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教案 小小少年凌云志——追记李德威教授的家乡岁月
9月14日中午12时25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在不能言语的弥留之际,躺在ICU(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他,借来护士的笔颤抖着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个大字,第一次写出来的字护士不大认识,李德威使尽力气写了第二次。
他在病床上坚持工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不是自己,不是亲人,而是始终放不下的事业和正在崛起的祖国!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无数网友,纪念他的文章瞬间刷屏。
李德威,麻城市张家畈镇李家冲村人,1962年6月1日出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事青藏高原研究近30年,行程超8万公里,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学术专著3部,负责国家科研课题30多项。
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2011年至2012年,李德威两次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香山科技会议,先后获得“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李德威所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李德威从出生到考上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在家乡张家畈镇度过了16年的快乐时光。他逝世的消息传到张家畈,家乡人民都感到无比震惊和悲痛。一个多月后的10月30日,笔者走访了他的部分老师、同学和邻居,与大家一起追记他的家乡岁月。
艰难困苦出英才
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我采访了李德威的邻居李建锋、李于良。
李德威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大,从小会读书是出了名的。放学回到家里,作为大哥的他,总是抢着上山捡柴,下地干活,勤快做家务。当时他家里很穷,但他从不讲究吃穿。
李德威的父亲曾是一位老师,后来担任乡镇干部,母亲也是老师,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习惯,树立了诚信友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成为大学教授后回家探亲,也不张扬,不炫耀。
李于良回忆说,1978年,李德威考上大学,他的父亲是乡镇干部,母亲是小学老师,都没时间送他上学。李于良在武汉当过兵,就担当起送李德威上学的任务,收拾停当,所有行李就是一只木箱子。当时去武汉没有直达车,他们就提前一天出发,多次转车到达团风,再坐通宵大船,第二天到达武汉。路上,李德威兴致特别高,觉得一切那么新鲜,总有看不尽的风景,一个劲地赞叹祖国的大好河山。
到达学校报名后,领了新书,李德威就埋头看起来,完全不像其他新生那样东奔西跑。夜晚,他赶写了一封信让李于良带回,向家人报平安、讲入学感受、谈学习打算。
村民们都说,正是李德威小时候经历了艰难困苦,才养成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宁折不弯的人生态度。
遇事专注不言败
李党文是李德威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他告诉笔者:“德威从小就是学霸,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没有一科落下的,没有一个老师不夸的。”
李党文回忆,李德威学习非常认真,解题速度快。有一次,高中数学老师布置了100道题目让大家做,李德威做完题目后,立即开始预习新课,而此时其他很多同学还只做完一半题目。他还乐于助人,同学们向他请教时,他都不厌其烦给予解答。
李德威痴迷读书。有一次,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一本厚厚的课外书,读得如痴如醉,连上厕所都在看这本书,竟忘记了回家吃饭,家里人四处寻找他,后来在厕所里才找到他。于是,一则有关李德威的轶闻传开了:“李德威小时候看书时着迷了,‘掉进’茅坑中仍在看书……”
余仲勋也是李德威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他说:“德威不仅爱学习,还爱打篮球、乒乓球。他是我们的学习标兵,打起篮球、乒乓球来,同样不输人。”
回忆起同学岁月,余仲勋记忆犹新:“我们正赶上‘学工学农,兼学别样’,德威劳动积极,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书,劳动之余,他就拿起来看。篮球场上,尽管他个子不高,却特别灵活,有冲劲,是一个很优秀的后卫。他爱打乒乓球,有时输了,一下课又拉着别人往球台跑,一定要打赢。读高一时,他在体育班,是学校篮球队队长。高二时,他读理科,数理化竞赛总得第一名。”
余金威是李德威的高中校友,他非常自豪地说:“李德威比我高两年级,那时候老师总是讲着李德威的故事,勉励我们要吃苦中苦,才能成人成才。”他介绍,当年李德威考上大学,轰动山乡;后来成为张家畈第一个研究生,更让远远近近的家长、学生羡慕得不得了。
余金威说,热天蚊子多,李德威打来一桶水,把脚浸在水中,这样就可以安心看书。他总是被评上优秀,总是获奖,得的奖品如本子、笔之类,总是用不完。
李国民也是李德威的高中校友,他说:“高中时代,李德威就是我的榜样。李德威的父亲是乡镇干部,帮助过不少村民,在当地很有威望,他的母亲是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是一个正直、思想觉悟很高的人,从他身上我总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的力量。”
少小立志向未来
我了解到,丁国斌、占国录是李德威的老师。采访他俩时,两位老师都颇为激动,且为李德威的英年早逝不住地叹息。
丁国斌教政治,当时也是学校的团委书记。他回忆,李德威在读书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远大的志向。他思想纯正,活泼开朗,老师们都喜欢他。他爱读书,但不读死书,回答问题常常让人一惊。他上课认真听讲,课余时间动如脱兔,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是篮球高手。
丁老师说,李德威1978年以张家畈公社第2名的成绩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当时很多人不愿学地质,怕学地质太苦,李德威的高考分数很高,有更多的选择,但他坚持要学地质。李德威曾对他说:“我们大山里穷,以后考大学,希望读‘农林水地矿油’这类专业,如果能在我们大山里挖到矿,那就不穷了嘛。”
占国录是李德威的初中数学老师。他回忆,李德威从小就品行好,听老师的话,学习用心,活动积极。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不太注重教学质量,许多学生浮躁的心没有安定下来,他却能静心读书,实在是难能可贵。
李德威是数学小天才,他理解能力特别强,哪怕是难题,稍微点拨一下,他就能弄懂,做起作业来一丝不苟,干净整洁,很少出现错误。当时学校没有通电,老师、学生都用煤油灯,晚上八点下自习,如果他遇到了难题,或者当天的课程没有完全弄懂,他就自学,直到弄懂为止。占老师说,有一次查寝室发现李德威亮着煤油灯做题,他要求第二天再做,李德威调皮地说:“那不耽搁了白天打球的时间?”
小小少年凌云志。李德威走出家乡张家畈时刚满16岁,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经过40余年的打拼,成长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永远是家乡学子的楷模,永远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李德威教授逝世后,《人民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孜孜以求,勇攀高峰》,《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众多媒体进行了系列报道,党和国家给李德威教授崇高评价,对他的工作充分肯定。这些报道,构架了李德威的“工作全图”。但是,李德威孜孜不倦的求学经历、艰难困苦的成长过程,似乎鲜有提及。离开家乡40余年的他,轶闻趣事已被岁月悄然带走,留的是众口一词: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