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启麦:萧军日记—延安档案(下)
日本记者波多野乾一1941年写过《赤色中国的究明》一书,其第六卷为《延安水浒传》,曾经作为“必读文件”在侵华日军中发行。以一百单八将的顺序,排列毛泽东(呼保义)所部诸将,并有简要的人物介绍,给日军指挥官做参考。因为,在日本人眼里:以延安为中心,纵横二十余县,人口二百五十万的“陕甘宁边区”约等于“红色梁山泊”。
其实,毛泽东等虽以“匪”称,但其格局岂为宋江一夥可比?水泊梁山连个压寨夫人都没有,天罡、地煞,兄弟相称,喝酒、吃肉,平均主义。陕甘宁边区则制度罗列、等级森严-----党政军,分系列、按部门,相当完整、俨然国中之国。历史上,延续了土地革命时期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现实则需要制造这样的规模,与国民党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分庭抗礼。对于根据地内部,如果没有煞有介事的这么一套,只怕不能收编、安置、教育、训练、差遣、控制、改造……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居心叵测前来投奔、输诚的各色人等。
过去的延安书籍、回忆文章给读者的印象:好像那时的延安是个大军营,虽然吃的是小米加黑豆,人们却士气高昂地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生活。而百万字的《萧军延安日记1940 -1945》(牛津香港出版社2013)告诉我们,红色延安的居民基本上过着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有市场、用货币,图书馆、展览会、电影、戏剧、演出,学校、医院、幼儿园……,司法也有“三级三审制度”(上卷P11)。而其举办舞会的频率,直到改革开放才被超越。在延安“过日子”,一样既很无聊也有诱惑。他们呼朋唤友聚餐、喝酒,也会逛街购物,下馆子;幽会女友,串门聊天;花园散步、河畔练声……把延安生活细致地写到这个层面里的,此前可能只有冯凤鸣的《狂飙时代》(香港新潮出版社1967)等极少几部吧?
文化生活贯穿萧军的延安五年,星罗棋布,散见于《日记》全篇。读者的印象是,地处偏远的延安不时举办艺术展览,内容除去苏俄也有欧洲题材。不言而喻,画展只能是聊胜于无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