偷去香港,与蒋帮特务勾结联系等罪行,并将证据拿给董其武看,问董怎么办?傅作义先生当时听了很惊讶,好长时间没说话。董其武觉得起义后出现这样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十分惭愧。于是,他向薄、聂两位首长表示:“既然他们背叛人民,罪证确凿,请司令员和政委依着革命纪律处办吧!”
按罪行,刘万春当时该杀。可是,董其武的宽厚之心再一次涌动。他立即向聂荣臻司令和薄一波政委说:“不过,念及他们都是起义签字的人,希望考虑从宽处理。”
聂司令员和薄政委便看在董其武的面子上,下令:“可以留下他们的性命”。
当晚,由公安部长罗瑞卿组织指挥,扣捕了刘万春、鄂友三、张朴等人。
刘万春当时是军长,关押27年后,按特赦宽大释放出狱。
董其武将军的宽厚之心,使刘万春从死亡的边沿捡回一条命。
第4次是,1975年,刘万春被特赦释放后,董其武又多方活动,安排他在北京市政府任参事。
但万万没想到,刘万春却不念董其武和党对他的救命之恩,竟然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69辑上,发表文章,歪曲绥远起义的历史,极力美化自己,把自己鼓吹为起义的积极领导者。平时,刘万春还多次对起义人员宣称,起义前后他所进行的一切特务活动,纯属中共人员和公安部门的捏造。
为此,再次引起了绥远起义人员的强烈不满。
董其武只好发动起义将领,写文章批驳刘万春。
(配图:董其武写给部属王越的信)
就是这样,董其武对刘万春的生活还是给予了关心。刘特赦释放后,政府每月发给他80元生活费,董其武给他活动到参事室工作后,工资未调整。其他参事多为120元,刘又托人找董老帮助解决。董老经过考虑,第5次帮助了刘万春,他又给北京市委统战部和市政府有关领导写信,使刘万春的工资很快调整为120元,解决了他家庭生活困难的问题。
事后,有人对董老说:“你真是菩萨心肠,象刘万春这样狼心狗肺、忘恩负义之人,你还管他干什么?”
董老说:“开始我是不想管他的事了,但一转念,一是有党的政策摆在那里,二是他家的生活确实困难,推一把他会更加与党离心离德,拉他一把或许能感化他那铁石心肠。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多一个人总比少一个人好嘛。”
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呀!
董其武还有许多许多成人之美的故事,因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不能一一介绍,建议大家读一读《董其武传》第937页至948页。那里记载了董老为刘万春的同案犯、原111师师长张朴的子女写证明信,希望有关方面不要株连家属子女的事,也记载了董老为绥远起义前打砸《奋斗日报》的指使者、原258师政治部主任赵元德写证明材料的经过,还记载了董其武关心、爱护抗战爱国之士安春山、张世珍、李思温、许书庭等人的动人故事。
宽容他人,其实就是解脱自己;厚道待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一个宽厚的人,不仅自身心平气和,还能广结善缘,在事业上得道多助。
这就是我希望大家从董老“宽厚待人”的高贵品质中能够悟的另一个道理。
五、义字当头,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如果受人恩惠而不思报答,便被斥之为忘恩负义。董其武的第5个高贵品质,就是义字当头,知恩图报。
董其武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有一年过阴历年之前,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全家人都为过不了年而发愁。就在这个时候,董其武的同班同学,咱河津县城北村的杨长茂,赶着一头骡子,给他家送来三斗麦子。这才让董其武一家度过年关。从此,董其武便不忘杨长茂的救济之恩,到了青年时代又和杨长茂、魏封万结为拜把兄弟。
后来,因为战争连绵,杨长茂的家境破落,董其武知道后,便派人把杨长茂接到绥远当兵,使他每月都有军饷进账,生活逐渐好起来。
绥远起义后不久,杨长茂因年龄大,职务低,不好安排,被复员处理回家。回到农村后,杨长茂生活有困难,董其武每年都寄几次钱接济他。丧失劳动能力后,杨长茂和妻子从河津城北村,来到石家庄,与儿孙住在一起。从这时起,董其武每月给他寄30元或50元钱,这点钱现在听起来数目不大,但在七、八十年代,相当于地方一个工人的工资。
除此而外,董其武有时还给杨长茂寄出一些棉衣、绒衣、棉鞋、绒帽等衣物。后来,董其武又给杨长茂落实了起义人员政策。
有一次,警卫员小应对董其武说:“这几个月家里的零用钱比较紧,杨长茂那里就不要寄了吧?”
董老听了后,说:“我们省一点也要给他寄,他比我们要困难得多。”接着,就给小应讲了三斗麦子的故事,并说:“做人应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关于杨长茂送三斗麦子的事情,董老也给我讲过好多次,每一次讲到杨长茂,他都会说:“他是我的大恩人哪,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呀。”
这几年,为了写董其武的传记,我们从董老的家里找到几封杨长茂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