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通讯社 报人邵飘萍:称张学良忠孝难全 鼓励他推翻父亲
核心提示:他不断地发表报道、评论赞颂郭松龄,揭露张作霖的罪行,甚至撰文鼓励张学良子继父位。邵飘萍的舆论"火力"如此猛烈,张作霖慌了神儿,他马上汇了30万元巨款给邵飘萍,企图堵住他的嘴。视新闻独立甚于生命的邵飘萍当然不会收这笔钱,他不但把钱给退回了,继续在报上揭露张作霖,而且还跟人说:"张作霖出三十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本文摘自《读书文摘》2004年第05期 作者:郑连根 原题为:铁肩辣手邵飘萍
邵飘萍是一个集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三种角色于一身的新闻奇才。1918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邵飘萍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同时,他还在北京平民大学、北京政法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
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当时在北大聆听邵飘萍讲课的学生中,有许多鼎鼎大名人物,如高君宇、罗章龙、谭平山、陈公博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那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他曾回忆道:"……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毛泽东曾多次登门拜访,向邵飘萍请教。正是在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促使毛泽东回到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作为教师,以短短的教育生涯而能拥有如此豪华的学生阵容,邵飘萍也应该值得欣慰的。更何况,新闻教育不过是邵飘萍整个新闻事业的一部分而已。
邵飘萍,1884年生于浙江东阳,名振青。他14岁中秀才,18岁入浙江高等学府,毕业后回金华任中学教员,在教书之外,他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成了《申报》的特约通讯员。1912年,邵飘萍来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他的新闻生涯正式开始,除了敢于仗义执言外,邵飘萍对时局的判断和预见能力极强。
早在1912年,他就指出了袁世凯的帝王思想,他在评论中说:"帝王思想误尽袁贼一生。议和,停战,退位,迁廷,皆袁贼帝王思想之作用耳。
清帝退位,袁贼乃以为达操莽之目的,故南北分立之说,今已隐有所闻矣!""总统非皇帝。孙总统(指孙中山)有辞去总统之权,无以总统让与他人之权。袁世凯可要求孙总统辞职,不能要求总统与己。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人但知强盗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盗更可怕。"并称"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不料,此话竟成了谶语。为了捍卫"不可蕲"的"舆论之力",他自己献出了生命。
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向世人宣传正义和真理,是真正的新闻人天然的使命,然而,专制者从来都是害怕真实和真理的,他们不愿意让正义的声音得以传播。因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邵飘萍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出狱后,他不得不到日本避难,但他避难期间仍然坚持给国内写评论。在国外,他还研究了大量的新闻学理论,于1915年编著了《新闻学》一书,这为他后来回国办报做了很好的理论准备。
1916年,邵飘萍回国,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申报》发表了大量揭露北洋军阀丑行的通讯。1918年,他在北京创办了新闻编译社,这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它的性质跟今天的新华社类似:一是自编自采本国新闻,二是直接翻译国外新闻,然后把这些文稿分送各个报馆。邵飘萍的这家通讯社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打破了外国通讯社对北京舆论的操纵。
1918年,邵飘萍还干成了另外一件大事:创办《京报》。邵飘萍一直渴望拥有一份独立的报纸,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独立报道、独立发言,只对真相负责,反映民众的呼声。从日本回国后的两年间,他的这种念头愈加强烈。当时的北京的报纸几乎都被各个政治集团所操纵,《北京时报》有段祺瑞的背景,《晨报》是研究系的报纸,《黄报》则由张宗昌资助。在这种背景下,他毅然辞去了《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
《京报》不依靠任何政治势力,主张言论自由,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自我定位为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是"民众的喉舌"。他将明朝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改成"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悬挂在报社的墙上,以勉励同仁。
邵飘萍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认为报纸应该监督政府,唤醒民众。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京报》忠实地反映民众的呼声,所以很快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邵飘萍后来在《京报三年来之回顾》一文中说:"《京报》每顺世界进步之潮流,为和平中正之指导。崇拜真理,反对武力,乃《京报》持论之精神。出版不数月,颇蒙内外各界赞许,在言论上已占相当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