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良兵团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放弃兵团逃走

2018-07-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元良(1904-2007),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华阳;父亲孙廷荣,曾任清廷知县;叔父孙震,川军将领.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88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五绥靖区司令官等职;1949年后去台湾,2007年以103岁高龄在台北去世.据统计,他是最后一位离世的黄埔军校一期生.孙元良兵团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放弃兵团逃走1948年,蒋介石决定组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任总司令,原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的四川军阀孙震,调来充任没有实际兵权的副总司令之一.这样一来,

孙元良(1904-2007),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华阳;父亲孙廷荣,曾任清廷知县;叔父孙震,川军将领。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88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五绥靖区司令官等职;1949年后去台湾,2007年以103岁高龄在台北去世。据统计,他是最后一位离世的黄埔军校一期生。

孙元良兵团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放弃兵团逃走

1948年,蒋介石决定组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任总司令,原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的四川军阀孙震,调来充任没有实际兵权的副总司令之一。这样一来,孙震被“明升暗降”,削去了兵权,他原先所统率的41军和47军组成的16兵团,谁来当兵团司令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孙震推荐他的侄儿孙元良当兵团司令。

孙元良兵团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放弃兵团逃走

蒋介石认为孙元良是黄埔一期生,是自己的嫡系,虽是四川人,却与川系军阀没有什么瓜葛,于是欣然同意。孙元良兵团于1948年9月成立,辖47军、41军和99军,装备较为精良。

淮海战役打响后,面对解放军的进攻,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当日晚至12月1日19时,杜聿明率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及徐州党政机关并裹胁部分青年学生共30万人,全部撤离徐州,以多路纵队,滚动前进。徐(州)永(城)公路上,黑压压一片,人员车辆混乱不堪。

孙元良兵团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放弃兵团逃走

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28日就已预料到徐州国民党主力有可能向两淮或武汉方向撤退,要华野密切监视。华野在查明徐州“剿总”主力撤退动向后,立即指挥各纵于11月30日夜开始追截。12月1日,华野渤海纵队占领徐州,到4日拂晓,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围困在徐州西南65公里的陈官庄地区。

12月6日,杜聿明在李弥兵团司令部召集会议,决定放弃南突解救黄维的作战计划,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分别从西面、东北和西北突破。孙元良回到兵团部后,立即部署突围。他告诉各军、师长:“迅速脱离共军包围,转移到淮河北岸,与共军决战。

今晚开始突围,一举脱离战场,到阜阳集中。”又命兵团两个军四个师加直属部队合计3.2万余人采取“紧急措施”,将重型武器和装甲运输车辆及笨重行李全部破坏,炮兵牵引骡马改为骑兵乘马。各军以营为单位,分散突围,钻隙迂回,避免硬打;如遇共军阻击,必须且战且走,避免迟滞。

会后不久,杜聿明与李弥、邱清泉通了电话,李、邱经实地察看,认为突围无望。杜聿明再与孙元良通电话,叫孙再去研究作战计划。孙元良根本不愿去,告诉同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停下来是死路一条。”然后还特别命令通信营把所有电话线截断,电台也停止发报,即使是杜聿明指挥部发来的电报,也一概不收。

就这样,16兵团3万多人马陷入解散状态,四散逃窜。由于大家逃窜心切,并未按规定的时间、路线、方向行动,以致一开始就慌不择路,混乱不堪。孙元良由374团官兵簇拥着逃跑。在经过邱清泉兵团第12军防区时,遭到猛烈射击,不少士兵当场被打死打伤。

和孙元良一起突围的16兵团参谋长张益熙负了重伤。47军军长汪匣锋派副官处长胡锡珍前往联系,说是奉命突围。但得到的答复是杜长官已命令停止突围,致使部队更加混乱。孙元良化装成中尉副官,混在乱军之中,和师长陈仕俊等一些人逃至河南夏邑西南附近,离陈官庄包围圈中心有六七十里,才敢暂时喘息。

其部队损失惨重,官兵们均疲劳饥饿,不愿再战,遂向追赶上来的解放军投降。但孙元良躲匿在农民床下,躲过了解放军的搜查。尔后又化装成农民,辗转12天,于18日逃到了河南信阳。

回到南京后,孙元良对蒋介石大谈“机智脱险”,并“再次请缨杀敌”。蒋介石正在用人之际,没有给孙元良处分,而是让孙仍任新组建的16兵团司令。不久,16兵团在四川起义,孙元良眼巴巴地望着自己收容重建起来的16兵团4万官兵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只身一人逃往台湾。(贾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