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金佳女儿 廖荣纳女儿儿子 廖荣纳老婆简历背景资料照片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廖荣纳,祖籍是贺县(今贺州市八步区)公会镇双石大队石塔屯的客家人,家里兄弟姐妹八人。那个年代,他们家的生活尤其艰难。为了不让一家人挨饿,他的母亲每顿饭都要在有限的口粮里加许多野菜、青菜和其它可以填肚子的东西,就这样也只能吃个半饱。在廖荣纳的记忆中,饥饿的感觉最深刻,而父母刻苦耐劳的品质也入骨地烙印在他的心灵里。
成长历程
1974年,廖荣纳的大哥在生产队里当了队长,他也当上了看水员,他们大胆地在生产队的地里种上了花生、烟叶、甘蔗、果树等经济作物,还在队里办起了大米加工坊和豆腐加工坊,加工烟丝和手工圈烟等,让村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石塔生产队的青年中,廖荣纳不是最出风头的人,但却是最有主意的人。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想法却是常常走在所有人的前头。当石塔生产队的社员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时候,廖荣纳便出谋划策张罗着让生产队养猪,成批量地养,大张旗鼓地搞副业。当时的桂东农村,还属于灰色地带,干这种事的人需要足够的胆量才行,石塔生产队的年轻人走在了农村变革的最前沿。
1977年初春的某一天,石塔生产队选举新队长,当时还不到二十岁的廖荣纳成为选队长的关键人物,为了改变队里多年一成不变的生产方式和贫穷面貌,他一个人硬是把生产队的年轻社员鼓动起来,推选新队长获得通过。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智囊的作用,但他自己却一点都没有冒头出来当队长的意思。改选队长之后的石塔生产队,带来了看得见的新变化。
圆脸、中等个子、身板结实的廖荣纳,是一名高中生,平时话不太多,但思维特别活跃。所做的事情很多是出乎人们的意外。如他看见离自家不远是一个公路道班,旁边穿过一条小河,就跑到道班找领导,游说领导买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利用水能发电,解决道班用电问题。
不久后,小水电就安装发电了,在解决了道班用电的同时,也给廖家拉了一条电线。一个小点子,让廖家比石塔生产队早用电四年,提前接触现代文明。在廖荣纳看来,勤奋就是发挥自己的潜能,勤奋就是付出超越100%的努力,勤奋就是思考更多和行动更多。
1978年,石塔生产队开始把责任田分到户,生产队体制土崩瓦解,名称也改成村民小组了,生产队的猪场也停办,没有人想到自己要养猪或做点别的什么,唯独廖荣纳不一样,他点子多,什么都想去尝试。他风风火火领着廖家人搞种养,养猪场很快发展到存栏两百多头猪;猪场产生的大量有机肥,又被他用于养鱼与改善农田,他家的庄稼长得硬是比别人要好得多。
正是在这个百废待兴的乡村里,廖荣纳走在了同时代大多数农民的前头,成了改革开放之初贺州一带最早的万元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