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夫人是谁 揭秘原配郗道茂为什么离婚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中 文 名:王献之
别 名:王子敬、大令
国 籍:东晋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公元344年
逝世日期:公元386年
职 业:书法家、诗人
信 仰:五斗米道
主要成就:擅书法多体,与其父并称“二王”
代表作品: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
籍 贯: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官 至:中书令
谥 号:宪
追 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
配 偶:郗道茂、新安公主司马道福
称 号:小圣
王献之自小就富有盛名,容貌出众,豁达不羁,虽然终日待在家里,但是言行举止自有一股超凡的气质。他曾经和自己的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当时的名士谢安。两位兄长所谈论的大多是世俗之事,只有他只是随便说了句问候的话。在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觉得哪个比较出众。谢安说是年龄小的那个。客人问原因,谢安说道,但凡是杰出的人才,话都不会很多。因为只有他话很少,所有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凡之人。
王献之确实是一个非一般的人才。他的书法跟他的父亲一样冠绝天下,但是跟他的父亲又有所不同。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很深的功底。而且他并不是局限于学一种风格,而是在采纳了各个书法大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终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家。
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王献之的原配是他的表姐,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郗道茂长得十分标致,是一个十足的美人,而且个性又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是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女子。她与王献之是青梅竹马,对彼此都十分爱慕和欣赏。于是在长大之后,两家人就给他们举办了婚事,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
王献之的第二个妻子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司马道福早就王献之心生爱慕之情,虽然当时两人各自嫁娶,但她并不死心。她先以驸马意欲谋权篡位为由,和他离了婚。又以王献之的妻子没有给他生育子嗣为由,逼迫他们离婚。并让简文帝下旨册封王献之位驸马,导致王献之和郗道茂幸福的婚姻破灭。郗道茂更是在离开王献之后,因为悲伤而去世。王献之对她也是毫无感情,甚至娶了一个小妾桃叶。
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因为他们两个在书法艺术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因此后世之人又把他们并称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其实是一对父子,而且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或许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影响太大,王羲之一家都对书法十分热衷,很多人都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只有王献之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了王羲之的地位。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书圣”的美名。他不仅精通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多种字体,而且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而且他教导自己的儿子练习书法也是颇为严格的,一次只有十几岁的王献之来问他怎样可以练好字。他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如果他把院子里的大缸的水全部染黑,或许就能练好字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于王献之有多严格了。正是因为王羲之的严加教导,王献之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他不仅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而且在书法上的成就一点都亚于他的父亲。虽然王羲之一家都十分擅长书法,但是只有王献之最具天赋,大胆创新,不被父亲的风格和盛名所拖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字体。王献之最出名的书法字体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草书方面的代表作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但是流传到现在的都是唐朝时期临摹的版本,他的真迹都已经失传。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一共有十五字,字体雅正,雄峻秀美,有天然的妙趣,是无上的珍品。而他的《中秋帖》,一共二十二个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为世间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这副字帖收入了《三希帖》中,将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并列为体现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作品。王献之还曾经创造了“一笔书”,改变了他的父亲上下不相连的草书风格,其气势豪迈雄壮,被世人所推崇。
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仅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被后世之人称为“二王”,而且和另外两个书画家张芝和钟繇四人一起被为“书中四贤”。他最出名的书法字体一个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字体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风格。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除了这两件代表作品之外,他还留有《廿九日帖》、《新妇地黄汤帖》、《鸭头丸帖》等作品。
相传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自然是他的父亲王羲之。王献之十来岁的时候,自认为他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于是跑去问父母,自己是否再过三年就能赶上王羲之的水平,结果王献之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得远。王献之便问王羲之,自己需要到何时才能赶上他的水平。王羲之便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当王献之把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许字就练好了。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
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王羲之看,王羲之没有回答,而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王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王献之一看,母亲指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王献之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不知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书写用纸应该为麻笺。该帖的主要内容为三十七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诗作《洛神赋》。该贴的真迹早已失传,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因为残损而亡佚了。该贴体态秀逸,笔致洒脱不羁。从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已经不再有隶意,字形也从横势变成了纵势,可以说这是非常成熟的楷书作品。
该贴的字用笔苍劲有力,字中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得很长,却不显轻浮无力。而是笔力运送自然,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十分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细微中又有生动的变化。另外,该帖在吸收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错落有致。此外字距虽然忽大忽小,但是从整体来看气势十分完整、环环相扣;在行与行之间也是一样,乍看之下行距时大时小,但是整体则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十二月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草书方面的代表作品。此帖开篇的“十二月”三个字是用楷书书写的,但是从四个字便转为了草书。笔势连贯,一气呵成。第二行一共七个字,前六个字一笔贯通,优游疏爽。之后也是连多断少,形势飘逸。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真迹已经失传,而保存到现在的《十二月帖》是刻本,和真迹有一定的差别。
《十二月帖》真迹最著名的收藏者应该是宋代书法家米芾,而在宋代学者曹之格所刻的《宝晋斋书法帖》的第一卷中也曾经出现过。根据明代的书画家董其昌考证,依据《十二月帖》和《淳化阁法帖》中的“庆至法”一词可以判定这是同一帖,但是之后因为被割裂,导致文意不能相通。而此帖除了第一行的三个字是楷书之外,其他都是用草书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