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是个怎样的人 《别了 司徒雷登》里的司徒雷登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按英文直译,司徒雷登应该叫做斯图尔特,这是他们家族的姓氏,但他将之改造成一个饱含中国意味的名字。他的父亲是第一批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在杭州生下了他。司徒雷登从小说杭州话,11岁时回到美国的弗吉尼亚州上学,邻里小孩嘲笑他是个不会说英语的“土八怪”。1904年,年轻的司徒雷登像当年他的父亲一样,带着新婚妻子回到杭州,开始了自己的传教生涯。
“我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在很多场合,司徒雷登都曾如是说。这决不是一句空话,他用行动一次次证明过对中国的至爱。1926年,因为停泊在天津大沽口的日本军舰拒绝中国军队检查,引起交火,包括美国驻华公使在内的八国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司徒雷登和18位在华的传教士、教授联名写信给美国公使麦克默理,力辩曲直。他甚至亲临美国使馆抗议,当面指责美国公使是非不分。当时几乎所有北京的英文报纸都站在了另一边,但他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立场。
尽管在上任之初就受到五四运动波及,遭遇就职典礼没有学生到场的尴尬,但司徒雷登依然立场鲜明地站在爱国学生一方,他说:“中国的学生运动是全世界民主运动的一环。学生是中国的希望。”三一八惨案中,燕京大学的学生魏士毅惨遭杀害。
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司徒雷登便举行了有全校师生参加的追悼会,并在图书馆树起“魏士毅女士纪念碑”。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燕大师生走上街头游行,领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34年司徒雷登赴美,突然接到燕大请他火速返校的急电:原来北京学生为反对国民政府对日不抵抗政策,组织请愿团赴南京,燕大学生宣布罢课。学校里的多数外籍教授反对学生罢课,而未南下的学生与中国教授们坚决不许开课,双方严重对立。
司徒雷登匆匆赶回后,立即召开全校大会。一些人以为,作为校长,他是绝不会支持罢课的,不料司徒雷登却说:“我在上海下船时,首先问来接我的人,燕京的学生是否也来南京请愿了?我听到的答复:‘是’,这才放心。如果此次燕京学生没有参加请愿,那说明这些年来我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