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墓出土的方天画戟
导语:时间流逝,英雄落幕,那些故事却流出下来,吕布死后,他的方天画戟去了哪里?是不是随葬在吕布墓里?吕布墓出土的方天画戟是真的吗?11月10日最新消息,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只是它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
在三国中,方天画戟和赤兔马一起是吕布的标配,也是当时英雄所向往的完美高配。吕布的赤兔被曹操收了,后来送给了关羽;貂蝉不是留下自己享用就是赏给了下面的将领;这些都可以在利用,然而只有吕布的方天画戟,当世能用这件兵器的人寥寥无几,这不仅需要有使青龙偃月刀的力量,还得有使梨花枪的技巧。
吕布墓出土的方天画戟
被曹操收入兵器库了。
吕布的赤兔被曹操收了,后来送给了关羽;貂蝉不是留下自己享用就是赏给了下面的将领;这些都可以在利用,然而只有吕布的方天画戟,当世能用这件兵器的人寥寥无几,这不仅需要有使青龙偃月刀的力量,还得有使梨花枪的技巧。
为什么,三国战将吕布能排第一?不仅因为他的马,主要是他的方天画戟,这件兵器可以当几件兵器使,你可以仔细观察下方天画戟就明白了,使用它不仅要有力量,还得有技巧,曹操手下没有这样的将领,所以,方天画戟在兵器库里始终没有赏出去
方天画戟是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只是它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
中文名
方天画戟
外文名
别 名
画杆方天戟
使用者
吕布、薛仁贵、吕方、郭盛
方天画戟本质上是一把戟,戟身最长为3米,中间是一个类似杨家枪的金属枪尖。单刀刃为青龙戟,双刀刃就是方天戟。作为武器既可以当枪一样直刺、扎挑,也可以当做刀,砍杀敌人。这样的多功能自然就要求制作者精益求精,使用者在力量和技术上都有所优势。
算是当时武器界的一哥了。作为将领武器,最合适不过,拉风的同时又不是花架子。那为什么又变成了方天画戟了?什么优势都有了,自然就少不了美化一下了。拥有方天画戟的大将们开始在自己的武器上刻上属于自己的花纹或者图腾作为装饰。因为有了这一笔的进化,方天戟也就变成了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伴随吕布半身戎马,虽然被后世认为是三国第一勇士,但却是三姓家奴而遭人妒,吕布凭借方天画戟与刘备、关羽、张飞三英大战,而且越战越勇。在众多战役中与吕布走过风风雨雨,吕布本人也爱不释手,戟在人在,戟亡人亡。最后吕布还是死在了曹操的刀下。那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是什么样的呢?吕布墓有出土过相关的冷兵器吗?一起来看图片。
提起吕布,几乎每个人立即在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的悍将形象来。说起吕布来,大概是离不开赤兔马和方天画戟这两样的。
吕布的坐骑是赤兔马大抵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吕布是不是就一定是使用方天画戟呢?这却是可以探讨的。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当然是不能使用《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家的说辞,而要到正史里去挖掘和分析。
首先是后汉书:
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墯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驰赍赦书,以令宫陛内外。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衔肆。《后汉书·董卓列传》
这一段是记述吕布和王允联合劫杀董卓的事件。在这里,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吕布是使用的矛,而不是所谓的方天画戟,使用戟的是那个李肃。假如这一段描述,还不足以表明吕布不是用戟的话,那么我们再看看吕布最著名的"辕门射戟"的故事。
布屯沛城外,遣人招备,并请灵等与共飨饮。布谓灵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谢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后汉书·吕布传》
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
这两段描述有些许的差异,但是内容上没有分歧。吕布当时为了调解刘备和袁术之间的矛盾,演绎了一出辕门射戟的好戏。但那支神奇的戟却不是吕布所有的。如果说在《后汉书》中我们还不能确认军候所植的戟究竟是吕布的还是士兵的,那么在《三国志》中,"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就应该很能确定那支戟乃是营中某位士兵的普通兵器而已,并不是吕布的。
但这里,我们还只是解决了辕门射戟的戟不是吕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吕布使用的是什么兵器的问题。我们再看一段史料。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传》
这是《三国志》引用的《英雄传》中的记载。这里就很明确了,吕布作战的时候是使用矛的。
接下来,说说吕布那件至宝的兵器——"方天画戟"。
我们印象中的方天画戟的模样大致是这样的:长长的戟杆最上头是个扁平的直刺,在直刺的一侧,有两个支,支上是一个弯月形的刃。其实呢,这样的戟并不是历史中,在吕布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我们现在观念中的那种样式的戟最早所出现的地方是宋代的兵书《武经总要》当中,它其中的第十三卷的戟的插图就是这种样子的。
事实上,在吕布所处的东汉末年那个时代,这样的戟是不存在的。当时的戟,就是矛和戈两种兵器的组合。从现在所出土的文物分析,当时戟头的直刺和旁边的支成倒"卜"字形。
正如同《说文解字》中解释的:戟,有枝兵也。在周代,人们在书写戟字时,又是用荆棘的"棘"代替戟,就很能说明戟的原始样式。到了南北朝以后,戟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而作为一种仪仗出现在府衙门前,这就是门戟。
因为作为仪仗陈列的戟多被施以彩色,故而有了画戟的称谓。如唐代的杜牧在其诗《酬许十三秀才兼依来韵》中写道:凭君把卷侵寒烛,丽句时传画戟门;宋代的陆游在《郡斋偶书》中也写道:江坠清笳月,霜严画戟门。如此说来,方天画戟不过也是那种门前的把式而已。
在汉代的时候,还有种手戟。《释名·释兵》中说:手戟,手所持之戟也。手戟一般用于近身格斗,多陈列摆放于厅堂的兵兰之上。当年董卓发脾气的时候抄起东西砸向吕布的,不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吕布的方天画戟,而是这种手戟。
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
所以,后汉书中有段吕布用戟的记载:
登还,布怒,拔戟斫机曰:"卿父劝吾协同曹操,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但为卿所卖耳。"《后汉书·吕布传》
我们可以通过动词"拔"而推定是陈列的手戟,而非是那件威风凛凛的方天画戟。
这样看来,吕布绝然是没有过什么方天画戟的,他作战时使用的是矛。
希望中国也能出现马克·吕布这样的大师,更好地记录中国。苏剑一
8月30日,著名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因病去世,享年93岁。这一消息引发众多中国网民和媒体关注,不仅因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更因为他是中国人最熟知的纪实摄影大师之一。自1957年起,马克·吕布先后22次来中国拍摄、举办展览,留下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肖像在内的诸多经典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1923年出生于里昂。14岁那年,他用父亲的袖珍式柯达折叠相机拍下第一张照片,从此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二战期间,马克·吕布加入了法国地下反抗军,并在战争结束后前往里昂中央理工学校求学。1951年,他放弃稳定的工程师工作,开始以摄影师为业,并在第二年加入了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
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外籍摄影师。作为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学生,他用一种平和自然的纪实手法捕捉了一个个"决定性瞬间",将50多年不断变化的中国生活展现得平易近人、真实有趣。他既为领袖人物拍摄肖像,也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其中有很多作品都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影像。
在将近70年的摄影生涯中,马克·吕布的足迹遍布中东、南亚、东亚、东欧、北美。他见证了战争的残暴——从越南和美国双方的视角拍摄越战;他亲历了一个国家内部文化的压抑——拍下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与此同时,他也抓拍日常生活的优雅细节——造型像舞者的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等。
马克·吕布曾两次获得海外新闻摄影奖,并在2009年荣获索尼世界摄影奖终身成就奖。不过,对于这样一位摄影大师,荣誉并不是最值得评说的部分,真正令人感佩的是他一生都没辜负自己的镜头和摄影师身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世界、记录历史。希望中国也能出现马克·吕布这样的大师,更好地记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