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娣娜的教学观点 读裴娣娜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的问题的理论笔记

2017-08-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裴娣娜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的问题的理论笔记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  马海珍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一文中说:"语言的独特功能是

读裴娣娜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的问题的

理论笔记

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  马海珍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一文中说:“语言的独特功能是借助语音和文字摹写生活,离开生活,语言就成了一面照临空虚的镜子,所照空无一物……如果离开生活来对待语文……学生会感到语文是身外之物,远离生活,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会感到读则味如嚼蜡,写则文思枯竭,以致视学习为畏途,产生厌倦情绪。”

裴娣娜教授在全国小语会成立30 周年庆典暨教学法研讨会上所做的专题报告中,谈到了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的问题。她主张:让语文教学回到真实的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语言符号学习与鲜活的生活经验链接,从而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自从课改以来,我就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究研究”的探索,对裴教授强调的“语文教学要回归真实生活”的问题,深有同感。确实,如果用“生活化”的目光去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就会发现:“生活真实性的缺失”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弊端。

可以说,语文教学离孩子们是远的,语文学习离孩子们也是远的。这不是危言耸听,从那次研讨会提供的观摩课例中我们可以找到例证,从日常生活中更能找到活生生的事实,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生活真实性的缺失”不是特例,不是个别现象。这样的案例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信请看——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把不认识的生字圈画出来。但是,教师只给学生留了很短的时间,也没有以巡视的方式了解学生勾画的情况,就在大屏幕上打出了投影,说:“同学们,这是你们刚才画出来的生字……”一句话点评:老师有先见之明吗?

2、阅读教学课,一位老师开场就说:“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了,下面咱们再来接着学吧。”一句话点评:明明知道人家已经学过了,还学个什么劲儿!

3、老师“借”学生上课学习“采访”,老师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互动的环节,学生采访老师:“您去过什么地方?采访过哪些人?”老师吞吞吐吐,疲于应付。一句话点评:叫你“假冒”记者,这回露馅了吧?

4、一位老师借用了于永正先生关于“转述”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课进行得很顺利,最后教师满意地宣布:“下课!”一句话点评:人家学生们是在热心地帮你的忙,把事情转告你,你也不说声谢谢

5、在一节关于礼貌用语的口语交际课上,老师故意扮演“恶人”(文具盒被同学不小心碰掉到了地上),人家学生道歉说“:对不起。”教师还不依不饶:“对不起就完了?”最后那位同学无奈地说:“我赔你还不行吗?”一句话点评:为了一节公开课,自毁形象多不值!

6、教师要执教《我们家的猫》一课,大屏幕上既显示出了授课教师,也显示出了课题。教师用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来导入新课。教师出谜语:“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学生顺利说出谜底“猫”。

一句话点评:大屏幕上清楚地写着“猫”字呢,谁还会猜别的?

7、一位老师“借”学生上专题课《纠正错别字》。临下课时说“:请你们回去后翻翻作业本,把平时遇到的错别字找出来,下节课交流。”一句话点评:你上完了课就走了,下节课学生找谁去!

8、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最后的拓展环节是这样安排的“:假如你也来到了殡仪馆,面对着鲁迅先生的遗体和遗像,你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一句话点评:除了已经逝去的人,就没有别的交流对象了吗?

9、一位教师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孩子变身成新型玻璃家族的某种玻璃,来介绍这种玻璃的特点。一句话点评:真难为孩子们了,让他们当新型玻璃推销员不行吗?

10、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让学生看课题质疑:“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说:小壁虎的尾巴哪儿去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小壁虎借到尾巴了没有?……老师夸奖道:“这些问题提得太好了,老师也想知道,咱们快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一句话点评:难道老师没有备课吗?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这些例子在日常教学中很常见,也许分析评点还不够中肯,但无疑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把这些看似寻常的案例放在一起来研究的时候,也许能让我们对“教学中的生活真实”不再像原来那样漠然视之。

“语文”到底该离学生多近“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离学生近些,再近些”!——当我们这样来呼吁的时候,这样来提倡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让“语文”和“孩子们”分离开来了,不是吗?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来把握这个问题呢?该怎样来描述它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文字叙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个“文字游戏”,它关系到我们对“教育本质”和“教学本质”问题的认识。

我曾经读到一篇《遐思语文人》的“博文”中:教育是什么?其实,教育就是一群大人领着一大群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走,直到换了孩子,直到换了大人,直到大人不用去牵孩子们的手,直到孩子离开大人去远行……

语文是什么?其实,教语文、学语文,就是过日子呀!于是,“享受语文每一天”成了我的追求,也成了我要传播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