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秋中国电影之父 “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

2017-08-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888年12月4日,郑正秋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成田镇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祖父郑介臣头脑活络,上海开埠后,他携全家来沪经商,很快成为当地巨富

1888年12月4日,郑正秋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成田镇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祖父郑介臣头脑活络,上海开埠后,他携全家来沪经商,很快成为当地巨富。父亲郑让卿则走了一条读而优则仕之路,曾当过江浙盐运使。

郑正秋启蒙于私塾,后来转入上海市育才公学。15岁时,父亲希望郑正秋接管家族生意,便不让他再上学了,可郑正秋始终对经商提不起兴趣。

学校不能去,郑正秋就自己找书看。《左氏春秋考证》《三国演义》《警世钟》《扬州十日记》乃至各类唱本,他找到什么看什么。这时,他还迷上了京剧,一出《空城计》,光唱片他就听坏了5张。

1910年11月26日,于右任主办的《民立报》发表了署名“正秋”的长篇剧评《丽丽所戏言》,在戏曲界引起极大反响,“誉满众口,传诵四座”。翌年2月,《民立报》正式推出戏剧副刊,“郑正秋”这个名字进入了中国戏剧界、电影界。

当时,清政府刚刚被推翻,上海在文化上得风气之先,西洋音乐、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文明戏”)已经很常见了。郑正秋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了一部宣传辛亥革命的长篇时事新剧《铁血鸳鸯》。他以“文明戏”宣传革命思想,“与民众声气相投”,很受欢迎。

1913年9月29日,郑正秋自编自导了音乐故事片《难夫难妻》。作为第一部国产电影,该片在表演形式上融入了戏曲、杂技等剧种,且以独具特色的潮汕地区音乐为背景,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故事片自此诞生。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郑正秋沉寂了近十年。从1922年起,郑正秋的创作进入“黄金期”,几十部影片陆续面世,皆以平易通俗、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见长。1923年至1926年间,郑正秋还创作了《孤儿救祖记》《苦儿弱女》《小朋友》《一个小工人》等6部儿童故事片,成为我国这一时期儿童电影创作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郑正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之父”,他一生中不但创作了50多部影片,还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明星影视学校,培养出阮玲玉、胡蝶等艺坛名人。新中国成立后,郑正秋执导的《渔光曲》成为我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合自《文汇报》《汕头特区晚报》

郑正秋 (1888年12月24日~1935年7月16日),原名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汕头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论撰写工作,1913年开始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他与张石川等人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主要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